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导图:中国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规范共识2018

 曾国藩弟弟 2019-03-24

上一篇发表后有童鞋要求聊聊科研,但笔者科研能力实在一般,惭愧惭愧!只能根据自己的经历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感受和思考。笔者博士期间做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基础研究,以转基因小鼠和细胞系为实验对象,研究一种老的降压药胍那苄(Guanabenz)是否对ALS转基因小鼠有治疗作用。结果显示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长ALS小鼠的寿命,改善它的运动症状。我们文章发表后的5个月,美国另外一个实验室获得了同样的结果。意大利的一位ALS研究者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已经开展了临床试验,正处于研究阶段(1),期待好消息的到来。

作为一名高寒地区工作的临床医生,见到很多脑卒中患者,脑卒中致死率、致残率很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故在过去两年远赴重洋,跟随侧支循环大牛Dr. Liebeskind 做些神经影像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接触到了一部分他们的临床研究项目,看看他们的管理模式,数据库的建立,试验方法和路径是怎样的。但总感觉只看到了皮毛,没有学到临床研究的真谛!

我国临床医生的科研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SCI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中华牌和核心期刊就是比较高的杂志了;第二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投入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多,博士毕业、晋升职称都与SCI挂钩,这使得基础研究蓬勃发展,特别是国自然主要支持基础研究,故该方面研究较多,也使得我国步入SCI大国的行列;第三阶段:随着对科研认识的不断提高,基础研究向高质量杂志冲击,临床研究也做的越来越多,再次回归到解决临床问题的本质;第四阶段:???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的发展是否会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美国的临床研究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数据库建立、实验设计、实施等等,都有比较规范的流程。笔者有幸在美期间参与了一项临床研究,亲身经历了他们的临床研究的流程,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在临床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原本是不需要我作为研究对象的,但是一个同意入组的人员多次爽约,把临床试验秘书气得发疯,最后才找到我作为正常对照组参与该试验。签署知情同意书、办理登记手续、预约MRI时间,按部就班的进行,在试验干预前后共做了两次灌注MRI(见图1,2,3)。总体感受还是比较人性化、系统化的,由于不是药物干预研究,所以整个过程比较简单。

图1:入组研究通过测定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评估是否是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能否进行溶栓提供依据。

图2:换衣服,做头MRI,静脉推注造影剂完全没有感受。MRI机器底部有面镜子,我可以看到操作室里面的情况,会减少幽闭恐惧的发生。

图3:拿到劳务费是件幸福的事,上扬的嘴角跃然钱上

UCLA是一个非常好的卒中研究中心,建立了QISPD等多个规范的数据库,进行规范的登记(当然也有很多信息缺失),现在他们在更改医疗信息系统,需要录入很多信息后才能完成病例,这让住院医们怨声载道,却可以让数据更加全面可靠。这些数据库就是他们的资源,是厨师一展身手的原材料。虽然他们的数据库建的比较早,但是他们的患者量实在太少了,作为一个比较大的中心,他们Stroke组只有10多张床位,还经常住不满。老板经常抱怨他们培养的Fellow(亚专科神经内科医生)偷走了他们的病人,使得他们的患者量越来越少,数据库不够丰富。Stoke组的主任Dr. Saver,每周一的科研例会上经常数一数今年入组了多少患者,与往年相比少了多少。

他们的苦恼正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有大的患者量,然而,我们的数据管理不够精、细,把这个金矿都浪费掉了。如何能够规范化的建立我国自己的数据库,进行卒中登记势在必行。走在我国卒中研究前列的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华西医院等等正努力完成这些工作。让有兴趣参与临床研究的医生看到了希望,临床研究需要懂行的人带我们前进,在工作中学习进而创新,这可能会让我国的临床科研跨入新时代!

怎样才能不让我们的黄金溜走呢?做一个能够留下黄金的筛子至关重要。

2018年4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华神经科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规范专家共识2018》(2),该共识为临床卒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3月23日,在冰城哈尔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巡讲会上,华西医院刘鸣教授对该指南进行了解读,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临床研究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