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能力,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埃达 2019-03-29

每个做家长的,难免望子成龙心切,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十项全能。然而,孩子的基因来自父母双方,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后天的培养,从理论上讲有很多可能性,但是实际上无论是你的金钱和付出,还是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资源。既然有限,到底应该怎么分配才更合理?

毕竟,最重要的能力,才值得你花费大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事实上,时间和精力比金钱更贵。如果你问我,我会说,独立思考的能力,决定孩子的一生。

01 曾经,我们并不需要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能力,应该是一个被说烂了的能力。即便如此,也很少有人真正具备。

穿越时空长河,独立思考能力在历史悠久的古代中国,并不是一种绝大部分人需要的能力。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农耕文明,最核心的传承就是重复,儿子重复父辈的生活,父辈重复祖辈的生活。更何况,千百年来中国人口乃至世界人口的总识字率,从来没有超过过5%。一辈子的生活,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不识字也不用看书,侍弄好一亩三分地才是正途。

真正的变化出现在2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对工人的需求让大量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走进了城市、走入了工厂。这些人要操作使用机器,就需要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于是,这个世界上第一次开始需要并产生了大量的识字者,而告别了文盲的人们,开始逐渐有了自己思考的意愿和能力。

02 独立思考的人什么样?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独立思考的。然而我们以为是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的观点,其实绝大部分是由社会和他人植入的。就拿一句中国人常说的话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儿” 举个例子,你是不是听父母长辈说过很多次?你认为这个说法对么?你会按照这样的说法去设计自己的人生嘛?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常规生活事件(normative life events)(也称为同龄人常规事件)是指人生某一阶段的典型事件——诸如结婚、为人父母、成为祖父母和退休等。大家会习以为常的认为,当一个事件在预期的时间点出现就是正常的;而早于或晚于正常发生的时间则是异常的。人们通常能够很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时刻表”与“社会时钟”(social clock)之间的差异。所谓社会时钟,就是社会大众对于生活事件发生的适宜时机的常模或预期。

你看,这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植入”。

你仔细想想,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事实上,典型生活事件发生的时间存在文化和代际差异。例如,自1970年起,美国成年人初婚的平均年龄就开始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首次生育的年龄也呈现延迟之势,对于某个年代的人来说符合常规的时刻表可能并不适用于下一代。

很显然,半个世纪后的中国社会,也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着类似的变化,身在其中的你,是否能够排除干扰和植入,按照自己的设想,过好自己的人生,也才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出一个精神和灵魂独立的个体?

独立思考并不一定意味着直接变现,成为富有的人。但是今天这个丰衣足食的时代,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并不是难以达成的目标,如何能够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幸福、平静和安然地过完一生,才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无法在这个瞬息万变、纷繁芜杂的世界中保持平静,难免一会儿崇尚佛系顺其自然,一会儿斗志昂扬血脉贲张,直教自己的血压上下起伏,到头来既没有得到佛系的平静,也没有追逐到世俗的成功。

独立思考的人则不同,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他们不踌躇、不犹豫、不纠结。即使在世事纷扰中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也能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经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回归到始终如一的状态下,继续自己的生活。他们并不太在意来自社会的束缚和思想的植入,而是时时想要打破各种局限性——时代的局限,地域的局限,阅历的局限,性别的局限。

03 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什么培养?

教育是一种影响,学习是一种改变。学习的定义是什么? “细胞层面的定义和行为层面的定义是不同的,这反映了神经科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差异。神经科学家将学习看做脑加工的过程,是脑对刺激产生的反应。它包括脑对信息的感知、处理和整合。教育学家则认为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导致行为出现持续的、可测量的、特异性的改变。”(引号部分摘自《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P15。)

当下的学校教育,1个老师对40个学生的模式,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已经很是繁重。作为家长,你不要指望学校教育能够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家庭教育完成的。想要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就成为了先决条件。

更何况,从经济学角度而言,资源永远是稀缺的。40岁之前投资自己最划算,毕竟榜样的力是无穷的,如果想让孩子十项全能,送他去上培训班的时候你最好拿着一本书,或者起码在得到听几本书。40岁之后越来越向孩子身上倾斜。

04 独立思考能力怎么培养?

阅读,是最廉价而有效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 阅读,初期就是习惯。3-6岁亲子阅读、6-8岁转向自主阅读,让孩子养成每天不阅读就难受的习惯。

  • 阅读,中期就是积累并实现理解。8-15岁起步、15-22岁深入,广泛涉猎才有横纵对比,才能体会“尽信书不如无书”,才知道阅读不仅仅是信息获取,更是要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和反馈,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把阅读当做被动的信息接收和获取,才会越看书越成了书呆子。

  • 阅读,后期就是积累之后的思考。22岁完成了高等教育以后,将近20年的幽幽书香时光总也积攒出来了几千本书的阅读积累量。结合着自己的阅历,才能看待问题有广度,辨识问题有锐度,分析问题有深度,解决问题有方法。阅读最终能够带给人的是一个宏大的知识框架,以及基于这个框架下的决策判断系统——这才是人跟人差异的来源,同样的问题,每个人看到的点都不一样,才会处理起来不一样。

经年累月,每一个决策最终串联起来了不一样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