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一首诗,满足后人对这座城的所有美好想象

 zdjphoto 2019-03-23

如果说,中国某座城市的美誉度和诗歌有着密切的联系,让人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扬州了。

在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扬州的形象频频出现,尤其是在唐代,更是诞生了不少佳作。

比如说: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还有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扬州就是这样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是一座秀丽繁华、充满诗意的城市,是一个赏花赏月赏美人的绝佳之地。

说起扬州的女子,给人的感觉总是娇柔婀娜,温婉动人,多才多艺,风情万种。今天,我们就从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中去感受一下扬州女子的魅力吧。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代诗人杜牧和扬州有着非常深的渊源。他一生多次来到扬州,或为官、或游历,创作了大量关于扬州的诗篇。杜牧深爱扬州这座城市,即使是离开之后,依然念念不忘。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就是杜牧在离开扬州后,怀念故友韩绰所写的。怀念故友,实际上也是在怀念故地,以及那种闲情雅致的生活。

第一句“青山隐隐水迢迢”从大处落墨。青山蜿蜒,隐于天际,绿水悠悠,绵延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也寓意诗人与故友之间隔着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表达诗人对故友和扬州的深切怀念。

第二句“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发挥想象,虽然已经过了深秋,想必江南的草木应该还没有凋落,风光依旧是那么秀美。诗人格外眷恋扬州的青山绿水,也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地的故友了。

后面两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美人”。

洁白朦胧的月光笼罩在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如同洁白光润的玉人,悠扬的箫声飘散在江南微凉的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诗人表面上在调笑故人风流的生活,同时也暗含着自己对扬州风光风情的无限向往。

在水系发达的江南,桥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建筑,但在桥上赏月,却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娱乐活动。

试想,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怎么会有“赏月”这样的闲情逸致呢?如果赏月再配上“箫”和“美人”,那更是一种极致的精神享受了。

诗人创造性地将桥、明月、箫、美人组合在一起,并赋予灵性和情感,从而产生一种神奇的魅力,让人心生荡漾。

扬州的二十四桥,也因为杜牧这首诗的传唱而扬名天下,成为瘦西湖一道著名的景观和扬州的城市符号。

扬州女子温婉如水,蕙质兰心,多才多艺,自然吸引了很多多情的文人对扬州一见倾心。

她们与当时文人墨客的交往,是一种才子佳人式的结合。而杜牧诗中的“玉人”一词,则满足了后人对扬州女子所有美好的想象。

“扬州女子”不但走入了古诗中,在绘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她们的身影。清代画家王素就在他的《梧桐仕女》画中为我们描绘了清代扬州女子的美丽。

▲ 《梧桐仕女图》 清  王素

纸本设色  134.6cm×30.8cm

南京博物馆藏

这幅《梧桐仕女》,描绘的是一位貌美的女子站在梧桐树下,体态消瘦、削肩柳腰,长脸细目、樱唇一点,面容流露出着淡淡的哀愁,似乎有满腹的心思。

看到这位女子的形象,让人不禁联想到李清照“窗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词意,对画面的主人公产生一种怜香惜玉的感觉。

这幅画兼工带写,写意部分主要体现在梧桐的叶子,是用侧锋画出来的,但是重墨、淡墨、清墨层次分明,这是兼工带写、粗中有细的典型体现。

从色彩上来说,这幅画设色清雅,反映出画家人如其名、文心素雅的审美追求。

仕女画在我国传统人物画中历史悠久,清代是仕女画家最多的一个时代,王素是其中比较杰出的一位。

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扬州人,所以他笔下的仕女形象,将扬州女子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体态纤柔、弱柳扶风、风露清愁。

而且,他的仕女画并非只追求形态美,而是更加追求人物的意态美,将那种清淡素雅、委婉含蓄,具有诗书气质的意态跃然纸上。

赏花赏月赏美人,品诗品画品书香。诗人和画家都通过对扬州女子的细致刻画,反映出扬州的活色生香和繁华富足。

尽管时隔千年,那种溢彩流光、那种诗意流淌,依然焕发出摄人心魄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