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摘录:海子的诗观:真诗、实体、元素、幻象

 置身于宁静 2019-03-19
——田上摘录(源于一份热爱,我所热爱的诗人)






标签: 海子诗歌史诗文化谢冕杨炼西川 分类: 文艺论评
作者:大畜
  “诗人必须有孤军奋战的力量和勇气。”这是海子说的。而诗篇尚未完成,他却提前躺到铁轨上休息了,永远保持了沉默。然而,我们通过他遗留的诗文稿,仍可与海子对话和交流。海子短短数年创作了二百多首短诗和十部长诗,“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他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语)是什么使海子的创作表现出如此非凡的力量和勇气?这应归于海子对诗歌的认识和把握。
  海子认为诗有两种,一种小诗和一种大诗。因为诗是为了寻找实体的接触,而“这种对实体的意识和感觉,是史诗的最基本特质”,所以他把史诗(大诗)视为真诗。他写第一部长诗《河流》,就是“希望能找到对土地和河流——这些巨大物质实体的触摸方式。”基于这种诗歌意图,他对长诗的偏爱并将长诗称为真诗,就不足为怪了。实体在海子的诗歌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被看作是“真正的诗的基石”。他认为实体即主体,是“主体的沉默的核心”,比如,河流作为物质实体,诗人只能沉默地接近它,并在交流融会中把对河流的意识表达出来。河流作为实体只能被表达出来,而不是由诗人创造出来的。由此,“诗应是实体强烈的呼唤和一种微微的颤抖。”换言之,诗歌更多时候是实体在倾诉而非诗人在陈述。
  很自然地,海子把诗人的才能视为次要的东西了,“诗人的任务仅仅是用自己的敏感力和生命之光把这黑乎乎的实体照亮,使它裸露于此。这是一个辉煌的瞬间。诗提醒你,这是实体——你在实体中生活——你应回到自身。”为了实现对实体的接触,海子把诗人与尘世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诗歌对民间主题的表达是对民间存在和生存的一种见证,这是诗人的义务,“是诗的良心”。因此,诗人必须全心走进生活。海子在1987年11月14日的一篇日记这样写道:“应该说,现在和这两年,我在向歌德学习精神和诗艺,但首先是学习生活。”他把生活看作诗歌的力量之源,而抒情只是一种自发的消极的能力。“你首先是恋人,其次是诗人;你首先是裁缝,是叛徒,是同情别人的人,是目击者,是击剑的人,其次才是诗人。因为,诗是被动的,是消极的,也就是在行为的深层下悄悄流动的。”
  这样,诗人“有孤军奋战的力量和勇气”的同时,还须“有力量把自己从自我中救出来”而投入生活当中。海子认为,这种来自生活的诗是情感的而非智力的,“我们当然不会拜倒在一只哑哑的太阳下,也不会乞求于自己严密无情的智力。我们在地上找水,建设家园,流浪,拖儿带女。我是说,我们不屑于在永恒面前停留。实体是有的,仍是这活命的土地与水!我们寻求互相庇护的灵魂。我仍然要在温暖的尘世建造自己就像建造一座房子。我是一个拖儿带女的东方人,手提水罐如诗稿,那么,永恒于我,又有什么价值。”海子就是在真实的生活里,抒写真实的情感,他创作了那么多的短诗,可以在此找到理论依据。
  然而,海子不会甘于成为一位平凡的抒情诗人。他把生活中的抒情诗人分为两类,第一类诗人热爱生命,但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第二类诗人只热爱风景,但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和生命的呼吸。他把凡·高和荷尔德林看作第二类诗人,但海子认为,只热爱风景是不够的,诗人“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要尊重元素和他的秘密。”
  何谓元素?从文中可知,元素指体现于诗中的充满活力的有着巨大能量的事物,是有着原始生命的粗糙感,如豹、马、鹰、王和河流等。它并非简单地等同意象,也与实体的概念有所区别。海子认为,真诗是为了表达实体,但实体可能失去了,如土地有可能为工业社会的钢筋水泥所覆盖,诗人只有以欲望作为实体的替代,而充满活力的元素正适于表达欲望。那么,诗人就要热爱元素,“不仅要热爱河流两岸,还要热爱正在流逝的河流自身,热爱河水的生和死。有时热爱他的养育,有时还要带着爱意忍受洪水和破坏。”海子式的拥抱生活的诗人是把握生活元素的诗人,做一个热爱“人类秘密”的诗人,“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
  诗人在元素中充满着搏斗精神,以至认为写真诗(大诗)是一个死里求生的过程。因为从大诗中走向实体是一项艰难的任务,而这又是迫不得已的——诗人一旦热爱上元素,有巨大能量的元素便对诗人发出召唤,使诗人“有太多的话要说”并担心这些元素涨破诗人的“诗歌外壳”。用简单的话说,就是诗在写诗人,而不是诗人在写诗。海子在大诗创作实践上迎难而上,是由于认为大诗是表达实体的最好的方式,更主要是由于他被巨大的元素深深吸引,他如被吸进黑洞之中,并且无法自拔。
  海子对元素的热爱起于想表达实体,后来他认识到实体是难于把握的,诗歌并没有传达真实和真理。但是,诗人可以通过元素创造一种幻象来表达欲望和生命力。幻象是以元素的组合作为基底的,虽然以元素创造的幻象“并不提高生活中的真理和真实(甚至也不启示)”,它甚至还“意味着虚无、自由与失败”,但幻象可以“提高生存的深度与生存的深刻,生存深渊的可能”。因为在海子看来,幻象并不意味着死亡。他后期的长诗体现出血腥与暴力,便是元素能量的暴发,海子热爱这些元素,以期通过这些元素提高人类生存的深度。从中可见,海子诗歌观念的一些转变,同时也透露出诗观隐藏的危机。
  海子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诗歌写作,后朦胧诗人占据着诗歌场,表现的是世俗化、平民化、个人趣味化,似乎忽略了对生命存在的关注。而有着西方哲学思想的海子的诗歌理想是,诗歌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他认为在人类诗歌史上有过两次失败。“第一次失败是一些民族诗人的失败。他们没有将自己和民族的材料和诗歌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形象。”第二次失败就是碎片和盲目。碎片就是诗中只有元素,而没有体现为幻象。盲目就是通过散文这一文体来表达,可惜散文根本就不是诗歌。他以为“必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并对长诗创作表现了非凡的坚定与执着。
  虽然社会节奏在加快,短诗更展现出灵活性和适应性,但是作为诗体之一的长诗不会消失也不应该消失。朱自清曾说:“短诗以隽永胜,长诗以宛曲尽致胜,都是灌溉生活的泉源,不能偏废;而长诗尤能引起深厚的情感。在几年来的诗坛上,长诗的创作实在太少了。可见一般作家底情感底不丰富与不发达!这样下去,加以现在那种短诗底盛行,情感将有萎缩干涸底危险,所以我很希望有丰富的生活和强大的力量的人能够多写些长诗,以调剂偏枯的现势!”这话同样贴切于海子的境况。在诗歌创作由长诗向短诗转化、众人都反对甚至嘲笑长诗创作的当时,海子以走向实体的勇气和元素召唤的力量创作了大量的长诗,表达了他对人类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注,表现了他对诗歌本质的独特理解,体现了他拯救诗歌价值的严肃和努力。这,恰恰是海子作为一位有义务有良心的诗人的悲壮所在。“作为诗人,海子是最好的。”(杨炼语)
  海子的诗观主要体现在长诗的序言、后记和《诗学:一份提纲》当中,这些诗观某种程度上说体现了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它有助于启示我们对诗歌及诗歌精神的认识,更直接的是,有助于我们了解真实的海子——海子的短诗可知他之生,海子的长诗可知他之死,而海子的诗观可知他之诗!

主要参考文献:海子诗全编者.海子,著.西川,编.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