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沙龙 | 经方治验5则

 369蓝田书院 2019-03-21

《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又称经方,以精炼、高效而广泛应用于临证之中,相关医案、专著亦是层出不穷。笔者临床亦多喜用经方治病,今择经方治验5则,以飨同道。

三叉神经痛术后低热

患者,女,43岁,2017年11月25日初诊

主诉:低热2周。患者于2周前在郑州某大学附属医院因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出现低热,体温波动在37.2~37.6℃,查血常规无异常,服用消炎药(具体不详)后无改善,建议中医治疗。刻下症:低热,稍有头痛、头晕,无恶风及怕冷,无异常汗出,口不干不苦,自觉周身力弱,纳减,二便调,夜眠差,舌淡红,苔白稍厚,脉细软。平素自觉周身发凉数年余,以肩背部为甚,遇冷更显,但不恶风及怕冷。

辨证属营卫不和,少阳经络受损。治以调和营卫,疏利少阳。

方用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减,组成:桂枝10g,白芍10g,醋柴胡10g,黄芩片6g,姜半夏6g,党参片15g,干姜6g,当归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5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每日1剂。

2017年12月1日复诊

药后发热止,体温保持36.4~36.8℃,头晕头痛止,纳眠可,苔薄白。患者进而求治周身发凉症状。

前方加细辛3g,生黄芪30g,吴茱萸6g,苦杏仁6g,予6剂以观其效。

按语

术后发热,当属中医“内伤发热”范畴。患者平素自觉周身发凉,以肩背部为甚,遇冷更显,系太阳经病变,加之低热不止,属营卫不和;不恶风则表不虚,不怕冷则阳不怯;口不干不苦则无热;耳后所行经络有手少阳三焦经及足少阳胆经,其头晕、纳减、苔白稍厚,宗《伤寒杂病论》少阳病“但见一症便是”之旨,视为小柴胡汤证。患者系手术损伤少阳经气,故发热。病机为营卫不和,少阳经络受损,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小柴胡汤疏利少阳经气;手术损伤血络,故加当归以养血活血,亦可助小柴胡汤疏利少阳。药后热止而病愈。


周身游走性发凉

患者,女,2018年2月25日初诊。

主诉:周身游走性发凉1个月余。患者自觉周身游走性发凉,时有反胃及呃逆,腰膝酸痛不适,纳一般,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辨证属表虚营卫不调,风寒内侵肌表。治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疏散风寒。

方用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组成:生黄芪30g,当归15g,桂枝10g,白芍10g,醋柴胡10g,姜半夏10g,麻黄6g,苦杏仁10g,木香6g,骨碎补30g,巴戟天20g,葛根30g,甘草片5g,生姜4片,大枣5枚,3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每日1剂。

药后患者周身游走性发凉消失,腰膝酸痛缓解。

按语

因其病变呈游走性发凉,故定其病位在表,病性属风、寒,又因其时有反胃及呃逆,当属肝胃不和,故方用麻黄汤发散风寒,桂枝汤调和营卫,小柴胡汤调肝和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年过七旬,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是为其发病之内在因素,脉沉、腰膝酸痛不适为其明征,故又用当归补血汤益气养血,合桂枝、白芍加强补虚固表之功,亦能助麻黄汤发散风寒,更能防其过汗伤正,一方数效。骨碎补、巴戟天补肝肾、强筋骨;木香一味,仿流气饮之义,使一身之气血流畅,则邪无藏所而病除。


头痛

患者,女,2018年3月5日初诊。

主诉:头痛1周。患者1周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不适,以左侧太阳穴阵发性疼痛为主,伴同侧牙齿发痒,日间明显,夜间减轻,易汗出,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偏厚,脉弦细。1个多月前曾行人工流产术,月经已行1次,量、色、质均正常。

辨证属阴血亏虚,少阳不利。

治以养血和营,疏利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减,组成:醋柴胡10g,黄芩片6g,姜半夏6g,白芍15g,当归10g,白芷10g,蔓荆子10g,甘草片6g,3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每日1剂。

药后头痛及牙痒均消失。

按语

头痛分外感及内伤两端,患者无明显外感症状,其头痛当属内伤。患者1个多月前行人工流产术,致气阴血受损,此其虚也;头痛发于偏侧,则系少阳经头痛,齿痒者有风,日重夜轻者,亦示阴不足而阳偏盛,结合舌脉,故选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减,小柴胡汤疏利少阳,当归、白芍滋阴养血,蔓荆子清利头目,白芷祛风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和营、疏利少阳之功。


自汗

患者,女,2018年4月26日初诊。

主诉:多汗半月。半月来患者自汗,汗出湿衣,汗后背部发凉,双目干涩,右下肢酸沉疼痛,右腘窝囊肿,质硬,平素怕冷,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辨证属卫阳亏虚,肌表不固。

治以益气温阳,固表敛汗,方用桂枝加参附龙牡汤加减。组成:桂枝12g,白芍15g,浮小麦30g,龙骨15g(先煎),牡蛎15g(先煎),生晒参10g,炮附片6g(先煎),防风10g,菊花12g,炙甘草5g,生姜4片,大枣5枚,3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每日1剂。

药后汗出,继服3剂以终其效。

按语

患者平素怕冷,阳气不足已显,近来汗出过多,系阳虚卫表不固也;“阴加于阳谓之汗”,过汗不仅伤阴,亦能伤阳,后背者,督脉所行也,汗出伤阳,不能温煦,故而汗后背部发凉。双目干涩者,肝肾阴虚,不能上濡于目也。故治疗以益气温阳,固表敛汗为主,方用桂枝汤加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益气温阳固表;浮小麦甘寒,益气养阴敛汗;菊花养肝明目,兼顾阴虚之象,温而不燥,滋阴不腻,终使阴平阳秘而汗止。

肩周炎

患者,女,65岁,2018年6月19日初诊。

主诉:右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半个多月。患者半个多月前受凉后出现右肩关节疼痛不适,活动受限,提裤及梳头不能完成,外贴复方南星止痛膏等治疗乏效。刻下症:右肩关节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纳可,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属经络不利,痰浊内阻。

治以柴胡桂枝汤合指迷茯苓丸加减,组成:醋柴胡15g,法半夏12g,生晒参10g,黄芩片5g,甘草片5g,桂枝15g,白芍15g,茯苓15g,枳实12g,芒硝10g(冲服),羌活18g,防风15g,姜黄12g,制川乌10g(先煎),全蝎9g,3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每日1剂。

药后其痛十去其六,再3剂而症除。

按语

肩周炎属于中医“五十肩”“冷凝肩”范畴,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十二经脉中,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均循行于肩部。《伤寒杂病论》第146条云:“伤寒六七日,发热、恶寒、支气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患者病起受凉后,结合肩部所过经络,选用柴胡桂枝汤,其中小柴胡汤疏利少阳,桂枝汤解肌散寒,合药,专治“肩臂疼痛”的指迷茯苓丸,再加入羌活、防风、姜黄、制川乌、全蝎等药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故前后两诊6剂而病除。

对经方感兴趣的读者看这里啦!

小店新上架《金匮要略今释》

系民国大家陆渊雷先生的经典力作,

不仅将经方与临床紧密衔接在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