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王羲之“咏”字,聊聊古人的精妙笔法

 凤凰阿斯 2019-03-19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今天我们只聊一个字,就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咏”字。先来看看这个字:

之所以聊这个字,完全是因为晚上习字时,写到这个字,忽有感触。

首先,它头顶的两个点很有意思。

第一个点是向右外拓,然后向左上出锋,与第二笔的横划意连。

第二个点是向右内撅,然后向左下出锋,与第二笔的横划意连。

第一个点在转折时,顺势使用转笔。

第二个点在转折时,则是使用折笔,因为下面接着就有一个转笔。

同样的一个点,同样第二笔要与横划意连,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这就是变化,使几乎处在同一水平位置的两个点的写法完全错开了。而后人在处理这一写法时,很多时候就不会注意到这一细节的变化。更何况,书圣王羲之当时是在酒后写的,这更加体现出他对技法高度纯熟的驾驭能力,简直已经将技法化作了自身的本能,实在非后辈所能及。

同为大师的欧阳询,对这两个点采取了与王羲之刚好相反的处理方法。他的第一个点是内撅折笔,第二个点是外拓转笔。大概就是不愿与书圣撞车吧。

而上面元代的陆继善已经淡化了这两个点的微妙区别,他的两个点全用外拓转笔,从而使相邻的两个点过于雷同,艺术性大打折扣。

至于上面这位“近人”,则直接模糊了两个点的写法,有交代不清之嫌。整体看,她更注重的是结体。至于这位近人是谁,我们就不明说了,相信很多书友都能看出来。

这个“咏”字,除了两个点很有意思外,“言”字旁的写法也值得深思。

我们可以用手指,顺着王羲之的笔顺写法划拉着感受一下,会发现,他的写法与我们平时硬笔的写法截然不同。这也就是毛笔字与硬笔字的重要区别。有人硬笔字不错,就想用写硬笔字的方法去写毛笔字,根本不是那回事。

他第一个横划收笔后,第二个横划是自下而上写的,第三个横划也是这种写法,只有这样写,你才会感到行笔过程中非常顺。但如果你用硬笔这样写,就会感到别扭。

不仅是言字旁,右边的永字,也是一样的道理,整个行笔过程非常顺畅,就是怎么顺怎么来,而各种转折、翻转的技法统统包含在里面,实在是博大精深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