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了解天文,可能古诗文都读不懂了

 美学中医 2019-03-12

现在我们都想整点古诗文,提升一下自己。从哪里开始呢?咱起点高点,从初唐四杰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始吧,都说这是中国最美的骈文之一。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等等等等,什么叫“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太不给面子了,换人。

“诗仙”李太白大家都熟,就他了。说《蜀道难》读起来汪洋恣肆,令人如醉如痴。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不错不错,真是回肠荡气啊!

继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扪参历井仰胁息”什么意思?又把人给难倒了。

还是翻翻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吧。

“维南有,不可以簸扬;维北有,不可以挹酒浆”

“七月流,九月授衣”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月离于,俾滂沱矣”

……

里面什么“箕”啊、“斗”啊、“火”啊、“三星啊”、“毕”啊什么的,让人迷惑啊。

再来看看屈原、《古诗十九首》、曹操曹植父子。

“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北斗”、“玉衡”、“星汉”、“参商”,也没好多少。

还是唐诗吧。

“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

“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头夜夜看”

“人生不相见,动如

“东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七曜”、“二十八宿”、“参星”等等一大推,是什么东东。

宋词呢?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也一样。

就连鲁迅都有“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让你搞不明白。

……

读点诗文都这么折磨人,换小说吧。

但是《封神演义》中,在书快结束的时候,纣王最后一搏,通天教主,动用了他手下截教中剩余的所有力量,摆了万仙阵,其中有二十八宿神仙。

还有《西游记》,在黄袍怪一集里,就是把唐僧变成老虎那集里,说黄袍怪是奎木狼下凡。在打七个蜘蛛精和一个蜈蚣精那集,以及打蝎子精那集里,大圣请了昴日鸡才搞定。在小雷音寺那集,就是弥勒佛的童子下凡冒充如来佛祖那集里,黄眉怪把孙悟空困在金钵里,猪八戒请来二十八宿帮忙,最后亢金龙用独角把金钵顶了个洞,孙悟空才得以脱身。

什么是二十八宿?什么是奎木狼?什么是昴日鸡?什么是亢金龙?

真让人崩溃。其实,这些诗文中蕴藏的是古人积累的天文知识,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就是说,在周朝以前啊,人人都懂天文。越往后,对天文方面的知识反而搞不懂了。

所以要想读懂这些诗文,就得知道古人对着星空说了啥。 

古人“夜观天象”记录那么多,我们该了解些什么?

 在古代,古人晚上没事儿就会看星星看月亮,他们可不是在干“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那么浪漫的事,人家有正经事要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误了时辰,饭都没得吃。但那时候没有日历、没有钟表,只能靠观测天象来感受时间的变化。所以古人吃饱了没事就观测天象,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进行预测总结,然后确定节气、时间、编制历法来指导农业耕作。

可见,中国古代,天文学关系到吃饭、关系到生存,所以很重要。据说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帝尧时期,政府就设了专门负责观天象的官职。因为《尚书·尧典》中说了,“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我国古人看了几千年的星星月亮,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天文学的文献数量仅次于农学和医学,可与数学并列,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天文在古代是很高大上的尖端科学,所以古人说话写诗的时候总喜欢夹杂点这方面的知识。就好像现在我们在讨论科技潮流时,总会提到什么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啥的。也许几千年后的人读我们现在的人写的文章,看到这些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科学名词,可能也会一脸懵逼。

想象一下,如果别人读古诗文被各种天文名词折磨得抓狂,而你能云淡风轻地解释一下,从而引来众人仰慕的目光,这时候你的内心是不是会暗爽一下?

那么,要想达到这样一种境界,需要了解哪些古代天文常识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可能是要了解的:

l七曜或七政

古人观星,全凭肉眼,所以记录下来的都是肉眼能看到的。

首先,最明显的就是太阳和月亮,除此之外,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可以看到的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则要等到近代望远镜和开普勒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发明之后才被发现。

古人把能用肉眼看到的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合起来称为七曜,或七政,或七纬。《尚书·尧典》中记载“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宋蔡沈传:“七政,日月五星也。七者,运行于天,有迟有速,犹人之有政事也。”

把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称为五纬。亦称作五曜。但在古人那里,五颗行星还有别名。

金星,别名太白、太白金星。光色银白,亮度特别强。除了太阳和月亮外,是天空看起来最亮的天体。金星最亮的时候达4.4等,比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还亮14倍。金星在黎明的时候见于东方,叫启明(汉时避景帝刘启讳,又把金星称为开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诗·小雅·大东》中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古人认为启明与长庚是两颗星,所以给它起了两个名字。其实它们都是金星,所不同的是出现的时间和位置不一样罢了。

木星别名岁星或岁。五星之中,古人特别注意对木星的观测,因为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居十二次中的一次,故名岁星。

水星,别名辰星,离太阳最近,看上去总是在太阳两边摆动,离开太阳最远不超过三十度。我国古代把一周天分为十二辰,每辰约三十度,故称水星为辰星。在新出土的《五星占》中,水星还有一个为其它书所没有用过的别名“小白”。

火星,别名荧惑。因其红光荧荧似火而得名。火星在天上的视运动,时而由西往东,时而由东往西,很迷惑人,故名荧惑。火星又名罚星、执法。《广雅·释天》中记载,荧惑谓之罚星,或谓之执法。

土星,别名镇星。土星每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每年进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岁镇一宿,好象轮流坐着二十八宿一样,故名镇星。

l三垣和北斗

除了日月五星之外,古人看到最多的就是满天的恒星了。主要有三垣、北斗和二十八宿。

三垣是指北天球北极星附近的星群,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紫微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就叫紫微垣。大致相当于环绕北极星36度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

太微垣,紫微垣的西南。

天市垣,紫微垣的东南。

三垣指的是北极星附近的星群,与北极星关系较为密切的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这七颗星连接起来,有点像古代舀酒的斗形。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古人把这叫做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叫做杓。

l二十八宿和四象

古人观测到的天象,除了日月五星、三垣外,还有很重要的就是二十八宿。

古人观测日月及五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行,需要一个参照物,古人认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用来做标志,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于是,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天球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星宿不是一颗一颗星星,而是相邻的若干颗星的组合,古人把相邻的若干个星星联系起来,并根据它们的形状取了些特殊的名字,比如毕、参、箕、斗等等,后世把这也叫为星官。

二十八宿,是沿着黄道赤道分布,分处于东、南、西、北四方,将黄道赤道一周天分为了二十八个不等份。

古人按四方对二十八宿进行了划分,每一方七宿,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或青龙),对应青色;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即龟蛇),对应黑色;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对应白色;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对应红色。这种将星宿与四个地平方位、五种四组动物形象、四种颜色相匹配,叫作四象。

四象包含的七宿,按由西向东排列依次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ànɡ)、氐(dī)、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c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另外,古人还将二十八宿与二十八种动物一一匹配,并且与日月五星对应:

东官苍龙:角木蛟,亢金龙,氏土骆,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官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

西官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南官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中国古代文献或器物中,二十八宿全部出现最早是在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公元前400年)的一个漆箱盖上,名称按照顺序排列,开始于东宫的角宿,结束于南宫的轸。

古代经常将一些仪式、器物与四宫或四宫相应的动物联系起来。比如玉饰品中的珪、璋(珪的一半)、琥、璜(半璧)就分别代表东南西北。

l十二次

另外,在二十八宿外,古人又创立了十二次体系来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就是将二十八宿对应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份,叫十二次。

十二次的名称依次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由于二十八宿对天空的划分是不等份,最大的跨度达到三十几度(井宿),小的只有几度(如觜宿、鬼宿),因此十二次的界限和二十八宿的分界就不一致,一次可能跨几个星宿,或者一个星宿跨属相邻两个次。

十二次

二十八宿

星纪

斗、牛、女

玄枵

女、虚、危

娵訾

危、室、壁、奎

降娄

奎、娄、胃

大梁

胃、昴、毕

实沈

毕、觜、参

鹑首

井、鬼、柳

鹑火

柳、星、张

鹑尾

张、翼、轸

寿星

轸、角、亢、氐

大火

氐、房、心、尾

析木

尾、箕、斗

古人用十二次来说明岁星(木星)每年运行到的位置,并用来纪年。因为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一年居于十二次中的一次,纪年就很方便。比如某年是“岁在星纪”,那么次年就是岁在“玄枵”等。十二次还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来说明节气的变换。比如说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

l分野

二十八宿和十二次是对天空的分区。古人认为,天空的事都会投射到地上,来反映地上的人事。所以古人就把二十八宿和地上的州域进行对应。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所说的,“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城。”这种把天上星宿与地上州域对应的观念,在古代就叫做分野,即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或者反过来说某地是某星宿的分野。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建立了最早比较完善的分野体系:

宿

角、亢、氐

兖州

房、心

豫州

尾、箕

幽州

江、湖

牛、女

扬州

虚、危

青州

室、壁

并州

奎、娄、胃

徐州

昴、毕

冀州

觜、参

益州

井、鬼

雍州

柳、星、张

三河

翼、轸

荆州

后来又将斗宿与牛、女二宿合并,都对应到扬州。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又将这种分野与古国名进行了对应。

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后来还将十二次与列国进行了对应。

十二次

星纪

吴越

玄枵

娵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古人夜观天象来干什么?

 l辨位置方向、定季节时辰

前面说了,古人“夜观天象”主要是确定节气、时间、编制历法来指导农业耕作。干的都是正经事。

比如用北极星和北斗七星辨位置定季节。北斗七星在天空中非常明显,在北京这样的纬度(北纬40度)或更北一些,全年不论哪一夜,北斗星永不沉下地平线,即使在长江流域一带,北斗星沉下北方地平线的时间也不长。找到北斗七星,然后从天璇连接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五倍多些,就可以碰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二等星,这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在正北方,全夜全年位置都不变动。找出了正北方,其余的方向东、西、南也就跟着找到了。所以天璇和天枢两颗星又被叫做“指极星”。

至于定季节,因为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在天空中转圈子。《鹖冠子》记载: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用二十八宿辨位置。二十八宿这些恒星被古人选中,就是用来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的标志。因此古书上就有记载,比如“月离于毕”,就是月亮依附于毕宿。“荧惑守心”,就是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就是金星遮蔽住昴宿等等。

二十八星宿不仅用来观测日月五星位置,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如在先秦时代,古人认为初昏时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等。

l星占

利用天象制定历法是非常重要的正经事。但慢慢地,古人开始琢磨利用天象来预测人们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了。

因为古人认为星空是人间的投射,天象会与人事相互感应,观天象就是体察上天的意旨,来判断人事吉凶休咎,这就是星占学或星占术。

《周礼》中记载了“保章氏”的职官,就是专门搞星占的官员,职责是: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化,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古人的占星术,按照观测到的天象,分为几种。

1、恒星星占

恒星星占分为北斗七星星占和二十八宿星占。

北斗七星对古人来说神秘而重要,所以它表现出来的星象与人间治乱密切相关,并且七颗星分别预示不同的内容。

二十八宿星占。根据分野理论,天上的二十八宿与地上的州国都有对应的。所以某一个分野的星座照到某一个地区,这个星座突然一变,这个地区便会有大事发生。这就是“上天变异,州国受殃”。

比如《论衡·变虚》讲到荧惑守心的时候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祸当君。”就是说,荧惑星是主执法的星,心宿是宋国的分野,所以荧惑守心就意味着要老天爷要惩罚宋国的君主。

在《晋书·天文志下》引《蜀纪》记载了“荧惑守心”星占的具体事例:

三国的时候,魏明帝问黄权,现在天下魏蜀吴三足鼎立,到底哪一国是正统?黄权回答:这要从天象来验证,往年曾有“荧惑守心”的天象,就是火星停留在心宿,结果魏文帝曹丕驾崩,而吴、蜀两国都无事,可见正统在魏国。也就是说,“荧惑守心”的天象反映在魏国州域内,从而发生国丧。

2、日月星占

星占学中,日月的天象占据重要地位。日月星战主要包括日食占和月食占。

日食占

日食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是最严重的凶兆之一,对国家和君主都预示着大灾祸。很多古典文献中都记载着关于日食的占辞。比如:

《左传·昭公十七年》:“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不杀牲盛馔),伐鼓于社。”

《礼记·昏义》: “日蚀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

《晋书·天文志中》:“日为太阳之精,主生养恩德,人君之象也。……日蚀,阴侵阳,臣掩君之象,有亡国。”

《开元占经》:“日蚀有三法:一曰妃党恣,邪臣在侧……;二曰偏任权并,大臣擅法……;三曰宗党犯命,威权害国……。”“日蚀尽光,此谓帝之殃,三年之间,有国必亡。”

所以日食是上天震怒,对人间君主提出严重警告,无论君主还是大臣都要进行反省,并进行“禳救”,以求回转天心,转祸为福。针对日蚀,古人采取的补救措施主要有三类:

一是皇帝下诏,征求臣民对朝政的批评,即所谓“诏求直言”,这是君王修德修政之举。

二是解除某个高级官员的职务,让他代替天子承受上天的责罚。

三是举行祈祷仪式,直到日蚀结束。

月食占

太阳象征君主,根据阴阳相对的观念,月亮是“太阴之精”,对应的就是女主(后妃)之象和诸侯大臣之象。

对于月食,也有禳救之举,通常由皇后率领后宫搞一套禳救仪式,仪式中通常都要击鼓,而且要“王者必亲击鼓”。

3、行星星占

行星星占是中国星占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有人说不了解行星占就不了解中国古代的星占学。

中国唐代编了一本星占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叫《开元占经》,全书120卷,行星占独占42卷。行星占受到重视,是因为恒星在天上的位置固定不变,而日、月只有一个,但古人观测到的行星有五颗,而且每颗行星运行的速度、周期不同,亮度、形状、大小也不断变化,加上与二十八宿和太阳、月亮都会发生视觉上的关系,再与古代的五行说结合在一起,就显得变化多端,异常复杂。

在《魏书·崔浩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北魏元明帝时,太史报告,荧惑(火星)在某夜突然消失,不知会停留在哪里。根据星占理论,荧惑停在某宿,其分野国就会遭殃:三个月有灾祸,五个月受兵,九个月亡土大半。当时崔浩推断火星亡失当在庚午、辛未两个阴天,庚午对应于秦,辛未是西方之干,故火星必入秦。八十多天后,火星果然出现并停留在西方井宿。井宿的分野是秦,几年后秦果然灭亡。

4、彗星星占

彗星的出现,在古代社会是非常可怕的,被认为是大凶之兆。只要彗星一出,就会天下大乱,仿佛世界末日。古代对彗星出现的星占学论述是非常可怕的。

“长星,状如帚;……皆逆乱凶孛之气,状虽异,为殃一也。为兵、丧;除旧布新之象。……凡彗孛见,亦为大臣谋反,以家坐罪;破军流血,死人如麻,哭泣之声遍天下;臣杀君,子杀父,妻害夫,小凌长,众暴寡,百姓不安,干戈并兴,四夷来侵。”

关于彗星星占可怕的事例就是公元前614年,当时彗星出现,对此进行的星占学预言是:

有星孛入于北斗。周内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

就是说彗星出现在北斗的位置上,周朝的内史官叔服就说:七年之内,宋国、齐国、晋国的君主都将死于动乱。

查检历史记载,叔服的预言逐一应验:

彗星出现后三年,宋昭公被宋襄夫人指使的凶手杀害,以便让公子鲍登上国君之位。

五年后,齐懿公被杀。

七年后,昏庸无道的晋灵公被赵穿杀死在桃园。

由于彗星出现太可怕了,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对彗星的记录,中国古文献中留下了非常完整的关于彗星的记录。

5、流星陨星占

流星是极为常见的天象,所以观察流星进行占卜师古代星占学家的必修课。唐代大星占学家李淳风就说过:

“流星者,天皇之使,五行之散精也。飞行列宿,告示休咎。若星大使大,星小使小。星大则事大而害深,星小则事小而祸浅。”

流星也是被作为凶兆的现象。

流星如果落到地面时没有完全燃烧干净,就成为陨星,在古代星占学家看来,其兆更为凶险。

另外除了以上的星占外,还有一些所谓客星、瑞星和妖星星占,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在古代文献中,记录了很多星占预言应验的故事,大家不要看到这么多星占预言都应验了,就以为星占术是科学。其实是因为古代关于星占的预言非常多,文献中就选择那些应验的预言进行记载。

针对星占术,春秋时期郑国执政者子产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

意思就是,天上的事情离我们很远,人间的事情离我们很近,这两者好像没啥关系嘛。占星学家裨灶怎么知道天上的事情?只不过是说得多了,总有几件说中的。

了解点天文知识,不是让我们去学星占的,况且现在想看星星已不容易了。而是读古诗文的时候不至于抓狂。

比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个参商说的是这么个故事,在《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高辛氏(喾)有二子,大的叫阏伯,小的叫实沈。弟兄俩很不和睦,天天动干戈打仗。高辛氏没有办法,只得把阏伯调去商丘,那儿是归商星(也就是心宿)主管的;把实沈调去大夏,那儿是归参星(参宿,即猎户座)主管的。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所以后世就把在西的参宿,和在东的心宿,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所谓的“三星”指的是参宿,因为参宿有耀目的三星连成一线。

还有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华盖,指的是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古人认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北大著名教授王力先生主编过一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将天文列为第一篇。在天文篇中说过一句话:“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