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杀掉商鞅,为什么说他完成了秦孝公与商鞅没有完成的变法改革的尾巴呢? 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出城投降了秦国,至此秦国完成了统一,秦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自春秋以来的分裂,完成了千秋大业,我们常常感叹秦国之所以能够完成大业,是因为接连出了六任英明的君主,那么这六任的君主是从秦孝公开始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崛起,然而很多国家也都曾变法,但不久又都衰败了下去,秦国保住了变法的成果,而这个功劳则非秦惠文王莫属。 公元前337年,年轻的秦惠文王继承了秦国国君之位,我们都知道秦惠文王上位的第一件大事那就是除掉了商鞅,按照正常的看法来看,秦惠文王一上位就除掉了秦国崛起的大功臣,未免显得有些德薄恩寡,可是,如果我们认真研究秦惠文王的一生,那就会发现秦惠文王并非是这样一个刻薄之人,反而是一个知人善任,勤勉为政的好君主,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也可谓说是命运多舛,在秦国建国之初,秦国只是得到了周天子的一张空头支票,不过秦人自古骁勇善战,硬是拼着一股血劲跟戎狄和义渠打出了一片天,稳固了秦国的根基,也就是关中之地,而这片地原来是西周的立国之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周秦同源"。 秦国自秦穆公时期兴盛过一段时间之后,秦康公之后,秦国就不断的陷入到了内乱之中,再加上地处西方,被晋国封锁,与东方隔绝,逐渐远离了中原中心,西方的戎狄和义渠部落又不断的侵扰秦国,秦国陷入了內贫外困的局面,这个局面后来因为魏国的强大,在那之后变得更加的窘迫,所以秦孝公才奋起改革,决心改变秦国的这一局面。 经过秦孝公和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经过变革之后的秦国,逐渐改变了之前的贫困,并且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了胜利,在诸侯之中声望逐渐得到了提高,秦国百姓变得不一样了,他们不再是奴隶,也不再是贵族的附庸,他们通过军功或者多打粮食,就可以提升爵位,他们逐渐开始尝到了"主人"的味道,他们提升的这种自豪感,是秦孝公和商鞅给他们带来的。 我们都知道秦国在当时的变法是十分彻底的,我们以现在的观念来看那时秦国的变法,商鞅推崇的法制,的确在秦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制度完善,各级官吏,各地百姓,都在其制度之下按照其要求与约束在有条不紊的前进着,这种制度的稳定所带来的繁荣与发展,远远的超过了由于君主个人英明所带来的"大治"。 但是,变法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成果,在让秦国富强起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项不算是负面影响的负面结果,那就是个人英雄崇拜主义,在这个健全的制度框架之下,有两个人有点超出其外的,那就是秦孝公和商鞅,他们两个人就是秦国的象征和精神领袖,秦国的法制似乎对他们缺少了制约,这点秦惠文王怕也是有很深的察觉的,那么秦国要想建成法治国家,就必须翻过这两座大山,秦孝公病逝之后,就剩下商鞅这座大山了。 秦惠文王对秦国的法制也是有很深的思考的,他决定除掉商鞅,但是仅仅除掉商鞅,显然是不够的,秦惠文王显然也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他决定利用商鞅解决掉秦国变法最后的两大尾巴,那就是商鞅本人对秦国的影响力以及在当时变法中选择蛰伏的秦国老世族,秦惠文王在接受到公子虔和公孙贾等人的诬告之后,并未认真审查就开始解决商鞅,等除掉商鞅之后,又以商鞅谋反查无实据,以诬告之名解决掉了这些老世族的势力。 秦惠文王完成了这些事之后,继续实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扫除了当时商鞅留下的尾巴,秦惠文王决心打开属于他自己的那片天下,而之后的历史也证明,秦惠文王,秦国的第一个王,他的的确确做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