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有个问题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兴趣,前来答题的人很多。这个问题是:请说说你最孤独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有人说,我颇费周折地给男朋友置办了一件重礼,满心欢喜地等着他甜蜜的称赞时,没想到换回的却是轰然一炸:“你会过日子么,尽整这些没用的!”说完,眼里还满是不屑的神情。那一刻,自己的心跳至冰点,失望至极,孤独狂袭。
也有人说,情绪低落时翻遍了通讯录,微信好友录,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听自己闲唠嗑的人,不禁哀伤上心头;还有人说,身居闹市,周边一派繁华喧嚣的景象,来往人群行色匆匆,步覆铿锵有力,却都和自己没有关系,内心被迷茫、被不安和焦虑的情绪缠绕,那个时候自己最无助和孤独了。
所以,孤独大家聊起来总有点秋风萧瑟的薄凉感,它常常让我们感受到意难平的失落画面。大家不经意间就能和孤独产生共鸣,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种常态。
那关于孤独,孤独的人生况味,孤独的深意,以及我们如何处理和孤独的关系,其实,还有很多是可以通过别人的故事,别人的诉说去探索、发觉、聆听和领悟的。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就收录了余光中、林清玄、白先勇、马家辉、朱天衣等众多台湾和香港知名作家的散文作品,是一本关于孤独的散文集子。
他们在书中用具象或抽象的文字聊婚姻、说友情、漫谈亲情,惦念久别的故乡、逝去的时光,描述那些浮于人世的烟火细节,无不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解密孤独的人生百味,来一场高质的自我探秘之旅吧。
⒈
意难遂,无可说,掩于岁月数不尽的孤独
爱看小说的朋友,对《变形记》这部作品一定不陌生,它是捷克小说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因此一举成名。不过遗憾的是,这是他离开人世之后的事情了。就像梵高,生前痴迷于画画创作,到无人理解近乎癫狂的程度,但作品却被认为是平平无奇,毫无价值的。懂的人寥若星辰,能欣赏、能推崇的更是寥寥无几。知音难觅,意难平,郁郁而终,这是他生前最真实的写照。
作家卡夫卡也是这样,他成长在一个极为严苛的家庭中。父亲是个生意人,期待他也像自己一样,拥有健壮的体格、现实可抓的奋斗目标,日后能在事业上大干一场。不过卡夫卡天性随母亲,敏感、腼腆,对文字感兴趣,处处和父亲的期待相左。所以,青春年少的时光、很多时候是在和父亲的高压对抗中度过的,他孤独又苦闷。
更为不幸的是,好不容易争取而来的追求。他视之为知己,毕生投入了大量心血的写作,他的挚爱所在,落拓万千字,却稀疏无人识。
生前多部小说连出版问世的机会都没有,最终41岁患肺结核抱憾逝世,遗愿是让好友将自己所有的手稿、日记、随笔、及未出版的小说通通烧毁。可想而知,在他生命最后一刻做出的这个决定,那个心境是何等的孤独与哀伤了。
就像作者张纯瑛在本书中所说的,他焚稿断痴情,断的是对写作矢志不渝,而知音却难觅的痴情。这一幕和黛玉生命最后的焚稿断痴情,莫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黛玉焚烧的稿件承载了她对宝玉最真挚的情义,而现如今金玉良缘已是定局,那个视之为知己的宝玉已断然舍弃自己,曾经的知音也不复存在,那不如付之一炬,统统化作漫天的孤独包裹自己来得痛快。
周国平说,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便不会孤独。孤独与爱本是同根生,通过这些故事片段,我们能充分感受到爱与孤独的牵绊与缠绕。爱而不得,意难遂,无可诉说。
我们近在咫尺,心与心的距离却远若天涯,无法跨越和联通,在我的世界里,兜兜转转只有我自己,你们进不来,我也出不去,这大概就是孤独吧。
在烟火尘世的生活里头,有的是孤独那些事,它可能就潜藏在一饭一羹,你来我往的不经意间,是那么自然而然易发生、也易被忽视的存在着。我们都是自我的个体,在彼此频繁又相熟的沟通里头,很难真正地达到成熟与圆融。
人和人相处到某个境地,总会夹杂着阴晴圆缺的各路心情,有爱、有遗忘、有顺畅、有误会、有心喜、有厌腻和抗拒,我们终究免不了摩擦和分道扬镳,我们终不可幸免要独自舔伤。
正如作者黄文巨在《于心有愧》这篇文里所讲的,一路磕磕绊绊、情感已生裂缝的两个人,策划了一场远途旅行,选的都是威尼斯、米兰、巴黎这样的烂漫之都,是初恋开启的地方,为了给彼此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寻找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感觉。不曾想,意外总是会提前降临,意外也最能考核两个人心与心的距离。
你因为一个电话,毫无犹豫地夺门而出,毅然放弃了我准备良久的二人世界。没有一丝定夺和盘旋的意味,不带一点遗憾和留恋,走得那么畅快和坚决。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都不是当初的那个自己了,时间如梭,如今的我们早已面目全非。
可能谁都没有错,谁都不是故意为之的坏人,只不过在时光的蹉跎中,大家慢慢分了岔,直到彼此的距离远走越远,便知道再也回不去了,那影子就渐渐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也无奈、也唏嘘、也要平静的接纳。
再后来,我们明白了孤独是人生中一种自觉的独处,是一种躲不过的状态,如此便是。
⒉
我们总在向外探求,或许最应该被探寻的是自己
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曾说起他的一次聚会情景。三五个好友相邀,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聚在一起彼此聊生活、谈感情、说育儿,你一言我一句地喝着小酒,闲扯着生活中那些细枝末节的小杂碎。
这里头,就有个女性朋友,她从始至终都没参与任何话题的分享。坐在角落,就一直抱着手机在刷屏、整个人一副心不在焉、神不附体、郁郁寡欢的样子。
他作为职业心理咨询师,凭借职业嗅觉,深知那个女性朋友一定在经历着什么。就过去找她谈心,这才知道她内心满是焦躁和不安,话匣子打开了之后倒了一堆苦水。
她说:“自己交了个男朋友,一直关心和照料他的工作、生活,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他身上了,他却常常和游戏为伴,对自己不冷不热的。工作也花费了好多精力,但却总也没有什么起色,升职无缘,加薪更是渺茫。自己所在乎的这些事,都让人失望郁闷,也是最让人痛苦的地方。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一团糟,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自己不知道怎么和生活相处,也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相处,特别迷茫和孤独。”
是啊,这个女孩子的状态让人感同身受,似乎看到了某个阶段的自己。我们常常花很多精力去追求那些切实可抓的现实目标,包括、爱情、薪水、职位、学区房等等,它们是每天萦绕在我们身边的生存现实,是能安放自己的精神寄托所在,也是我们与外界发生联系、彰显自己身份的标签所在。
我们太想得到了,如果付出太多,却事与愿违,收获寥寥,是够让人失落和愤懑的,进而令人不能自已。这样的局面和心理感受,想必大家一定也体会过。
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些莫不是生活的常态,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很多路只能一个人走。其实,一直能陪伴我们的,只有那个了不起的自己,最需要陪伴的,也是自己吧。不要因为一直向外探求,就迷了路,轻易地把自己弄丢了。
就像作者李进文在《并不会怎样》这篇中所说的:不论境遇如何,你是否做到了,去常常关照那个沮丧、失控、抓狂、焦虑的自己?去找到她,以朋友对朋友的身份和她聊聊天,去帮她打开心结、梳理情绪,去发现她又有着怎样隐蔽的心事,并给她善意的慰藉和温暖。
我们总在讲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爱,那你是否又陪伴好了自己呢?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我们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样貌,不晓得自己的心在为什么而焦灼、为什么而不安,走着走着转了方向,就像浮萍一样也不知飘向何方,又怎么会逃离孤独的侵蚀呢?
反之,正如作者河岸所说,“如果我始终记得自己是谁,不会因为外界的宠辱毁誉而迷失方向,那到哪里都会满足完整。”
所以,去寻找自己吧,找到自己内心的小孩,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并给予她坚定的支持,你要让她知道不论身在何方,这辈子你们定会相拥而行、不离不弃。
那怎样找寻自己呢?作者张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途径:爱上阅读吧,尤其是文学。他说自己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正是热血莽撞的年纪,爱追潮流赶时尚,外表看着春风得意,可是内心的他并不开心,但又不知道问题在哪儿。
偶然间,读到这本书,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一波三折的经历,和他满身反抗的劲头和矢志不渝的意志力,让他看到了自己的猥琐、可怜与自大。他终于决定沉下心来与自己对话,反思并梳理那些躁动的情绪,从而为自己找到前进的方向。
人世间的情感、情绪、境遇何其相似。我们不去关照它,它可能就在某个角落隐匿地待着,暗自伤神。但通过品读这些文学作品,瞬间达到共情,他们就像是一个探照灯,说不定就照到你我的无人区,那一刻便可抵达我们自己的内心,照见自己。
什么时候,当我们能有清醒的意识,有充分的选择权,按照理性的意愿和自己和平共处,让自己的内在平静完整,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
⒊
生命因品尝孤独,而愈渐丰厚
最后的名媛郑念女士的传奇故事,想必大家早有耳闻。她出身名门,家世显赫,从小接受优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她,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海归硕士,加上她天生丽质,极具美貌和才情,追求她的才子也是络绎不绝,都是那个时代尖尖的人物。
后来,她缘定终生,情牵校友郑康琪博士,也是日后响当当的外交家。郑念的前半生可以用完美无瑕、星光璀璨来形容。只不过,在那个满是战乱,风云变幻的年代,更多的是世事难料。
结婚后的郑念一直陪着外交官丈夫辗转各国,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回国公干。丈夫先是担任上海市长的外交顾问,后出任外资石油公司的总经理,不过彩云易散琉璃脆。好光景不长,先是人到中年,丈夫患癌撒手人寰,独自带娃的她,随后又历经了文化大革命的洗劫,家产顷刻间统统归零,自己也毫无可逃地进了监狱,这一进便是6年。
这些经历,给她的身体和心灵带来的创伤自是无法言喻。不过,命运这接二连三的轰雷,并没有炸碎她。在狱中那段孤苦的岁月,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被黑暗吓到。反而用自身一贯的做派,要求自己每天面目干净,做事精干,让狱中的生活不落凡尘。
出狱后,知晓自己的闺女不堪重负,早已自杀离去。面对这样的劫难,这样猝不及防的碾杀,她依然没有放弃生活。在孤独和煎熬中,孑然一身的自己,写下了享誉海内外的名作《上海生死劫》。
它的中文译者程乃珊感叹:“她是那样漂亮,特别那双眼睛。虽然历经生活的风霜雨蚀,岁月无尽的摧残,目光却越发明亮敏锐。”这大概就是孤独赐予她的礼物吧,她历经岁月的碾压而不屈的姿态,过尽千帆之后对人生报以的释然和达观态度,在她身上越发折射出沉静而坚韧的气质美,这种美是那样摄人心魂。
有谁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直面坦途而扶摇直上呢?孟子不还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很多时候孤独和磨难,是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的考验。扛住了、经受住了,在孤独中看清方向让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保持一颗觉醒的头脑,用坚毅和韧性来直面孤独,孤独就会是我们生命绝佳的礼物,会让我们更加睿智和有生命力。
当然,也有的人在孤独中沉沦了,在她认为的、那是深不见底的黑暗里头,她随着泥沼地拖拽越陷越深,也将自己和盘托出任凭命运的处置,丝毫没有一丝反抗和自救的意识,那孤独就是自我限制的笼罩。
所以,孤独这个状态本没有对错,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姿态,孤独者本身也可以是自成体系的,他们有一个独立自洽的内在空间,至于如何走向,就看自己地选择和把握了,和孤独处理得当,它高级得令人拍案叫绝。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古今中外那些名师大作,哪一个不是在喧嚣的浮世中,沉下心与自己为伍,在孤独中不忘初心地坚持去创作和打磨,精益求精反复地完善而得来的呢?比方说:梵高的画作,贝多芬的音乐,苏轼的诗词,等等。
有些路程终究只能自己走,也应庆幸我们曾独自走过。走过伤痛、焦灼、迷惘与彷徨,在往复崎岖的道路上,我们一次又一次与自己相遇,一次又一次淬炼好上路,只要我们不曾放弃,终究有一天会听到身后逐渐清晰而清脆的潮声,那便是生命给予我们的馈赠。
就像作者张腾蛟在本书中《人物两题》这篇写的幼年兵,在兵荒马乱、战争鳞次栉比的年代,原本是宁静山中的孩童,或是喧闹城镇的稚子,炮火一声巨响灾难从天而降,他们便成为举目无亲的孤儿,前进的道路生死两茫茫。
还没来得及准备,故乡已是他乡,苦难和孤独纷至沓来,除了接受和迎战,还能做什么,生命之路是如此的崎岖。
又是一声巨响,流浪儿变成了幼年兵。瘦小的个头,虚弱的身躯,身子杆只比枪头高,没有彷徨和无奈,他们毅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进了军营,给自己再来一次生的期望。就这样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便欣然上了路。
从此,简单的粗粮,粗粝的军装,冰冷的军床,狼烟四起的炮火,便是日常的相待。幸运者走过一茬又一茬,经受一难又一难,在尝尽颠沛流离,孤苦暴袭之后,身还在心却早已坚。
苦难磨砺了意志,孤独磨炼了心智。再后来,耄耋老矣,他们也并不全然是美好的光景。只不过,再清贫的晚年时光又有何惧,过往的岁月早已丰盈了内心,也收获了无风无雨也无晴的从容之姿。他们很弱,但他们从来又不弱。
这便是磨难和孤独赐予生命的馈赠吧,那些灭不掉我们的,终究会让我们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