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这篇《上林赋》为我们描绘了当时八条河流围绕着长安城的生态盛景,而此后也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那么我们常常提到的 “八水”究竟是哪八条河流?这八条河流又对古代长安的农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什么样的影响?
“八水”分别位于长安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八水”指的就是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这八条河流。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渭河干流,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 渭河 泾河是渭河一级支流,它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南源出于泾源县老龙潭,北源出于固原大湾镇,至平凉八里桥汇合,东流经平凉、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陕西长武县,再经政平、亭口、彬县、泾阳等,于高陵区陈家滩注入渭河。泾河全长455.1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 泾河 潏河古称泬水,今亦称决河。发源于秦岭北麓,源流为大峪河。出峪后,流经引镇、王莽、杜曲、韦曲、郭杜、兴隆、滦镇、太乙、子午、五台、黄良、王曲等街办、乡镇,汇入沣河。河道全长64.2公里,流域面积687平方公里。 潏河 滈河,发源于西安市长安区石砭峪,全长46公里,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与潏河在香积寺汇合后向西,在鄠邑区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河,滈河绕西安之南。 滈河 灞河,古名滋水,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发源于秦岭北坡蓝田县灞源镇麻家坡以北。流经灞桥区、未央区,在高陵区汇入渭河,春秋时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后来在'霸'字旁加上三点水,称为灞水。 灞河 浐河,是灞河的最大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的蓝田县西南秦岭北坡汤峪乡,有汤峪河、岱峪河、库峪河三源组成,流经长安区,雁塔区,灞桥区和未央区,在西安浐灞生态区谭家乡广太庙广大门附近汇入灞河。浐河全长64公里,流域面积760平方公里。 浐河 沣河发源于西安长安区沣峪,流至咸阳市汇入渭河,全长82公里,总流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据载,大禹曾经治理过沣河,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秦咸阳、汉长安城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是引沣河水形成的。沣河绕西安之西。 沣河 涝河,古称潦水,源头有两条,东涝河发源于静峪垴,西涝河发源于秦岭梁,两河交汇后北流,最后北经咸阳流入渭河。涝河全长82公里,总流域面积663平方公里。 涝河 任何一个国家首都的建立,都必须具有三个前提条件。政治上,团结内部,抵御外部侵略;在军事上,利于进攻和防守;经济上,必须能满足一定的物质需求。其实,这三个条件都是由地理因素决定的,而地理因素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水系了。古代,在“八水”泽润下,关中地区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奠定了古长安作为国都的主要地理条件。 长安的建都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代。公元前1059年,西伯姬昌率周人自岐下东徙,在沣河西岸新建都城,叫做“丰”,这是长安的第一个国都。从此,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六个统一的王朝和七个政权建都于此,前后相继共有一千一百二十五年。可以说,一个城市作为国都能延绵千余年,古今中外,就是长安了。 “荡荡乎八川分流”,正是因为“八水”带给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才吸引了周、秦、汉、唐众多王朝在这里建都。建都之后,如果“八水”仅仅作为自然河道,它的作用就会缩小。所以,当时的统治阶级,首先就开发利用“八水”得天独厚的水力资源。关中的先民们充分利用了天然河流以及南高北低的地势,开沟挖渠,形成了一个周密的农业灌溉网,而长安就处在灌溉网的中心。 在关中地区第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就是郑国渠,郑国渠修建于秦国时期,与同时期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郑国渠是秦国为了改善关中平原缺水干旱,耗时10年修建的庞大灌溉工程,更是秦国留给后世的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郑国渠的建立,让当时贫瘠的关中平原成为了丰饶的鱼米之乡,富甲天下。 郑国渠首遗址 “八水”作为水资源,也为长安城居民的饮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汉武帝时期曾修建昆明池,以供应城区用水。而到了唐代,“八水”作为长安城区的供水系统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唐代,从浐河引了一条渠道叫龙首渠,供应唐长安城东部用水。另外,又引潏河的水,修建清明渠,供应长安城西部的用水。 龙首渠 “八水”不仅在城市供水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河流,“八水”本身的河运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河运记录就发生在“八水”之中的渭河,可以说,从泛舟之役开始,“八水”在运输上发挥的作用是连续不断的。 “八水”指的就是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这八条河流。因为八条水系带来的充足的水资源,长期以来为长安的农业用水、居民用水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资源,但是作为河道的“八水”还起到一个都城的军事屏障作用,有利于当时统治阶级抵御外来侵略,巩固政权,维护地区的长治久安。今天的《文化三秦》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感受“八水”的军事作用。 汉唐时期的长安城,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来往于长安、潼关以东的广大地区之间的行旅必须跨过灞河,所以灞桥附近的霸上是关中平原和我国西北地区向东、东南和东北的一个交通咽喉。宋朝程大昌在《雍录》中记载:“此地最为长安要冲,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由此就可以看出,霸上,是通往中原、华北、华南的交通咽喉。如果从东向西进攻长安,兵力到达霸上,就会出现“唇亡齿寒”的局势,再往西就可以长驱直入,一举攻下长安,正因为霸上对于保卫长安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所以历代重要战争兼发生在此。 灞河 “霸上”的战争 据文献记载,历代发生在“霸上”的重大事件不绝于书:公元前207年楚将刘邦破武关、绕峣关、逾蒉山,攻入关中,先诸侯至霸上。后入咸阳,再还军霸上;汉初,刘邦率兵讨伐鲸布时,令太子监关中兵驻守霸上;吕后怒召赵王,孝惠帝自迎赵王于霸上;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派刘礼居霸上;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叛乱,周亚夫也是兵发霸上去平叛的;王莽派丞阳侯甄邯为大将军屯霸上;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麹允与公卿守长安,散骑常侍华辑以京兆、冯翊、弘农和上洛等四郡之兵屯霸上,终因寡不敌众,长安失守,愍帝出降,西晋亡;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年),桓温伐苻秦,进军霸上,逼近长安,但不渡灞水,关中郡县皆来降;“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几近土崩瓦解。苻坚二十年至二十一年(383至385年),鲜卑族的慕容冲起兵反秦,称帝建立西燕政权。从华阴西进,在霸上激战,乘胜攻占阿城,后入长安;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率八路大军攻伐后秦。后秦主姚泓屯兵霸上对抗,而王镇恶率水军从黄河入渭水,在渭桥登岸,破后秦军,后秦亡;刘裕南归,留下年仅12岁的次子义真等守长安。由于晋将之间自相残杀,大夏国王赫连勃勃乘机由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红墩界镇北白城子村)南下,进陷咸阳,追义真至霸上,又在青泥关(北周改今蓝田峣关)大败晋军,于霸上设坛称帝;西魏文帝大统二年(536年),东魏高欢派司马子如、窦秦攻西魏。尽管关中大饥,人相食,死者十有七八,但西魏宇文泰屯军霸上防御,才使东魏攻占长安的战略意图落空;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初五,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十二月十三日,黄巢称帝,国号“大齐”。后遭唐军反击而撤出长安,但随之又由霸上二返长安,竟歼灭唐军十之八九;清末,西捻军在灞桥(唐之霸上)设伏,全歼清军两万余人。 “八水”中灞河的霸上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霸上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抵挡从南边、东边进攻的敌人起到了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但是我们都知道汉代的时候,最大的敌人是从北边进攻的匈奴及其他周边少数民族,这个时候绕长安北边而过的渭河就起了重要的防御作用。汉长安城北临渭水,经常在渭河北岸设防线抵御西北和北方的强敌,从而保卫长安城。 渭河 “八水”不仅给长安地区生活生存的人们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为长安地区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使得建都在这里的王朝得以长治久安,也是因为“八水”中灞河重要地理位置,过去,人们来往各地,灞河都是必经之路。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就这样,灞桥两岸,河滩宽阔,长桥跨河,垂柳依依,碧水蓝天,一望无垠。自古以来,灞水、灞桥、灞柳就与送别相关联。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就有了“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的风气,为文人骚客津津乐道。因此,灞桥也曾被称为“销魂桥”。 “灞柳风雪” 横跨在灞河上的灞桥古今闻名。据《三辅黄图·桥》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柳、留谐音,取挽留之意。《西安府志》说,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甚为壮观。故唐人杨巨源和李白诗有“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与“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之感怀。《开元轶事》则说,灞陵有桥,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又称“销(迷)魂桥”。每逢春日柳絮飘雪,“灞柳风雪扑满面”也是长安八景之一。 在长安城北边的渭河、泾河河谷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渭河、泾河更是经陕西、甘肃东部丝绸之路的两条南、北主干道,对于人类的进步、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长安城出发的沿着渭河前进的丝绸之路,首先,经过咸阳。过了咸阳,我们熟悉的丝绸之路就会跃然于眼前,经过凤翔,从乾县到陇县,再穿过陇山,到达天水,一直向西就到了渭河的源头鸟鼠山。 同在长安城北边的泾河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沿着泾河的河道,在陕西境内,丝绸之路大致经过礼泉、乾县,永寿县,向西一直到达甘肃省。我们都知道,泾河发源于六盘山,从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出发,沿着泾河,向西一直可达中国丝绸之路通向中亚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可能不会相信下面这些图正是西安的风景。 丨灞河 · 世博园段 摄于3月20日丨 丨灞河 · 浐灞半岛段 摄于3月20日丨 丨浐灞交界 · 欧亚经济论坛会址 摄于3月20日丨
解码“八水润西安” ——“571028”规划
对灞(浐)河、荆峪沟、大峪水库、皂河、沣河进行生态引水,实现城市景观水循环,改善城市水景水质。
开展灞河灞桥湿地、灞渭湿地、泾渭湿地、沣渭湿地、黑渭湿地、涝渭湿地、皂渭人工湿地的生态建设修复工程,打造原生态的休闲观光湿地公园。
开展浐河、灞河、泾河、渭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黑河水系、引汉济渭水系10条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利用,改善河流的水生态环境。
提升建设汉城湖、护城河、未央湖、丰庆湖、广运潭、曲江南湖、芙蓉湖、兴庆湖、大明宫太液池、美陂湖、樊川湖、阿房湖; 新建昆明池、汉护城河、仪祉湖、三星湖、沧池、航天湖、天桥湖、太平湖、西安湖、凤凰池、常宁湖、杜陵湖、高新湖、幸福河、南三环河。 昆明池(斗门水库) 总库容比三个西湖还大 面积与西安城墙内相当 昆明池位于西安城西,历史上是汉武帝的皇家园林,也是汉朝操练水师的地方,其开凿于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大约在唐末宋初时干涸。 西安正在利用昆明池旧址的历史低洼库盆遗存,结合该处土壤具有天然防渗的地质条件,建设Ⅲ等中型平原水库,重现昔日昆明池胜景。库区总面积10.4平方千米,库周总长14.76km,按内外湖同心湖布置,内、外湖以堤相隔,内湖为城市供水水源,将为缺少河流的西安西郊和西咸新区供水。目前斗门水库试验段已经开工建设。 节选自悦西安(ID:just-x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