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期数如(520)即可获得520期早课堂~ 常有父母发愁地跟我们说: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交流 ,总是没说两句就没话说了,想再问点什么他还嫌我烦,怎么办啊? 这种忧虑折射出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一些沟通技巧,那么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许就会更近,很多教育上的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常见错误进行解析,并给出一些基本建议。 ▌误区一:问的问题太宽泛,孩子没法回答 建议:问小,不问大;问具体,不问抽象 很多父母爱问下面的问题: “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啊?”“你今天有没有很乖?”“你在家听话不听话?”通常孩子一脸迷茫地回答:没做什么/乖/听话…… 然后,话题就进行不下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无法理解抽象事物。所以,想与孩子对话,要避免问太宽泛的问题。 不妨从具体的小细节问起:“今天课上都学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呀?”“你有几个好朋友呀,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呀?”“你今天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 如此可以了解孩子做过什么,喜欢什么样的东西和人。孩子回答的过程中,还可顺便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判断孩子的好恶。 ▌误区二:把质问当聊天 建议:问感受不问结果 有些父母比较严厉,或者自己比较忙,他们跟孩子说的话往往是这样的: “功课写完了没?”“琴练了吗?”“这回考试考了多少分?”除此就没别的柔软些的话可说了。 父母这样问话,关注的多是孩子做事的结果。对话通常以问句的形式开始,一旦孩子的回答是否定的,就会以一番斥责终结谈话。 父母向孩子问这种话,自己觉得是对孩子的督促和管教,尤其亲子共处时间少的话,更希望把握有限的时间好好“管教”孩子。 但这种问话在孩子听来却是极其枯燥又冷漠的。孩子会认为:父母对我的关注是有条件的,他们只在乎我的“成功”,根本不在乎我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长此以往,会使亲子关系会变得疏远,这种教养条件下长大的孩子,可能变得逆反,害怕失败,怯于尝试新鲜事物。 父母们不如换种问法:
这样的问话方式更关注孩子个人的感受、喜好,大人是以蹲下来的姿势进行倾听的。孩子会觉得:我是被看见的、被理解的、被爱着的。如此,孩子自身就会充满力量,能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误区三:时时不忘“教育”孩子,尤其是发现孩子有错误的行为或者观念时 建议:只共情,不批评否定 大人在跟孩子聊天的时候,总是容易显得高高在上,正确无比。比如下面的对话一般都很常见:
还有很多时候,原本亲子间聊得挺好的,但是一旦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告诉了大人一件自己的小事件、小秘密,或者自己曾经犯过的某个错误,大人会立刻翻脸,变成义正言辞的“法官”,站在道德与规范的制高点上,企图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拯救”。 譬如下面的对话:
谈话到这里基本上就失败了。孩子往往会闭嘴,低头,不再说话了。上面的谈话,其实是妈妈把自己内心对“不敢争取自己权力”“太胆小”的忧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而对孩子来说,皮球就是皮球,跟敢不敢表达/争取自己的需求/权利,并无任何关系。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跟孩子沟通:
接下来,有两种可能性的回答,和父母的应对办法。 若孩子回答:也没事啦!他想先玩皮球,我就玩别的去。等他玩好了,我再玩!——这种回答表示,“挨打”事件只是一个小朋友之间正常的小冲突,且并未对孩子的情绪有任何影响。那么,父母也就不必再把关注点过多放在这件事上面,继续聊其他的就好了。 若孩子回答:是啊,我还有些生气。我就是想玩那个皮球啊。——这种回答表示,孩子的确对这件事心怀芥蒂。 妈妈仍然不能着急上火,正确做法应该是继续倾听,并稍作引导:
从而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解决办法。 了解以上三个误区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更深入地知道,亲子沟通中,如何针对具体事件关注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跟你说话时,你应该如何倾听?当你想让孩子听话时,你应该如何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