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21期】何谓书画篆刻供一炉冶?

 鳞潜 2019-03-31

【编者按】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曾言:“书画篆刻供一炉冶”,而文人介入治印,应该追溯到宋。宋代欧阳修、米芾为自己或他人篆写印稿,而后请印工刻制。而文人亲自捉刀刻印,明代文彭应该是始祖了。文彭、何震、苏宣、朱简、汪关与汪泓父子,后人推属“皖派”。清代中叶,丁敬脱尽徽派影响,被后世奉为“浙派”的开山祖师。其与黄易、蒋仁、奚冈,以及后来的陈鸿寿、陈豫锺、赵之琛、钱松称为“西泠八家”,都是浙派代表人物。清末民初,罗振玉、马一浮、马衡、黄宾虹等人更是诗、书、画、印,皆有涉猎。纵观这些人,无一不是那一时代的博学鸿儒。

张彧刻“意与古今”印

我们知道“书画同源”历来强调“以书入画”者多,清代由于印的加入,使得三者相互渗透,印与书通,书与画通,终成集书画印为一体的一门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下面分三个部分简单介绍这三者的关系:

书从印入,印从书出

这是碑学精髓之所在。具体是:要在纸面上呈现有别于帖学书写的那种斤斧施与金石的力度和气势。篆籀碑体趣味在于劲健内敛,苍浑朴拙,所以要援印入书,执笔视毫芒为刀锥,以片纸为铁石,使线条质感积点成线,毛糙苍辣。这种篆刻技法和韵味融入书法的探索在清代形成主流,他们以这种新的用笔方法去诠释古代的刻石书法,形成了独特的“金石气”。当然印章同样要具备这种“金石气”,篆刻艺术是字法章法和刀法的完美融合。以篆书入印,使篆刻家必须研究篆籀及其变体的各种写法、刀法,文字又驱使篆刻家不得不精研秦汉碑版及瓦当额款,认真分析各种刀刻的方法和自然剥蚀的效果。“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书法和篆刻密不可分,要刻好印必须要写好字,尤其是篆书。邓石如就是篆书大家,他用自己的新笔法去写篆书,并通过刻印把这种新笔法以“铁笔”的形式传达同样的“金石气”感受。以前,几乎所有的篆刻家摹汉印,都用平正的摹印篆,或用缪篆,而邓石如却大胆的改用劲遒圆转的小篆来刻白文印,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创新。“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打破了以往印内求印的藩篱,开辟了印外求印的崭新之路。

吴昌硕刻“且饮墨沈一升”印

吴昌硕精研石鼓文,以石鼓文笔意入印,参封泥边框,以钝刀的方式体现一种浑厚苍辣的艺术风格。其印中文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屋漏痕”、“万岁枯藤”、“锥画沙”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篆刻家要通过习篆,对篆书有了深厚的理解之后,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也就是要写出自家的篆书风格,捉刀刻印才能“印从书出”。齐白石先生的篆刻与篆书如出一辙,得《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之结构神韵,篆刻取秦囚人砖之刀法,形成雄浑奇伟、自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以书入画,融画入书

赵之琛刻“萍寄室”印

赵之谦乃道咸间大家,他的《墨松》题识说:“以篆隶书法画松,古人多有之,兹更间以草法,意在郭熙、马远之间”。吴昌硕书画印皆得力于《石鼓文》,其所书《石鼓文》雄肆拙辣,洋溢着斑斓浑莽的金石之气。缶老以此入画,满纸篆籀之意,所画花卉除参《石鼓文》外还间以张旭、怀素的草法入画,其气磅礴一挥而就。“当其笔酣墨舞之际,几乎不自知写的是画还是书”。他题画诗多反映其艺术观点,“画与篆法可合并”,“谓是篆籀非丹青”。黄宾虹先生在题画中说:“画法用笔线条之美,纯从金石、书画、铜器、碑碣、造像而来……”以此观道咸诸家诚非虚言也。沃兴华先生在所著《中国书法史》中说:“……绘画需要高度抽象、富有节奏的书法线条,书法需要对比丰富,形式多样的绘画构成,因此历史上的书法家往往是画家,而画家则同时又是书法家,书画互相渗透,一个时代的绘画必然陪伴着相应的一个时代的书法”。清代碑学的成功,跟大量画家的介入是分不开的,他们把绘画的理论和技法融进了书法,开拓了书法新境界。其中书画家有:傅山、王铎、石涛、金农、郑燮等。其中最有代表的是郑燮,他创为“六分半书”,融真、草、篆、分于一体,用绘画的方法去写,章法疏密又像绘画布局,字的波磔之笔也常间以兰竹笔意给人以奇奇怪怪、耳目一新的感染力。他认为“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以书之关钮,透入于画,画之关钮,透入于书”。诚如蒋士铨在其《题板桥画兰》诗中所言:“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霎岳楼笔谈》说:“缶庐写石鼓文,以画梅之法为之,”其纵横挥洒,老拙遒劲的风格和所画之梅化为一体,这是“技近乎道”的境界,把绘画的用墨用水之法吸收到书法中,如焦墨、浓墨、宿墨、涨墨等墨法,用于书法中产生“将浓遂枯,带燥方润”的墨色变化,在这方面的创新超越了前代,形成清代一大特色。

援印入画,画理入印

马一浮刻“复性书院”印

作画时以纸为石,运锋如刀,使单薄纸张陡然增添一种深厚度与阻抗力,虽寸毫临于纸端,也要有刀锥凿破混沌、排山克阻、化刚为柔的金石气味。清代的程邃为“徽派”篆刻巨子,他画山水以渴笔焦墨为其突出特点,其治印多涩刀,作画宛如治印,用笔积点成线、斑驳错落、蓬松毛辣。杨翰评他说:“每一捉笔,觉篆籀分隶,苍然溢于腕下,石质之气,人少鲜者”。以篆刻入山水画,程邃是最早的一位成功者,之后的黄宾虹受其影响,也是以篆刻入画的成功实践者。黄宾虹的艺术观念筑基于金石之学,推崇包世臣碑学思想,认为道咸画学之所以“风骨柔靡”,皆因不能从书法印法和金石古物中参悟出画理来。黄宾虹涉猎广泛,积淀深厚,他精研篆刻,考订古物等,使之融进其笔墨之中,他作画用笔如治印,以纸为石,运锋如刀,线条似折钗股、屋漏痕,持重稳健而又凌厉浑成、挥洒自如。其曰:“清二百年中,惟金石家画尚存古意,其余不足论也”。他的画的确是金石家之画。

文彭刻“筆花”印

清代篆刻的兴盛,绘画中闲章的使用可谓超越前代。起手章、压角章也与名章一样,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画材与画材承接气机以及补足空虚,破除平板,稳正平衡等作用。以往印章是画材以外的辅助品,而现在是画面形式和谐所必不可少的。我们看吴昌硕的画就有这种统一感,画用石鼓文笔意,篆籀气十足,而闲章古朴苍茫的风格与金石气画风融为一体。邓完白在给罗聘的一方名为“铁钩锁”印的边款上刻道:“两峰子写竹,用此三字法”古浣子作印亦用此三字法。这是把画理移用与治印的方法论。“铁、钩、锁”三字意思是:“铁”是指刀法,铁笔就是以刀代笔。要使刀法刚健,避免纤弱的毛病。“钩”是指笔法,字要圆转遒劲,避免板滞断硬的毛病。“锁”是指章法,字与字的配合要紧凑,避免松散之病。明代篆刻家朱简说:“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清代印人每能于画中参透“笔情墨趣”之蕴,刀笔化合为一,真堪神品矣!捉刀治印以邓完白“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计白当墨”法为之,或以“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及“绘画平衡原理”布其章法,皆能得天趣于意料之外。探其艺,知其善用画理入印,广收博采,融炉在手,故能臻此境也。

丁敬刻“文章有神交有道”印文及边款

吴昌硕的艺术诚如他自己所说:“书画篆刻供一炉冶”,黄宾虹总结出“五笔七墨”,他自称:“皆有平日研究金石碑帖文词法书而出”。在西方,毕加索曾说白人没有艺术,东方有艺术,非洲有艺术,于是他把“黑人艺术”用到了他的绘画与雕塑中,东西方艺术家同样的把慧眼投向了“朴拙天真”的民间艺术,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当前我们身处多元文化时代,可供参考的资料远非前人可比,有选择性的吸收借鉴是创造所必须的,因为有了放远眼光大胆吸收借鉴的过程,才会有汇总融合的过程,也才有可能到达“供一炉冶”的艺术境界。

【编者后记】文人的介入,对印学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一是促进了明清篆刻的流派的形成;二是对古印谱的识辨、辑录、流布功不可没;三是文人对印学理论的整理、完善,使篆刻艺术独立为科成为可能;四是参与治印的文人多数精研六书,长于金石考证,对历代钟鼎,砖刻,碑版墓志等铭记皆能化用于印章的篆与刻,极大地丰富了篆刻的创作。(本文作者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讲师,文章原载于《中国书画》第114期)

转载《天地玄黄》文章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