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速电机转子冲片的强度设计(二)

 电机CAD 2019-03-27

采用与第一节相同模型,导入静力学分析模块,单击Outline中Contacts项目,可以查看软件已经自动生成了24个绑定接触。

其中前16个为磁钢与硅钢片间。由于本案例仅计算过盈配合影响,本部分采用默认;在第17到第24个接触为硅钢片内侧与轴之间。对于本文,应将其设置成摩擦接触,并添加过盈量。如图-05及图-06所示。

图-05 自动生成的接触

图-06 需要更改的接触

单击从第17号接触开始,分别重复操作的,在左下角Details of contact中,将接触行为从bonded(绑定)更改为摩擦。并应注意接触面和目标面的设置。如图-07所示。

图-07 接触面和目标面的选取

幸运的是,本次软件自动将硅钢片内表面设置为接触面(图中红色部分),轴的外表面为目标面(图中蓝色部分),与期望的位置关系一致,可减少重新调整接触面顺序的操作过程。此处的接触面,用于在过盈配合中表达向外膨胀的表面,目标面为膨胀变形的基准位置。

下面开始对接触进行详细设置。如图-08所示。

图-08 详细设置接触

在接触类型中,将默认的绑定单击,并选取下拉菜单中的Frictional(摩擦接触)。在下方设置0.15的静摩擦系数。

在ANSYS中,常用的摩擦计算方法,为库伦摩擦模型,其与ABAQUS一致。在本默认算法最简化的规律中,也与初中物理课的达芬奇摩擦实验一致,即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正压力和摩擦系数线性相关,方向垂直于下压力,并与动力相反,作用位置为摩擦面。

以上算法中,摩擦力的大小与温度、摩擦副间的相对滑移率、时间、接触面积等无关。显然在实际生活中,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作为对比的,生活中有两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一个是橡胶材料。由于其粘弹性的材料特性,使摩擦系数与接触面积高度相关。这也是为什么,超级跑车的轮胎动辄300mm的宽度量级,而在普通家用车上,仅200mm左右的主要原因。另外,橡胶的摩擦系数,与摩擦副的相对滑移率,也是高度非线性相关。典型的硫化橡胶材料,在与摩擦面有15%左右的相对滑移率下,基本将达到最大摩擦系数。在柏油路道路上,其约为0.8。如相对滑移率,达到50%或更高,则汽车会出现漂移、烧胎等现象,其摩擦系数将几乎减半;

另外一个典型案例是,停瞬间的低头冲击。当汽车在平地空挡滑行时,如十分均匀缓慢的踩出一个稳定的刹车,此时车轮刹车片的动摩擦系数,基本保持不变,车速将匀速减慢。当车速降低到十分接近零时,会出现一个十分明显的车头下沉动作,并在惯性与悬挂系统弹力的作用下,发生抬头反弹,形成一组震荡冲击力。这是刹车片在较小的动摩擦系数,向较大的静摩擦系数的转变间,产生的制动力波动。

基于以上两个案例,也是为什么车载的ABS系统,或其他类似的制动力控制系统,如ESP等,会快速的收紧和松开刹车的原因。,通过最大限度的发挥橡胶,在15%左右滑移率时,有最大摩擦力的基本规律,从而保障了制动效果和车身的稳定性与乘客安全。

类似的,宏观摩擦力在从静摩擦,到滑动瞬间,再到稳定运动的滑动过程中,摩擦系数也会发生突变。一般为从相对较大的静摩擦系数,以快速线性减小的,过渡为相对较小的动摩擦系数。默认的ANSYS workbench平台下的静力学模块(17版本开始,多刚体动力学模块,默认下可以分别考虑动静摩擦系数)摩擦计算,仅考虑动静相等的摩擦系数。

如需考虑更为详细复杂的摩擦过程,一方面可以采用经典平台,通过GUI与或命令流,设置摩擦模型;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其命令流,插入Outline中接触的commands项目中。

对于本案例,在过盈配合后的内应力计算中,无需考虑动静过程的影响,仅设置一个静态摩擦系数已经足够。

对于过盈量的考虑,可在Interface treatment中修改为Add offset,Ramped Effects,并在下方设置单边过盈量。

在本文前半部分,手算500N·M扭矩下,保证硅钢片不屈服时,最大双边过盈量为0.076mm。本处为考虑最大过盈量下的极限内应力,并在软件中输入0.076/2=0.038mm单边过盈量。接触的其他设置,均为默认。

本案例仅做思路与方法的演示,接触设置中的其他选项的原理与用法等,将在后续章节中,逐步展开介绍。

摩擦接触及过盈配合设置完成。回到Outline的Mesh中在左下角,设置0.5mm的全局网格尺寸并刷新,得到了如图-09所示的网格。

图-09 划分后的网格

网格生成后,总的单元数为43960个,节点数为247157个。属于较小的计算规模。在过盈配合面附近的网格密度,也较为粗大,在一定程度上,过盈配合内应力及接触压力等结果的精度,相对较差。下面进入分析设置,进行荷载步等方面的设置。如图-10所示。

图-10 求解设置

以汽车为例,一般而言在合理使用下,手动挡的油耗与操控性,将高于自动挡。仿真分析也是类似的道理。软件自动的荷载步设置,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一般需进行适当的手工调整。

上图中软件默认的自动时间步长(Auto time stepping)为off,本次修改为on。其下方将新增如子步控制、初始时间步、最少时间步、最多时间步等项目。其中子步设置,无需复杂的单位换算,相对更容易理解。其与上文举例的100n外载,分为逐步20次加载的方式基本一致。在软件中,可以手工的设置一个基本的时间步长。但可能某些时候,手工设置的时间步,可能太细致以至于不必要。即可在此处通知软件,常规情况下的子步数量(初始),以及最少一次将外载,拆分为多少份(最小)。由于可能会遇到极难收敛的情况,为防止计算无限重复下去,可以设置一个最多尝试加载几次的最大子步数量。

在子步设置的下方,为防止刚体位移,可手动开启弱弹簧。

子步等设置完毕后,如下图-11所示。其中已经在轴孔中心,设置了一个固定位移约束。

图-11新的求解设置

初始荷载步为50个,即将过盈配合外载,每次拆解为(1/50)x100%=2%进行加载。最小20个子步,最多200个。与上文相同,为节约内存消耗,采用了迭代求解器,并已经开启弱弹簧。其他为程序默认。

保存项目文件,开始求解。在求解进程中,可查看Solution中的  Solution Information选项,并在左下角Solver Output中,查看右侧的求解实时输出信息。其有利于判断求解进程和各种出现的问题。如图-11所示。

图-12       求解输出信息

随着求解的进程,其会输出入下图所示的迭代进程信息。如图-13所示。

图-13 正在求解

本图信息量较大,需要关注的主要有两组数据。一组为左上角EQUIL ITER 后面的1、2、3。其代表当前进行计算的子步编号。其下方的Forceconvergence value为作用力(接触过盈量)与反作用力(固定位移约束)之间的差异=4209。此处未显示力的单位,应以当前的全局单位系统为准,本次为牛顿。

对于如此模型,数千牛顿的力收敛差值,显然不可接受,但这只是刚开始计算的第一步。随着计算的进程,该数值快速降低到1158n以及306.8n,这是一个好消息。

直接查看求解输出信息,将获得比较全面的信息,但不够直观。可以在求解信息的Solver Output中,修改为力的收敛值。其将以彩色图表形式表达,更加直观。如图-14所示。

图-14 迭代进程

 右侧紫色线,为当前的力的收敛值,其存在4208.7等数据,单位牛顿,与上图数据一致。在紫色线下方的青色线,为力收敛值的限制值,默认为0.5%的外载。该曲线右下角为数据4,说明当前已经计算了4个子步。由于紫色线此时仍然高于青色线,说明当前子步下计算,并未收敛,需继续等待。好消息是,该曲线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图中下方红色线,为当前总的计算进度,由于尚未有任何一个子步收敛,计算进度停留在2%。其与图-11中50个初始子步,对应的加载比例一致。随着求解的继续,如图-15所示,在0.265s进程下,得到了以下收敛曲线。

图-15 详细收敛曲线

本收敛曲线几乎完美。各子步收敛速度较快,除了第一个2%进度消耗了13个子步,才进入收敛外(图中绿色虚线的,第一个子步收敛点),其他子步收敛进程非常顺畅,并未出现红色竖线提示的二分过程。下方的红色Time曲线稳步上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设置成初始50个子步,每一步2%加载进程,显得过于平顺,不利于节约计算量。

在双核心I7-3667处理器笔记本,满负荷工作半个多小时后,完成了1s的完整计算结果。如图-16所示。

图-16 收敛完成

图-16显示,本次计算进程顺畅,未出现二分,下方的Time曲线稳步上升,并未报错。共计使用了115个子步,完成了全部1s的计算进程。求解完成后,回到Solver Output窗口,在最下方可以了解,本次计算在求解部分耗时1832秒,约为30分钟,内存消耗约3G。

图-17 求解时间

求解完成后,保存项目文件,并右键单击Solution,依次选取需要的结果,如变形等。如图-18所示。

图-18 输出变形结果

 总变形结果,如图-19所示。

图-19 总变形结果

由于过盈配合为主要外载,结构变形集中在因过盈而产生的硅钢片的内孔附近。最大值为0.033387mm,与0.038mm的设置值基本一致。如需更精确,建议采用更细致的网格。

图-20为应力结果。

图-20 应力结果

通过双击修改左侧图例的方式,将最小应力结果颜色改为白色,再将第二大是应力结果,设置为与手算过盈时相同的400Mpa应力及以上,为红色显示。

可以看出,临近过盈配合的硅钢片,在内侧大范围出现了超过屈服应力的现象。其一方面说明,手工计算结果与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仿真结果,实际情况如何,应进行单独判断;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即使尚未加载扭矩,当前的过盈量本身产生的内应力也过大,以至于硅钢片无法承担。

本文通过《机械设计手册》的算法,将转子冲片在500N·M扭矩下的临界过盈量范围,进行了简单的手工计算,结果为双边过盈量,在0.035mm~0.076mm之间。

后续对过盈配合仿真分析前,需要了解的两个基本理论知识,即迭代计算方法及接触算法,进行了介绍与梳理,最后通过仿真软件的静力学分析模块,计算了在0.076mm双边过盈量下的转子内应力。得出在当前过盈量下,硅钢片内侧存在大范围应力,已经超过了400Mpa屈服强度的结论。

至此,对过盈配合计算中,常用的方法与原理的演示,已经完成。下节,将对本章第一节,离心力外载与本节的过盈配合外载,共同组合进行计算,并分别对比与展示,不同外载下的结果规律与强度优化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至此,本节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