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的寡欲和医的清廉

 时宝官 2019-03-29

我们都知道修行之人注重的是清心寡欲,这也是很多宗教的入教要求,这其中也包含道教。

《老子想尔注》中讲到:“道常无欲乐清净,故令天地常止。”从此话中我们便可以了解到道教对于教徒要求薄名利、禁声色、敛财货、屏虚妄、除妒忌,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这样才能使身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道的寡欲和医的清廉

而在《大医精诚》中有讲到:“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大概意思便是需要医者要做到专注认真,不可三心二意。

“静则生慧、动则生昏”,只有内心清虚而寡静,才能悟出大智慧,悟出修行之中道的存在;如若内心烦躁不安,心神外驰,被现实各种欲望牵动,便会让自己的陷入世俗的种种欲望之中无法自拔。

道的寡欲和医的清廉

以孙思邈为代表,唐朝时期,唐太宗、唐高宗先后召他入朝为官,但孙思邈却坚决执意留在民间,为普通老百姓疗疾治病。他认为医者行医的动机必须与治病救人、保障患者生命和健康为出发点,做到“无欲无求”绝不能谋取私利“邀谢名誉”。

于此,孙思邈的观念似乎是和道教清净寡欲不毛而合。

孙思邈曾说:“医人不得寺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玄其能。”“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酉录兼陈,看有若无。”如此我们可以在一次的看出孙思邈的这种不慕仕途、不贪权势、淡薄名利、志存救济的精神和道教“无欲无求”、“清静寡欲”很是相像,甚至可以说是孙思邈的这种精神境界就是道教追求“清静寡欲、顺应自然”的一种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