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菌感染后,机体是如何抵抗细菌的?

 微微一笑白发生 2019-03-26

细菌的习性和病毒存在很大差别,两者的感染致病机理差异很大,病毒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而大部分细菌都可以在内环境中生活繁殖,只有小部分细菌需要活在细胞内。

在内环境中生长繁殖的为胞外菌,须在细胞内生长繁殖的为胞内菌,致病的大多为胞外菌,主要有革兰氏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

胞内菌和胞外菌感染所引起的致病机制并不一样,但黏附是细菌侵入机体的前提。胞外菌感染致病主要通过细菌代谢中分泌至菌体外的毒性蛋白(外毒素)和细菌死亡时释放的胞壁内毒素致病,而胞内菌感染所致病变,主要是由于机体对胞内菌感染产生免疫应答的病理性免疫损伤所致,且多数胞内菌自身的毒性并不强,有利于细菌与宿主细胞长期共存。

两者所处环境不同,感染致病机制不一样,机体对两者的抗免疫机制也不一样。宿主主要通过固有免疫及适应性体液免疫来抵御胞外菌的感染。而宿主抗胞内菌的感染主要以适应性细胞免疫为主,固有免疫发挥一定作用。抗体和补体难以对寄生于细胞内的胞内菌发挥作用。

补体在胞外菌感染的不同的阶段发挥作用,旁路途径不需要抗体存在就可以激活,发挥最早;凝集素途径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前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后与抗体协同发挥作用,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发挥作用,可以与记忆细胞一起抵抗病原菌的第二次入侵。

当固有免疫防御机制难以彻底清除入侵的病原菌,则机体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胞外菌以体液免疫为主,抗体是清除胞外菌的主要效应分子,而胞内菌以细胞免疫为主,Th1细胞是抗胞内菌的主要效应细胞。

如果觉得以上还是难以理解,看看这个视频吧。

很多时候细菌感染比病毒感染更致命,但幸运的是细菌感染可以针对性的治疗。

(end)


您的每次分享于小编而言都无比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