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末年闻名全国的禹州大商号,百年后却消失在了历史中

 颍河网 2019-03-16

相信那么优秀的你

已经关注了我

图片来源:网络

禹州商魁

传承两百年的老字号

Mar. 16

2019

+


从老一辈口中,经常听他们讲述一些老故事,特别是提起好吃的,我们小一辈都是提起了十足的兴趣。

说起蜜角(俗称果子),他们第一时间就会说到禹州的三德合,那里卖的果子都用木盒装着,用上好蜂蜜制作,入口沙甜。

缓缓道来的老旧记忆,结合我们网络搜索到的一些不多的信息,其神秘面纱也是逐渐揭开。

原来。

禹州这个小地方,还有一个传承了两百年之久的老字号。

那就是三德合。

在当年,禹州的经济发展,除了原有的钧瓷、药材产业之外,也离不开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中就包括有一批著名的老字号,如“恒春药庄”、“三德合”、“豫兴隆”、“成记”、“五福恒”等背后都有成功的企业家、实业家、商业家,为繁荣的禹州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德合的前身是兰盛元,成立于清朝后期(大约1840年左右)。兰盛元的东家可能姓张,在当时自己做东家,也自己做掌柜。店里雇的有“把式”(手艺人)、收的有徒弟,培养的有“相公”(可指读书人)。

兰盛元店铺位置大致在今西大街中段路南,栈房(类似现在的仓库)在现一门九狮子北边胡同内路西。



在当年,兰盛元的生意做的是顺风顺水。唯有不顺的是本金总是不足,曾因本金问题而错失几宗很赚钱的大生意。

因此寻求合作伙伴是常思之议。

恰在其时,兰盛元与另外二位同道共同做了几宗生意,其间合作默契,随后分红满意。三方也都有做大做强之意。因当时小生意十分难做,相对来说大生意就好经营许多。因为商界历来有客大欺店之说,且当时认捐、摊派名目甚多,商业店铺则多兼有社会职能,招待应酬都需专人打理,所以三家是一拍即合。

因为是换了东家,所以是应该换字号。

因是三家合伙做生意,其间就有人提出用“三德合”这个字号。其它两家都表示同意,这就是三德合字号的由来。

至于后来的股东,他们大多是柜上“留人买心”的小掌柜,巳经没有修改字号的“资本”了。这三家大股东可能是姓张的一家,姓董的一家,另外一家可能是姓刘(具体,只能是真正的股东后人才知晓了)。

三德合挂匾成立的时间,可能是在宣统皇帝登基那年(1908年),也许是想沾新皇帝溥仪登基之喜吧!三德合仅挂匾几年,平汉铁路、陇海铁路相继通车。禹州本地的生意年年锐减。三德合顺势而为,积极拓展外埠业务,由此前的坐地生意为主,转为以外埠生意为主,继而开展两头在外。

生意鼎盛时期,曾拓展海外市场。当时出口的货物主要是土特产品和滋补类中药材。货物主要是销往“南洋”。药材以滋补类的杞果、萸肉、五味子等为主。禹州当时是全国闻名的药材集散地,所以货源是十分充足的。

其间先后在郑州、西安、武汉等地置买了商铺和栈房,郑州的房产最多,一处在南大街路西,前后通街。该处房地产后面,是四道胡同。另一处在德化街路西,七间门头,一进三的院落。

当初这里是穷僻之村,城乡之壤,北边是臭水沟和老坟岗。原是一片荒地,被叫为“野鸡岗”。

在此谋生者多为在江湖闯荡流浪之人,其中不乏偷鸡摸狗之辈、泼皮无赖之徒,且讹赖之气甚盛。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3月,郑州车站建成。当时苑陵街以南叫“天中里”,苑陵街以北叫“惠仁街”,也是德化街的前身。

它之所以后来成为一条街,除了铁路的兴建,离不了巡抚陈龙和三德合的大力支持。

1905 年,郑州辟为商埠之后,三德合首先在此辟街建房,这里开始形成街道雏形。

因为临近火车站,惠仁街逐渐成为各方商旅的中转地和附近各县货物的集散地。后来旅栈、货栈等相继出现,老城、各地一些较大的商号也陆续迁到这里。

由于发音的关系,有人把 " 惠仁街 " 叫成 “毁人街”,因“惠”与“毁”谐音受商人忌讳,因生意称谓所需,有感于经商者更易被铜臭熏染,前清举人、惠仁街主要的房产业主,也就是三德合东家之一刘帮骥与众商合议,商定向地方申告,以三德合之德为首起名,以德感化为意图,取“德化育人”之意,将“惠仁街”易名为德化街。

德化街名沿用至今,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是“郑州商贸城”的“鼻祖”,也是郑州最为悠久的商业街道,更见证了郑州商业的沧桑。

也是我国10条“中国著名商业街”之一,自1905年建成以来,一百多年间,德化街始终熙熙攘攘,人流如潮。

这是禹县人的骄傲!

至于郑州地名志对此只记述了前清举人、富商刘帮骥,反倒是只字未提三德合,令人诧异。德化街的房产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保持着原貌,郑州三德合的最后一任坐庄掌柜,则是寇应五。

三德合,在当年可是禹州的商魁,就算是当时的“恒春药庄”也比不过,两者声望可谓是天差地别。

就因为三德合所担任的社会责任,超乎任何一个人的想象力。

其早年曾支持过辛亥革命,在广州通过黄兴与孙中山有过接触,并且捐赠大洋数千块(很可能是三千块)。民国军阀混乱时期力拔头筹组建自卫团,更出面与当年的军阀匪兵商议定夺粮钱犒劳,为了维护诸多商户自己会把不足之差额凑齐交上。

解放时,三德合数次捐款近十万大洋,士布一千匹,以示拥护,更是积极参与地方建设。抗美援朝时期,更是捐赠数万元,创历史之最,当时的大掌柜董华州还将两个儿子送往朝鲜战场。

禹县的修桥,筑路,改庙为校,赈灾济贫……等等,都是竭力而为。

此等大德,无人能及。

为此曾多次受到政府表扬,并且给予三德合一定的荣誉。

五十年代后,实行公私合营,在经历了“阳谋”、“引蛇出洞”等一系列事件后,被定性为以商业盈利的剥削存在。后来,逐渐“江郎才尽”。

至此,三德合一蹶不振。

但这些事实,禹州人都记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