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要有次序,更要有目的,不然的话,那便是无的放矢。这四句经文中的第四句“真性显”,就是学佛的目的。也可以说,上三句是因,第四句是果。现在先从第四句讲起。“真性”者,一真法界性也,就是《释教三字经》最初“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的法界。也就是一切众生身心的本体。先天地而不生,后天地而不灭,所以名“真”;在有情的众生为佛性,在无情的事物名法性,所以名“性”。“性”即是体。 真性从无始以来为无明所染,起贪、瞋、痴,造杀、盗、淫,循业受报,六道轮回,永无了期。好像太阳为乌云所遮,虽有无比的光芒,却放射不到地面上来。 然而我们可以问:“乌云是地气上升、凝聚而成,终有消散的时候。无明从那儿来的呢?”之前说过了,无明无始。无始者,既没有初生的时间,也没有初生的方所,是幻生,还归于幻灭。由于我们不知是幻,所以就有“四句”和“百非”的种种“妄念”随之而起了。 不彻底的宗教教义或古今、中外的哲学,对宇宙万有及其本体,摸拟、猜测,不外乎“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四句。或以常、无常、有边、无边来说,都可以成为四句。都落在对待当中。 在佛法上讲,有是增益谤,无是减损谤,亦有亦无是相违谤,非有非无是戏论谤。真法界性不属于四句,所以要“离”。 “百非”者,上面的四句,每句可以演成四句,成十六句。十六句中有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便成四十八句。每句分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加根本四句,一一皆无实义。而人我、法我二执,都是因此而起,所以说“百非”无一,而一定要把它“遣”去。四句既离,百非亦遣,“妄念”不消而自消,“真性”不显而自“显”。 悟显法师~辑解编著
|
|
来自: 转凡情为圣解 >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