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朔州福寿庄的盛名之下,却有着世间炼狱人相食的真实

 白云听松 2019-03-16

大清光绪四年,正月初八夜,朔州城外天边星月如钩。这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但唯独这一晚,北风停止了呼啸,山野万籁俱寂。忽然间空中赤丸流星迸现,电光火石的碰撞怦然有声。

天象的异变惊动了正在一座山头聚义的几位壮士,为首的叫做熊六。熊六原名熊振德,朔州大荼皋人,生于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表面上膀大腰圆的他是一位农民,其实他是一位白莲教的首领。今晚他们在郊外议事,就是讨论定于明天宁武、朔州、大同等地饥民起义的事情。

而彗星坠地的现实,似乎更给了熊六莫大的鼓舞。火球落地的方位叫做丈子村,当晚村内郡望李宏的儿子李如就出世了。当熊六把这些事情联系在前一起时,当即拥李如为帝,振臂一呼,一支两三千人的义军就揭竿而起。

如果非要说熊六有多大政治抱负,那是纯粹的牵强附会。熊六本也是朴实的农民,父母一向安分守己。熊六等人造反的理由很简单,无非是为了从大户和官府的碗里抢口饭吃。这是两千年来中国农民最大的悲哀,栉风沐雨依然衣不果腹。“均平富、等贵贱”六个字,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论是秦朝的陈胜吴广、宋代的王小波、钟相,乃至刚刚覆灭的太平天国,哪一个起义的首领不是给将士们美好的未来做画饼充饥。往往官逼民反是借口。唯独熊六,没有提出任何的政治纲领。

当时号称海内巨富山西大地,旱魃异常跋扈,数年间田地颗粒无收。这是一场罕见的大饥荒,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至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以乙亥、丙寅两年为甚,史称丁戊奇荒。

食不果腹、千里饿殍下,人间即是地狱。地狱中是赤裸裸中的凶顽和兽性,原始的求生欲望和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相叠加,中国典籍中最为避讳和最难以绕过去的三个字就恐怖地出现眼帘,直至百年后的今天读起来都毛骨悚然心有余悸:人相食。

《荒年歌》中,这样写到:

有这样,狠心人,那还不算;还有些,凶恶徒,紧在后边。

用钢刀,割人肉,天良不念;剉脑子,开肚脐,摘下心肝。

起初首,吃死人,顷刻微见;到后来,吃活人,千古稀罕。

各路上,行走人,吊心吊胆;惟出门,把刀枪,带在身边。

怕的是,遇恶人,暗中放箭;人吃人,犬吃犬,令人心寒。

在中国史书中,“人相食”作为固定的词汇,首先出现在《汉书·高帝纪第一》中,此后一直史不绝书。在《资治通鉴》中,“人相食”共出现了33次,“大饥”出现了44次。按照《资治通鉴》记载的1363年历史算,平均一个人的一生会与两次“人相食”的惨剧相遇。而这个记录,却在明清两朝被刷新。

四年间,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以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甘肃东和四川北部等地区等地区就有1000万人饿死,2000万人逃荒,“人相食”在上述地区均有地方志表述达数十次之多。以至于未饿死之人不敢出门,怕被人食。而路人却“既无可食之肉,又无割人之力。”

当年的民谣这样记载:

姥姥锅里煮外甥,针穿黑豆沿街卖。

青蛙耕地鬼执镰,活到秋天是神仙。

“父毁而子不葬,啖其肉以充饥;子死而父不悲,折其骨以为薪”,或许已经算是人道和体面了。在一些笔记中,直接记载了骨肉相残的悲剧。那些年晋城城外的狼,是人肉喂大的。而太原府周边,饿死下葬以后落个全尸已经算庆幸了。各种史料数据计算,丁戊奇荒中山西共计死亡人口500余万,占全省人数的三分之一。

当时,由于清政府粉饰太平,很多惨状被人为地隐瞒下来,但是在一些诗词中却可见端倪。如刑部侍郎何乔新进入山西后,面对人间地狱,凄惨作诗多首,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惨绝人寰的大饥馑。

山西大饥人相食哀叹之余漫成一律

清·何乔新

春风不入野人家,白骨如丘事可嗟。

小瓮满储彭越醢,轻车稳载德光羓。

头颅无复归黄壤,腥腐犹能饱暮鸦。

立马邮亭倍惆怅,几行老泪洒烟霞。

在此情境之下,熊六选择了起义,此前他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募筹钱粮接济百姓近万余。但这要的事情是满清政府所不容的,惊慌失措的光绪皇帝急令山西巡抚曾国荃镇压。

此刻锦衣玉食的曾国荃,不是组织群众抗旱救灾,而是忙着在山西各地结交晋商,挥毫泼墨,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对于抗灾,曾国荃最多就是祭拜神灵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一生“挥金如土,杀人如麻”的曾国荃此次已经是第二次担任山西巡抚了。第一次是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六月,不过当年年底就离开山西,匆匆湖北镇压捻军去了。

此次曾国荃来山西之际,清政府已经下令,允许各省开设捐局。所以,随同曾国荃来山西的还有他兜里户部发放的两千张“鬻爵”文本。这对于他来说,既是政绩又是摇钱树。当年攻破天京,曾国藩纵容士卒血洗平民,城内烧杀抢掠七天七夜。而但奏折中笔锋一转,剿匪二字就获得了一等伯爵,双眼花翎。

面对灾荒,二进山西,曾国荃首先就是卖官,但凡山西空缺职位,曾国荃按照职务高低、虚职实职之分议价行事。仅此一项,就卖出2000个。同时,为了继续对湘军拥有指挥权,还以强化山西地方治安的理由,调湘军入晋,反而加重了山西财政负担。

做完这两件事之后,曾国荃就开始在山西游山玩水了。途中不断结交晋商富贾,卖弄文字,强留“墨宝”,索要润笔费。以上三项共计“筹集”赈灾银两一千二百多万两,食粮一百三十多万石。不出人们预料,曾国荃此举又得到朝廷赏识,灾荒刚刚过去的次年,曾国荃就编辑《山西通志》以宣扬其政绩。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两年以后山西灾情已定情况下,曾国荃却突然向朝廷提出“告老还乡”,可能的原因是山西油水已然榨干。

当然,熊六单纯的起义不到三月就被曾国荃镇压下去了,或许他不该面对曾国荃这样强大的对手。如果不是朔州知府姚官澄从中袒护,或许起义当天就被官府镇压下去。但曾国荃毕竟老谋深算,在对待武装暴动方面,有他独到之处。面对朔州知府的虚与委蛇,曾国荃紧急调遣驻岱岳都司葛清泰进兵清缴。

对于熊六以卵击石的能力,姚官澄心知肚明。在接到通报命令的当天晚上,暗潜心腹前往丈子村,连夜打造了福寿庄村标,立于杖子村外,使官军第二天的围剿失败。这对于姚官澄是满门抄斩之最,但姚官澄希望通过熊六的努力,让更多的百姓活下来。或许在姚官澄的心里,官府是指望不上了。

在当时,同样面临灾荒的山西和河南,待遇是极不一样的。自曾国荃到任之后,山西应得朝廷批给山西的二十万两赈灾款、八万担粮食以及李鸿章筹措的十万银两,被曾国荃“慷慨”地送给了河南,

福寿庄位于朔州朔城区与山阴广武城之间,是有一个仅有百年历史的小村庄,但却承载了山西历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隐秘历史,让生者唏嘘。同时权谋者的权谋,全然不顾先民们坠入苦难和伦理挣扎的轮回,让山西的饥馑雪上加霜。

但熊六终究不能摆脱被官府缉拿的命运,就在朔县刑捕大堂上,被葛清泰暴打毙命。之后穷凶极恶的葛清泰在曾国荃授意下对朔州、宁武进行了血腥大屠杀,义军将士满门抄斩的近百家,同步采取的措施是勾结大户钱庄,让义军家属“出钱赎命”,大肆搜刮民财,从中狠狠地赚了一笔。

此前明朝衰败李自成大军进入山西之时,有盂县人武全文曾作诗记录,并对历代农民起义进行全面点评。其中《太原行》和《题黄巢寺壁》诗,悲哀地预示了熊六的结局。

太原行(节选)

清·武全文

恒山东望阵云昏,风声鹤唳逐惊魂。

逢人不尽铜驼恨,空留颢气塞乾坤。

题黄巢寺壁

清·武全文

独树丫杈野蔓交,枝头啼鸟詈黄巢。

寺前寺后拽兵里,犹见当年白骨抛。

一百五十年后,熊六起义的遗迹还散落在朔州大地。无意的改名使福寿庄“名不副实”,,但却承载了山西历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隐秘历史,让生者唏嘘。

至今,姚官澄还被百姓供奉那里,而清政府和山西后任巡抚为曾国荃设立的生祠早已荡然无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