分享

河东裴氏,秦国后裔——说说隋唐名将裴家父子,以及其他裴氏名人

 潇潇雨ekg9m5f4 2019-03-11

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为东汉魏晋隋唐时期河东三大望族,说过了河东柳氏,再来说河东裴氏。裴氏,出自嬴姓。春秋时期秦国,秦穆公的曾孙秦桓公在位期间,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越过洛河,一路打到泾河,秦军大败,联军打过了泾河,一直打到侯丽(今陕西礼泉县),大掠而归,秦国遭到重创,此后,秦国沦为二等国三等国,一直国势很弱。

周王国的诸侯国,分为五等,晋文公时期的晋国,是一等国,秦穆公的秦国,是介于一等国和二等国之间的一等半,秦穆公之后,秦国渐渐减弱,秦桓公此次麻隧之战战败,秦国沦为二等国三等国,直到十几代以后的秦孝公,商鞅变法,秦国才重新崛起,一跃而为一等国,到了秦始皇将秦王国升级为秦帝国,则是超级国家了。

且说秦桓公有两个儿子,二儿子秦后子,名针,很得秦桓公喜爱,封于徵(音CHENG,二声,即北徵,今陕西澄城县西北)、衙(即彭衙,今澄城县西南)。

秦桓公去世后,其长子即位,是为秦景公。秦景公、秦后子为同母兄弟,但秦景公嫉恨秦后子,怕他威胁国君之位,前541年,他们的母亲怕秦后子被害,于是嘱咐他离秦到晋。秦后子到晋国,晋平公封他于裴邑(今山西闻喜县一带)。前537年,秦景公卒,其子秦哀公立,秦后子才又回到秦国,不过,留下了他的晋国后裔,这些后裔,留在晋国裴邑,就以裴为氏。

《左传》中有文记载,秦后子出奔到晋国,晋国执政大臣赵文子见到他,问道:“秦国的国君有道吗?”秦后子回答说:“不知道。”赵文子说:“公子屈尊来到敝地,一定是为了避开无道昏君吧!”秦后子回答:“的确有那么一回事。”赵文子说:“秦国还能维持多久呢?”秦后子回答说:“我听说,国君无道但能五谷丰登的,至少还可以维持五年。”意思是说,秦君虽无道,但是秦国还可以支撑下去。赵文子看着太阳的影子说:“混不了那么久吧?谁还能等待五年呢!”意思是说,秦国撑不了太久了,两人针锋相对。赵文子出去后,秦后子对他的随从说:“赵孟快要完了。君子宽和惠爱而忧念将来,还恐怕不能成功,现在赵孟执政晋国,主持各国诸侯的会盟,但是他却旷废时日,懈怠苟且,看来是快要完了。”这一年冬,赵文子去世。

秦后子观察力很敏锐,看问题很尖锐,而他的晋国裴氏后裔,也是英杰辈出。

裴秀,曹魏西晋名臣,地图学家,开创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裴秀自幼便好学,有风度,有良好的品德,八岁时就会写文章。他十几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望了,裴家有很多宾客来往,宾客们往往在和他叔叔交谈后,还专门去看他,和他交流意见。裴秀的生母出身微贱,裴秀的嫡母宣氏对她无礼,曾让她给客人端饭菜,客人们见到她后都站起来致礼。裴秀的母亲说:“我这样微贱,客人们致礼应当是因为小儿裴秀的缘故啊。”宣氏知道此事后,从此不敢再轻视她了。当时人们作谚语称赞裴秀道:“后进领袖有裴秀。”

裴秀成年后,是大将军曹爽的部下,袭封爵位清阳亭侯,高平陵之变以后,被免职。不过,河东裴氏家族势力很大,不久后又被起用,就此投靠司马氏,参与平定诸葛诞叛乱,连续晋爵为鲁阳侯,封地为鲁阳县,任尚书仆射。司马炎继位晋王后,任职尚书令。西晋建立后,任司空,晋爵巨鹿郡公,封地为巨鹿郡,食邑三千户。271年,酒后去世,年四十八岁,谥号元,即巨鹿元公。

在担任司空期间,裴秀认为,《禹贡》中的山川地名,沿用久远,后世多有改变,解说者常常牵强附会,渐渐混淆不清,于是,他采集甄别旧文,有疑的地方缺而不论,古代有其名而当今不用的地方,也都作出注解,作成《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上奏晋武帝,被收藏于秘府。 图上古今地名相互对照,它不仅是当时最完备、最精详的地图,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科学的绘制方法。裴秀在图的前面写了序言,详细谈到了他绘制地图所运用的方法。序言是一篇很有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献,它体现了裴秀在制图理论上的卓越见解。这篇序言后来被保存在《晋书·裴秀传》及《艺文类聚》、《初学记》等文献里。可惜的是,由于西晋末年战乱,《禹贡地域图》本身,已经失传。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首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即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包括: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

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包括了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裴秀的制图六体对后世制图工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直到后来西方的地图投影方法在明末传入中国,中国的制图学才再一次革新。李约瑟称裴秀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认为他可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他们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河东裴氏,一部分南渡,一部分留在北方。

裴松之,出自裴氏南渡的一部分,南朝刘宋帝国史学家,裴松之、儿子裴骃(音YIN,一声)、曾孙裴子野,称为“史学三裴”。裴松之最出名的成就,是为《三国志》做注,他曾随刘裕北伐,任司州主簿,攻占了洛阳、长安,灭了羌族后秦。宋文帝时期,裴松之任永嘉郡太守,封爵西乡侯,晚年,437年,六十五岁时退休,品级为太中大夫。451年,病逝,年八十岁。《三国志》作者陈寿,先后在蜀国和西晋为官,因此,其书有扬刘贬曹的倾向,裴松之做注,也是如此倾向,因为,刘裕也是汉皇族后裔,刘宋,其实就是西汉、东汉、蜀汉之后的第四个汉。司马昭灭蜀汉,而刘裕杀尽司马氏,建立刘宋,刘氏家族,成功复仇。

裴寂,573年到629年,活了五十六岁,蒲州人(今山西临猗),出自河东裴氏西眷房,隋末任晋阳宫副监,与李渊交好,616年,参与策划太原起兵,将晋阳宫大量物资支援李渊军用,并献宫女五百。618年唐帝国建立后,裴寂担任尚书右仆射,封魏国公,曾征讨宋金刚,虽大败而回,但仍深受宠信。此后升任左仆射、司空等要职。

626年,唐太宗即位,629年,僧人法雅妖言惑众,裴寂受牵连,唐太宗免去裴寂的官职,削去他一半的食邑,让他返回故里蒲州。裴寂请求留居长安,唐太宗斥责道:“你的功劳、才学,都不足以拥有如今的地位,只是由于太上皇对你的恩宠,才居于高位。武德年间,政法方面纰漏谬误极多,地方官吏施政紊乱,你对此也应承担责任!我念及旧情,不对你施以极刑,让你回归故里,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裴寂只得返回蒲州。 后来唐太宗又将他流放静州(在今四川),他率家僮讨平山羌叛乱,总算得到了唐太宗一些好感。不久,裴寂病逝,追赠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

裴仁基,出身将领世家,北周骠骑大将军裴伯凤之孙,裴定之子,隋末将领。先是担任隋文帝的侍卫,后来从军参加灭陈和攻打吐谷浑、靺鞨的战争,以战功,升级为光禄大夫。隋炀帝在位期间,616年,奉命镇压占领洛口的瓦岗军,受到监察御史萧怀静牵制,被迫投降李密。

618年,建议李密不要和王世充决战,李密不听,致使瓦岗军大败,裴仁基也被王世充俘虏,不得已投降王世充。619年,王世充称帝,裴仁基等人谋刺王世充,事情泄露,裴仁基与儿子裴行俨等被杀。

裴行俨,骁勇善战,勇将,有“万人敌”之称。617年,随父亲裴仁基投降瓦岗军。618年,王世充大败李密,裴仁基、裴行俨父子被王世充所俘,不得已投降。王世充割据洛阳独立,因裴行俨勇猛,于是将侄女嫁给裴行俨,王世充惮其威名,故拉拢之。619年,裴仁基、裴行俨父子联合宇文儒童、宇文温等人,谋立越王杨侗,事泄被杀。

裴行俭,裴仁基次子,为其妾所生,遗腹子,裴仁基降王世充,妾未随行,在外生下裴行俭。裴行俭为唐帝国名将,绛州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五房的中眷房,生于619年,唐高宗末年的682年去世,活了六十四岁。

其兄是勇将,他是智将。他是名将苏定方的弟子,他青年时,在唐太宗时期,明经科考试及第,被任命为参军,得苏定方赏识,传授他兵法奇术。

裴行俭曾任首都的长安县令,唐高宗时期,任安西大都护,西域众人感其恩义。

679年,西突厥部分人反叛,裴行俭自长安出发,在碎叶镇一带,以计谋,生擒反叛的酋长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匍,押送长安。唐军碎叶城为裴行俭镌刻石碑,以记述其功劳。回到长安后,唐高宗亲自设宴慰问,说:“裴行俭孤军深入万里之外,不用作战就捉拿了叛党,平息叛乱,可以说是集文韬武略于一身了,可同时授予文臣、武将两种官职。”当即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同一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二部落相继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单于都护府所辖的二十四州都造反响应,叛军有几十万人。单于大都护萧嗣业奉命征讨,反被击败。

唐高宗下诏授裴行俭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他统率十八万人,会合西路军的程务挺、东路军的李文暕等人,共有三十多万人马,军旗连绵上千里,全由裴行俭指挥。《旧唐书》称叹,“唐世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突厥军在黑山(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大青山)抵御唐军,裴行俭用计,接连击败突厥。裴行俭让将士们尽情厮杀,前后杀敌无法统计。最终,阿史那泥熟匐被他自己的部下杀了,泥熟匍的部下提着他的首级前来投降;之后,唐军又活捉了阿史那奉职,班师回朝。

680年,东突厥阿史那温博、阿史那伏念继续反叛,裴行俭重新统率各路军队,驻扎在代州,他派遣细作展开活动,离间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使得他们互相猜疑,最终,阿史那伏念押送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至此,东突厥反叛残部全被平定。唐高宗十分高兴,派户部尚书崔知悌慰劳部队。

当初,裴行俭曾向阿史那伏念许诺不杀他们,侍中裴炎妒忌他的功劳,挑唆唐高宗,结果导致阿史那伏念及阿史德温傅被杀,裴行俭只被封为闻喜县公。裴行俭叹息说:“西晋的王浑忌妒王浚平定吴国功劳的事,至今人们一直认为可耻。只怕是,杀掉降将,以后就没有再愿归顺的人了!”于是借口生病,闭门谢客。

唐高宗末年的682年,十姓突厥的车薄叛乱,裴行俭又任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准备领兵出征。但还未出师,裴行俭便于四月在长安延寿里的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谥号“献”,即闻喜献公。十月,裴行俭葬于闻喜县的东良原。唐中宗李显即位后,又追赠裴行俭为扬州大都督,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加赠太尉。

裴行俭的弟子包括唐帝国名将王方翼、程务挺、黑齿常之、李多祚等。

裴行俭工于书法,尤擅草、隶,有文集二十卷,并著有《草字杂体》、《选谱》及兵法秘诀四十六条,今已佚。

他的四个儿子,皆为唐帝国官员。

裴炎,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朝宰相。出身于河东裴氏洗马裴。河东裴氏五大著房,包括,西眷裴、中眷裴,东眷裴,洗马裴,以及从南方回归的南来吴裴。裴炎明经科及第,步步升迁,直到以黄门侍郎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又进拜侍中。他是唐高宗去世前指定的顾命大臣,受遗诏辅政,改任中书令。

684年,裴炎支持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改立唐睿宗,遂得以封爵河东侯,但是,当他发现武则天企图篡位时,就不再支持武则天,他先是反对立武氏七庙,从而得罪了武则天,然后,在徐敬业扬州叛乱期间,他暗中赞许,并主张还政唐睿宗,武则天大怒,诬以谋反,将他斩于洛阳都亭。唐睿宗复辟后,为他平反,追赠太尉,谥号忠,即河东忠侯。

裴度,唐中后期,唐宪宗时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生于765年,去世于839年,活了七十四岁。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唐宪宗时累迁御史中丞。他与宰相武元衡支持唐宪宗削藩,因而被藩镇派刺客行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伤头部,唐宪宗一代英主,行事果断,立即命令裴度代武元衡为宰相,授权他放手大干,裴度力主用兵淮西,打掉最嚣张的军阀吴元济,他亲自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李愬雪夜平蔡州,生擒吴元济,压服诸藩镇,之后,裴度又推动唐军各路兵马,镇压了反叛的藩镇李师道,唐帝国威势重现,诸藩镇震恐,纷纷表示服从朝廷,唐帝国实现中兴,裴度以功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此后,他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数度出镇拜相。晚年随世俗沉浮,以求避祸,最终官职为中书令。裴度于唐文宗在位期间的839年去世,年七十五,获赠太傅,谥号“文忠”,即晋文忠公。唐武宗在位期间的846年,加赠太师,配享宪宗庙廷。

裴度辅佐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为将相二十余年,荐引提拔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还保护刘禹锡等人,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

在文学上,裴度反对在写作文章时追求奇诡,他主张行文朴实明白。他晚年留守东都期间,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酬甚密,成为洛阳文化圈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

唐末五代大乱之后,不见裴氏名人记载于史,裴氏渐渐默默无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