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五):文·武散官(文·武散阶)

 思明居士 2019-03-22

宋代的文·武散官(文·武散阶),严格来说,只存在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前。【1】元丰改制后设置的“寄禄官”,虽然借用了不少元丰前的“散官”官名(如开府仪同三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等等),但其本质上跟元丰前的“本官”【2】是一回事儿,同时也是由元丰前的“本官”转化而来的。

注1:元丰五年废除散官(散阶)后,依旧可以授予蕃官或外国人。

注2:有关“本官”“寄禄官”,可参见《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一):级别》

我们知道,唐代的散官,虽则可能早在高宗朝之时就已经开始了贬值,但这贬值过程其实是相当缓慢的。即便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及之后中·晚唐的连串动荡后,散官(尤其是文散官)依然多少留存着一些实际功用与价值。而到了北宋前·中期(元丰改制前),散官(散阶)最终却只剩下了唯一的最后一个功用——定章服【3】。

注3:粗略地说,就是决定官员穿什么颜色的常服(公服),以及佩不佩鱼袋,佩哪种鱼袋等等。另外,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之前,散官还多少残留着“门荫”与“赎刑”的作用。

这里首先说明一下宋代官员常服的颜色问题:

北宋元丰改制前,制度上规定官员常服(公服)有紫(散官官品三品以上)、绯(散官官品四·五品)、绿(散官官品六·七品)、青(散官官品八·九品)四等;元丰改制后,废除了散官(散阶),且去青不用,官员常服变为紫(寄禄官官品四品以上)、绯(寄禄官官品五·六品)、绿(寄禄官官品七品以下)三等。

可实际上,早在唐朝的唐文宗时期,官员就开始渐次不再使用青色常服了。

到了北宋亦是同理。虽然宋廷照抄了唐代的“纸面制度”(紫、绯、绿、青四等),然而在史料文献里各种对当时官员常服服色的记载、描述中,都可以看出,即便在北宋元丰改制前,官员实际穿着的常服服色也只有紫(散官官品三品以上)、绯(散官官品四·五品)、绿(散官官品六品以下)三等。元丰改制后,则是终于根据这种现实,来着手修改了“纸面制度”。另外,宋代的内侍(宦官)、武臣,通常一律穿着紫色常服。

其次是“鱼袋”:

宋代的鱼袋是一种标志身份、地位的配饰,佩戴在腰带上,分金、银二等【4】。一般着紫色常服则佩金鱼袋,着绯色常服则佩银鱼袋,着绿色常服则不佩鱼。武臣、内侍(宦官),通常一律不佩鱼。【5】亲王本不佩鱼,自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开始则可以佩玉鱼袋。

注4:另有一种特殊的玉鱼袋,基本专赐亲王。北宋大观年间,徽宗曾试图赐蔡京玉鱼袋,为其婉拒。

注5:武臣偶尔也有特例。譬如陈尧咨由文换武之后,申请佩金鱼,被特许。

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五):文·武散官(文·武散阶)

出自龚延明的《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

别看北宋元丰改制前,宋廷在制度上将文·武散官(文·武散阶)设置地整整齐齐的。其实,北宋元丰前对文武官员授予散官的实际情况,与当时的“纸面制度”相比较,差别却是着实不小的。

首先是文臣。文臣与文散官还没有什么问题。

文臣的本官可分成三个大等(群体)——选人、京官、(升)朝官。如一名官员的散官(文散官)在“朝奉郎”以下,则分为两种情况——京官、(升)朝官,以及部分选人每次升迁散官,一次加5阶;另一部分选人每次升迁散官,一次加1阶。如散官(文散官)在“朝散大夫”以上,每次升迁散官,大家都是一次加1阶。不过,有时也会有“因恩超迁”的特殊情况。

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五):文·武散官(文·武散阶)

出自龚延明的《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

而武臣与武散官,则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了。

宋代武散官的主要授予对象是蕃官和外国人。只有在丁忧后受起复时,部分高级武臣才会被授予“起复云麾将军”的武散官。【6】其他情况下,大多数武臣通常拥有的都是文散官,例如银青光禄大夫【7】、金紫光禄大夫【8】。

注6:如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七月,引进使、英州团练使、知秦州曹玮以母亡奏闻,中书言:“秦州边要,虑有阙事,准咸平二年王超丁忧,翌日降制起复,今请速追玮出。”即日授起复云麾将军。

注7:如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贺遵式结衔为“内殿崇班,镇定邢赵等州沿山东山西都巡检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骑都尉,清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注8:如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李璋结衔为“翊卫功臣,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洋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使持节洋州诸军事、洋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平原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食实封四百户”。

想想也很好理解——既然武臣一律穿着紫色常服,且通常一律不佩鱼,于是对武臣而言,散官唯一的功用“定章服”,当然亦就失去了意义。那么授予武臣散官,自然也就成了“循先例”【9】的一种“例行公事”罢了。

注9:武臣拥有文散官,在中·晚唐时已有许多先例,甚至可以说形成了制度化的“成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