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与宋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看看李白与杨万里的诗就能略知一二

 昵称413468 2019-03-30

大家知道,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面对这样一笔巨大的文化宝藏和丰厚的遗产,后人如何继承并发展就是一个大问题了。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在唐诗之后,能与唐诗分庭抗礼且能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的,也只有宋诗了。那我们来且看宋人是如何“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的。

宋诗与唐诗的最大区别一言以蔽之,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即唐诗以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为主,宋诗以哲理入诗的议论为主。唐诗意境鲜明,情景交融,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唐诗是诗人的诗,而宋诗则是学者的诗,唐人写诗基本上用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而宋人写诗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如此写诗自然离不开议论成分了。但仅就此而认为宋诗就比唐诗逊色许多,也有失公允,有碍于对中国古代诗歌做出正确的认识与判断。

樊修章在《唐之韵》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给了读者以特别深切的内心感受和强烈的视觉冲击。胜利后的场面越热闹,就更觉衰亡后的凄凉越可叹。李白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也大同小异:“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和苏台的荒凉的景象,寓人事的变化和兴废的无常于其中。后面再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的自然之景来抒发昔盛今衰的感叹。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新”与“旧”的鲜明对照,自不必议论而情感自现。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作此诗时,李白被“赐金放还”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从李白以上三首诗,大致可以看出唐人写诗大致的套路了,再看看杨万里的诗。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其诗也因诚斋体而行世。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有二: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二是他的诗想象奇特,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自然的章法来表情达意。

杨万里不仅是一位只会吟诗赋词、风花雪月的诗人,他还是一位学者,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创造了自成风格的“诚斋体”,而且还有较为深厚的思想修养。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首诗写的是山行的切身感受。前两句极言下山时对行程的困难估计不足,后两句交代了行路难的原因。山行如此,做其他事呢?这样一联系一拓展,就会理解诗中包含的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未来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不能草率,盲目乐观。

杨万里《三江小渡》:“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此诗作于诗人官场失意、亲人离去之时,又恰逢为友人送别,自然是满腹的愁苦。诗人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交情“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表达以对友情天长地久而不为风浪所阻的期盼。

其实,宋诗的“富于理趣”之美在唐诗中也有,如王维《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含蓄蕴藉。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也是唐诗说理特色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