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晋芳: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人工智能

 悲壮的尼古拉斯 2019-03-28

近年来人工智能研究早已跃出科技领域,广泛扩散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于直接涉及人的意识、智能、价值、主体性、社会发展等哲学核心问题,越来越成为哲学研究的焦点。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对人工智能问题关注和研究相对还不够: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对人工智能问题关注和研究不足,无法回应对人类发展和哲学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研究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存在缺陷和不足。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工智能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是人工智能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双重需要。为此,我们需要聚焦于人与人工智能(机)关系问题认真加以讨论。

人—机关系的实质是人—机—人关系,必须把生产力范畴和生产关系范畴紧密结合起来,把技术问题与社会历史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讨论人—机—人关系,需要高度关注“三结合”,防止“三分裂、三颠覆”。

三分裂 一是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分裂,不是社会学意义上而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分裂;二是劳动(生产)与生活(消费)的分裂,一部分人和机器只生产,一部分人只消费,甚至永远失去劳动能力;三是人的大脑与身体的分裂,大脑的功能越来越向少数人和智能机器集中,其余人将越来越丧失自主思考的能力和意愿,甚至出现没有大脑的身体。

三颠覆 一是颠覆人的自主性。人(尤其是个人)越来越难具有自主可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行为。二是颠覆人的平等性。尽管此前的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但人类对价值平等性的信念及对事实平等性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智能时代,甚至连价值上的平等性都越来越难。三是颠覆人类整体性和共同体意识。尽管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各种利益与价值观群体的冲突,但所有人属于共同的类、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始终存在。然而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有可能颠覆和消解人类整体性和共同体意识,极少数人的利益有可能超越其他人和人类整体的利益。

三结合 一是智能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智能技术改造人的智能和意识,生物技术改造人的身体,两者的结合将造成对人本身的根本挑战。二是智能机器的人化与无人的智能化的结合,这种双向改造将逐渐打破人与机器的界限。三是技术与资本、权力的高度结合。不深刻理解和批判技术与资本、权力的关系,就不能理解现代社会的技术问题。对资本和权力逻辑的批判若没有技术的维度也是不深刻的。

迄今为止,人们对技术的评价和预测往往乐观派胜过了悲观派,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作用,技术带来的负面后果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解决和改善。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令人担忧,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反映的最关键的问题开始触及到人本身和人类社会的根本。

在短时间内,人工智能的发展将集中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弱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创造物质精神财富,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劳动时间向自由时间转化,其利远大于弊。即使在长时段的未来,强人工智能接近甚至超越“奇点”,出现超人工智能,人机关系也会有不同的可能性,人机可以共生共进,未必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冲突。我们更需要担忧和防控的是人类因利用智能机所造成的分化、控制与不平等。为了制约和打破资本和权力对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的私人垄断,人类有必要进行全人类的社会革命,把技术掌控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中,让技术切实为全人类利益而不是为极少数人利益服务。

未来的智能时代,人类是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人机命运共同体,还是走向“美丽新世界”,甚至人类毁灭?这完全取决于我们今天开始的思考、选择和行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西藏民族大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