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0 广东 国药天江第五届慢性病管理学习班--唐振林老师主讲内容整理 唐振林 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家传第四代,幼承家学,十五岁至今,多年致力于经典与各家学说的研习。曾任医院副院长,灵活运用经方及时方等,擅于中医内、妇、儿科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及肿瘤等。 月经病 * 月经病是指女性月经的期(周期、经期)、量、色、质异常和伴随月经周期所出现的一些全身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 临床常见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月经伴随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等。 * 出现轻微的乳房发胀、食欲欠佳,小腹胀满及情绪波动等,月经过后自然消失,此属正常生理反应,无须治疗。 * 此外,月经初潮时一般周期不大稳定,或可停闭二至三月,短期内恢复正常,若无特殊不适,亦无须治疗。 * 月经病的发生,多由于外感六淫,七情所伤,或先天禀赋不足,房劳多产,劳逸失度,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因,使机体正气不足,气血失调,冲任受损而致。 * 月经病的治疗应根据辩证施治原则,着重调经以治本。 * 由于肾主月经,为本之所在,故临证施治时,应顾本治肾,同时根据寒热虚实不同,分别施以温清消补等法,还应分清轻重缓急,如血崩者,以止血为先,痛经剧烈者,以止痛为先。 一、出血性月经病证 * 出血性月经病证,是指与月经有关的出血性疾病。 * 就西医妇科而言,主要是功能性子宫出血以及有关的出血病证。 *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分为无排卵性子宫功能性出血,以及有排卵性子宫功能性出血。 * 无排卵性子宫出血,即中医妇科学中的崩漏。 * 虽然古代医学著作中所论之崩漏,并不完全指功能性子宫出血,有的将崩漏列入妇科杂病门,或者与带下合并在一处,另立一门,脱离月经或调经门,可见崩漏包括器质性疾病在内。 1】崩漏 辨证论治: 1、阴虚血热夹瘀证: *症状:月经先期,经血量多、色紫黑,白带量多,经来腹痛如刺,量少色紫有血块,排出则痛减,舌质红,脉细数。 * 治法:滋阴清热,化瘀止血。 * 方药:固经丸(《仁术便览》明*张洁)合加味失笑散(《实用妇科方剂学》夏桂成主编) * 黄芩、龟甲、白芍、椿皮、黄柏、香附、生地、炒白术,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丹皮、桃仁、乌药。 2、肾阴虚夹热证: * 症状:崩漏量多,色鲜红,每日到黄昏更多,有时颧赤,身体瘦弱,皮肤干枯,头眩耳鸣或耳聋,或午后潮热,心悸心烦,夜寐不安,腰膝酸软,足跟痛,夜有梦交,或兼白淫,大便干燥,小溲黄涩,舌质红有裂纹,舌苔花剥,脉虚数,尺脉虚大。 *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 方药: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南京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编) * 龟甲、牡蛎、阿胶、生地、地骨皮、山栀、黄芩、地榆炭、陈棕炭、藕节炭、生甘草。 3、瘀血阻滞证: * 症状:经来腹痛如刺,量少色紫有血块,排出则痛减,舌质红,脉沉弦有力或细涩。 * 治法:助阳化瘀。 * 方药:胶艾四物汤(《万病回春》明*龚庭贤) *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阿胶、黄芩、白术、砂仁、香附、艾叶炭。 4、血虚火旺证: * 症状:经血非时而下,或崩漏日久不愈,或量多如注,或量少淋漓,有血块,舌质淡红或苔白,脉细弦涩。 * 治法: 5、肝郁血虚,内有郁热证: * 症状:经行先期,经量时多时少,色红或紫,或有瘀块,乳房及小腹胀痛,烦躁易怒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 治法:清肝解郁,化瘀止血。 * 方药:丹栀逍遥散(《太平和剂局方》宋*陈师文)合加味失笑散(《实用妇科方剂学》夏桂成主编) * 牡丹皮、山栀、柴胡、当归、茯苓、白术、甘草、白芍、炮姜、薄荷,蒲黄炭、五灵脂、延胡索、桃仁、乌药、香附。 6、心脾两虚证: * 症状: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心悸,大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 治法:健脾宁心,益气化瘀。 *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宋*严用和)合加味失笑散(《实用妇科方剂学》夏桂成主编) * 人参、炒白术、当归、茯神、黄芪、远志、龙眼肉、炒枣仁、川木香、炙甘草、炮姜、大枣,蒲黄炭、延胡索、桃仁、乌药、香附。 7、湿热夹瘀证: * 症状:经血量多,呈阵发性出血,或则淋漓不净,质粘稠,有臭秽,纳差神疲,苔黄,脉细弦数。 *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血。 * 方药:四草汤(验方)合加味失笑散(《实用妇科方剂学》夏桂成主编) * 马鞭草、鹿含草、茜草、益母草,蒲黄炭、五灵脂、延胡索、桃仁、乌药、香附。 2】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 1、阴虚阳热证: * 症状:经期提前,量多,色紫红,质稠,可伴有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调经。 * 方药:清经散(《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合二至丸(《医方集解》清*汪昂) * 牡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茯苓、黄柏,女贞子、旱莲草。 2、肝经郁热证: * 症状:经行先期,经量时多时少,色红或紫,或有瘀块,乳房及小腹胀痛,烦躁易怒等,苔黄,脉弦数。 3、血热实证: * 症状:月经先期,经来量多、色紫黑者,舌红,苔黄,脉弦滑。 * 治法:凉血清热,泻火调经。 * 方药:芩连四物汤(《竹林女科》清*叶桂) * 黄芩、黄连、当归、白芍、生地、川芎、知母、黄柏。 4、血瘀证: * 症状:经期提前,量多或少,经色紫红,质稠有块,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涩。 * 治法:活血化瘀。 *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清*吴谦) * 桃仁、红花、熟地、当归、红花、白芍、赤芍、川芎。 5、气虚型: * 症状: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尽,舌淡,苔白,脉细。 * 治法:益气健脾。 *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宋*严用和) * 人参、炒白术、当归、茯神、黄芪、远志、龙眼肉、炒枣仁、川木香、炙甘草、炮姜、大枣。 3】月经量多 辨证论治: 1、血瘀证: * 症状:经来量多,经来腹痛如刺,量少色紫有块,排出则痛减,舌质红,脉沉弦有力。 * 治法:活血化瘀,固经止血。 * 方药:加味失笑散(《实用妇科方剂学》夏桂成主编) * 蒲黄、蒲黄炭、五灵脂、延胡索、牡丹皮、桃仁、乌药、香附。 2、瘀热证: * 症状:经来量多,色红或紫,或有瘀块,乳房及小腹胀痛,烦躁易怒等,舌质红,苔黄腻,有瘀斑,脉弦数。 * 治法: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 方药:丹栀逍遥散(《太平和剂局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 * 柴胡、当归、茯苓、炒白术、甘草、牡丹皮、山栀、白芍、赤芍、薄荷。 3、气虚或兼血瘀证: * 症状:经来量多,色红或紫,或有瘀块,量多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 治法:补气健脾,化瘀止血。 * 方药:补气固经丸(《妇科玉尺》清*沈金鳌)合加味失笑散(《实用妇科方剂学》夏桂成主编) * 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黄芪、砂仁,蒲黄、延胡索、牡丹皮、桃仁、乌药、香附。 4】经期延长 辨证论治: 1、瘀热证: * 症状:月经先期,或后期,色红或紫,或有瘀块,乳房及小腹胀痛,烦躁易怒等,舌质红,苔黄腻,有瘀斑,脉弦数。 * 治法: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 方药:丹栀逍遥散(《太平和剂局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合加味失笑散(《实用妇科方剂学》夏桂成主编) * 牡丹皮、山栀、柴胡、当归、茯苓、白术、甘草、白芍,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桃仁、乌药、香附。 2、肾虚证: * 症状:月经延长,头眩耳鸣或耳聋,咽喉干燥或干痛,牙齿动摇或牙龈痛,或午后潮热,或骨热酸痛,心悸心烦,夜寐不安,腰膝酸软,足跟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脉细弦。 * 治法:养血补肾。 * 方药:归芍地黄汤(《症因脉治》明*秦景明)合苁蓉菟丝子丸(《济阴纲目》明*武之望) * 当归、白芍、生地、牡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泽泻,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蛇床子、川芎、煅牡蛎、乌贼骨、五味子、防风、黄芩、艾叶。 3、脾肾气虚证: * 症状:月经延长,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大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弱。 *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固经。 * 方药:健固汤(《辩证录》清*陈士铎) * 人参、茯苓、炒白术、巴戟、薏苡仁。 5】经后期出血 辨证论治: 1、阴虚证: * 症状:经间断出血,头眩耳鸣或耳聋,心悸心烦,夜寐不安,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红,脉细数。 * 治法:滋阴清热,收敛止血。 * 方药:二至丸(《医方集解》清*汪昂)合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 * 女贞子、旱莲草,生地、牡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泽泻。 2、脾弱气虚: * 症状:经后期出血,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大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弱。 *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宋*严用和) * 人参、炒白术、当归、茯神、黄芪、远志、龙眼肉、炒枣仁、川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3、湿热蕴结证: * 症状:经后期出血,淋漓不尽,神疲乏力,带下,大便粘滞,舌红,苔黄腻,脉细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滋肾固宫。 * 方药:固经丸(《丹溪心法》元*朱震亨)合四妙丸(《成方便读》清*张秉成) * 黄芩、白芍、龟甲、黄柏、椿皮、香附,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 二、闭经类月经病证 * 所谓闭止性月经病证,是指月经周期延后,不易来潮,甚则超过半年以上仍不能来潮的一类疾病。 * 本章所概括的这类疾病有:闭经,即整个继发性闭经,其次有卵巢早衰证、月经后期、月经量少等病证。至于服用避孕药引起的少数闭经、人工流产术后并发闭经,将在有关章节中加以论述。 * 闭经是许多妇科疾病所共有的一种症状,它可以由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原因引起。妇女年满18岁月经尚未来潮称为原发性闭经,约占闭经总数的5%,多为先天发育异常,一般非药物所能治,故不予讨论。 * 月经来潮但继之又闭经6个月经周期,称为继发性闭经,约占95%。关于闭经时间,以往以停经在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闭经,而今以停经在6个月经周期以上者,始能成为闭经,目的在于求得统一,以有利于区分月经稀发,而且亦表示闭经病证的严重性。 * 闭经病证,古人早有记载,如最早的《素问阴阳别论》所称的“女子不月”、“月事不来”、“血枯”等,《金匮要略》所称的“经水断绝”、《诸病源候论》的“月水不通”等。到了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始指出“妇人经闭不行”,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明确指出“痨疾闭经”。 * 随着中西医学的互相渗透,各取所长的医疗研究的开展,闭经的内容也日益深化,现就我们临床所及,兹将闭经类有关病证介绍。 1】闭经 辨证论治: 1、肾气不足证: * 症状:年逾18周岁,尚未行经,或由月经后期量少逐渐发展至闭经舌淡红、苔白,脉沉弱或细涩。 * 治法:补肾益气,调养子宫。 *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中医妇科临床手册》戴德贡主编) * 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桑寄生,熟地、当归、艾叶炭。 2、肝肾亏虚证: * 症状:或由月经后期量少逐渐发展至闭经。体质虚弱,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少,脉沉弱或细涩。 * 治法:滋肾养肝,益精补血。 * 方药:归肾丸(《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香附、怀牛膝。 3、气血虚弱证: * 症状:月经逐渐后延、量少、色淡质薄,继而停闭不行,或头昏眼花,或心悸气短,神疲乏力,或食欲不振,羸瘦萎黄,毛发不泽且易脱落,舌淡苔少或薄白,脉沉缓或虚数。 * 治法:补气养血,兼以调经。 * 方药:人参养荣丸(《三阴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合泽兰汤(《医宗金鉴》清*吴谦) * 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阿胶、川木香、赤芍、陈皮、酸枣仁,泽兰、甘草、生姜、大枣。 4、阴虚血燥证: * 症状:经血由量少而渐至停闭,伴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或骨蒸潮热,或咳嗽咯血,舌红苔少,脉细数。 * 治法:养阴清热,佐以调经。 * 方药:加减一阴煎(《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 生地、熟地、白芍、麦冬、知母、地骨皮、炙甘草、黄柏、丹参、鳖甲。 5、津伤热涸证: * 症状:阴虚胃热所引起的月经稀发后错或血涸经闭,舌红少津,脉细滑数。 * 治法:清热养阴,活血通经。 * 方药:瓜石汤(《刘奉五妇科经验集》) * 瓜蒌、石斛、玄参、麦冬、生地、瞿麦、车前子、益母草、马尾连、牛膝。 6、肝郁气滞证: * 症状: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善太息,精神抑郁,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细。 * 治法:疏肝理气,兼调月经。 * 方药:逍遥散(《太平合剂局方》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编)合泽兰叶汤(《鸡峰普济方》宋*张锐 北宋*孙兆) * 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芍药、薄荷、泽兰叶。 7、寒凝血瘀证: * 症状:月经停闭数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缓,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暗,苔白,脉沉紧。 *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 方药:温经汤(《妇人良方大全》宋*陈自明) * 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8、痰湿阻滞证: * 症状:经血数月不行,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多痰,头晕心悸,或带下量多色白,苔白腻,脉滑。 *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通经。 * 方药:苍附导痰丸(《女科诊治秘方》清*叶天士) * 苍术、香附、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南星、当归、牛膝、川芎。 2】卵巢早衰 辨证论治: 1、阴虚火旺证: * 症状:继发闭经,或月经后期,量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足跟痛,手足心热,甚则潮热盗汗,心烦少寐,颧红唇赤,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 治法:滋阴补肾,宁心安神。 * 方药:二甲地黄汤(《温病条辨》清*吴瑭)合柏子仁丸(《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 龟板、鳖甲、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柏子仁、牛膝、卷柏、泽兰叶、续断。 2、阳虚证: * 症状:继发性闭经,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大便溏薄,面色晦暗,或目眶黯黑,舌淡,苔白,脉沉弱。 * 治法:滋阴助阳,健脾宁心。 * 方药:补天五子种玉丹(《产科心法》清*汪喆) * 生地、酒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当归、牛膝、杜仲、续断、枸杞子、五味子、女贞子、车前子、覆盆子、紫河车。 3、肝肾阴虚证: * 症状:闭经,心情抑郁,小腹急痛,不得小便,肝火郁于胃中,倦怠嗜卧,饮食不思,口渴咽燥;小便自遗,频数无度;伤寒后,热已退而见口渴者,舌淡红,脉细弦。 * 治法:滋阴养血,解郁宁神。 * 方药:滋肾生肝饮(《校注妇人良方》明*薛己) * 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五味子、柴胡、白术、当归、甘草。 3】月经后期 辨证论治: 1、阴血虚证: * 症状: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空痛,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 治法:滋阴养血。 * 方药:小营煎(《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 当归、熟地、白芍、山药、枸杞、炙甘草。 2、阳虚血寒证: * 症状: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 治法:健脾温肾。 * 方药: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论》宋*杨士瀛) * 艾叶、香附、吴茱萸、肉桂、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芪、续断。 3、气滞血瘀: * 症状:经期错后,量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舌相正常,脉弦涩。 * 治法:养血补肾,理气化瘀。 * 方药:七制香附丸(《医学入门》明*李梃) * 香附、生地、白芍、当归、熟地、川芎、艾叶炭、白术、益母草、甘草、酒萸肉、炒枣仁、茯苓、阿胶、天冬、砂仁、人参、黄芩、延胡索。 4、痰湿蕴结证: * 症状: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粘,头晕体胖,心悸气短,脘闷恶心,带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 治法:补肾助阳,燥湿化痰。 * 方药:苍附导痰丸(《女科诊治秘书》清*叶天士)合人参鹿茸丸(《圣济总录篡要》宋政和中奉敕编) *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壳、香附、苍术、南星、当归、牛膝、川芎。 4】月经量少 辨证论治: 1、阴血虚证: * 症状: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空痛,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 治法:滋阴养血。 * 方药:小营煎(《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 当归、熟地、白芍、山药、枸杞、炙甘草。 2、肝郁气滞证: * 症状: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经色淡红,质稀,情绪不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 方药:八物汤(《女科准绳》明*王肯堂) * 人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3、血瘀内留证: * 症状:经行涩少,色紫黑有块,小腹刺痛拒按,血块下后痛减,或胸胁胀痛,舌紫暗,或有瘀斑紫点,脉涩有力。 *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调经。 *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枳壳、柴胡、甘草、牛膝、桔梗。 4、 * 治法:补肾助阳,燥湿化痰。 * 方药:苍附导痰丸(《女科诊治秘方》清*叶天士) * 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香附、苍术、南星、当归、牛膝、川芎。 三、疼痛性月经 *凡与月经有关的疼痛病证,即行经期,或行经前后期,或经间期所发生的周期性疼痛病证,均称为疼痛性月经病症。不论疼痛发生在腹部、胸乳、头、身等部,均与月经周期有关,因其有独特的病理变化故不同于一般的疼痛病证。 *临床常见有: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其中经间期腹痛,有少数与行经期腹痛有关,甚则相互交替,头痛,身痛必须与月经有关,呈周期性发作,才能列入本章之内。 * 本类病证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与经血有关的疼痛。前人认为,疼痛的发生,在于气血不和,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或者营血不足,络脉失养,血虚气滞,或者肝经郁火,经络受灼,或者风寒湿,损伤经络,均致疼痛。 * 但《素问举痛论》指出疼痛与脉络绌急,脉络缩踡有关,而脉络的绌急与缩踡,是一种经络肌肉痉挛状收缩,《金匮要略》有芍药甘草汤,用来治疗疼痛,有缓解痉挛的作用,但有时尚难完全控制疼痛,因为气血失和,脉络绌急、缩踡,是与心肝两脏有关。 * 《内经》云“诸痛疮疡,皆属于心”,《金匮要略》亦云,疼痛者,脉弦,即疼痛与肝有关。心者,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明;肝者,将军之官,藏血而主血海,有着调节精神情志的作用。脉络绌急、缩踡之所以作痛,是由心肝所主宰,所以调达气血,缓解痉挛,重在稳定心肝,才能较好地控制疼痛,但此类疼痛,有着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 张景岳曾经说过:“凡妇人经行作痛,夹虚多,全实者少”。可见疼痛性月经病,也属于本虚标实的病证。疼痛发作时,按急则治标的原则,先从实治,结合稳定心肝,或重在心肝论治,平时期,按缓则治本,从补肾调阴阳治,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疼痛发作。 * 在诊治疼痛性月经病过程中,除子宫内膜异位外,一般均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如炎症、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所引起的周期性疼痛病证,以及感受风寒,或忿怒忧郁所致偶然性一次经行腹痛。并注意经期疼痛时的护理和平时期的预防,也是控制疼痛,巩固疗效的重要措施。 1】原发性痛经 辨证论治: 1、肾虚证: *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 * 痛经发作: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宋*杨士瀛) * 艾叶、香附、吴茱萸、肉桂、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芪、续断。 * 月经干净后:补肾育宫汤(经验方) * 当归、白芍、山药、熟地、续断、菟丝子、紫河车、茺蔚子、川芎、肉苁蓉、柏子仁。 2、气血虚弱证: *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缓急止痛。 *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明*薛己) * 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3、寒湿证: *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局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 *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 小茴香、炮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4、气滞血瘀: *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气滞证:加味乌药汤(《证治准绳》明*王肯堂) * 乌药、砂仁、川木香、延胡索、香附、甘草、槟郎。 血瘀证: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2】经间期腹痛 辨证论治: 1、肾虚证: * 症状:经间期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倦怠无力,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脉细滑。 * 治法:补肾养血,活络止痛。 * 方药:(经验方) * 当归、白芍、山药、熟地、牡丹皮、茯苓、泽泻、续断、菟丝子、五灵脂、山楂、鹿角。 2、血瘀证: * 症状:经间期腹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 治法:化瘀止痛。 *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 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赤芍、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3、湿热证: * 症状:经间期两少腹痛,带下黄臭,大便偏溏,舌苔黄,根部尤甚,脉濡数。 * 治法:清热利湿,和络止痛。 * 方药:红藤败酱散(陕西中医) * 当归、白芍、红藤、败酱草、苡米、苍术、茯苓、泽泻、山楂、续断、木香。 3】经行头痛 辨证论治: 1、肝火证: * 症状:经前、经期加重或经后头痛缓解,或癫顶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经量少,色鲜红,舌红,苔少,脉弦数。 *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 方药:丹栀逍遥散(《太平合剂局方》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编) * 牡丹皮、炒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薄荷、炮姜。 2、血瘀证: * 症状:经前或经期头痛,小腹疼痛拒按,胸闷不舒,经色紫黯有块,舌紫黯,边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 * 治法:滋阴养血,宁心调肝。 * 方药:杞菊地黄丸(《医级》清*董西园) * 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3、 4、痰湿证: * 症状:经前或经期头痛,头晕目眩,形体肥胖,胸闷泛恶,平日带多粘稠,月经量少色淡,面色恍白,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 治法:燥湿化痰,和络止痛。 *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清*程国彭) *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 4】行经乳房胀痛 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 症状:经前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痛甚不可触衣,疼痛拒按,经行小腹胀痛,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经行不畅,色黯红,舌红,苔薄,脉弦。 *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 方药:柴胡疏干散(《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 柴胡、枳壳、白芍、炙甘草、川芎、香附、陈皮。 2、瘀血阻络: * 症状:经前乳房胀痛,乳中结块,疼痛拒按,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质稠,有血块,舌暗,苔白,脉弦涩。 *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行滞。 * 方药:橘核丸(《济生方》宋*严用和) * 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桂枝。 3、肝郁脾虚: * 症状:经前乳房胀痛,乳中结块,疼痛拒按,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质稠,有血块,大便稀薄,舌暗,苔白,脉弦涩。 * 治法:理气行滞,健脾消胀。 * 方药:逍遥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编) * 柴胡、茯苓、当归、白芍、薄荷、炮姜、大枣、炙甘草。 4、肝肾阴虚: * 症状:经前乳房胀痛,乳房软,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 治法:滋肾养肝,行气止痛。 * 方药:一贯煎(《柳州医话》清*魏之琇) * 当归、生地、沙参、枸杞、麦冬、金铃子。 5、痰湿阻遏: * 症状: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痛甚不可触衣,胸闷痰多,食少纳呆,平素带下量多,色白粘稠,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腻,脉缓滑。 * 治法:去湿化痰,理气止痛。 * 方药:苍附导痰丸(《女科诊治秘方》清*叶天士) * 香附、苍术】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南星、当归、牛膝、川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