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研究可以这么做

 资料的库 2019-03-31

在2016年6月16日的博文依着自己的工作兴趣干活中,我曾毫不矫情地陈述,过去若干年以来,我们一直关注肿瘤标志物(肿标)对于恶性胸腔积液(MPE)的诊断价值。为什么关注?因为这是一个具有足够重要性的临床问题。即使经过内科胸腔镜检查,最终仍有大约6%的渗出性胸腔积液得不到明确的病因学诊断。尽快确诊对于MPE的管理而言,意义非同寻常,这是无需赘言的。

上面的论文首页截图便是在博文中提到的工作,于上个月发表在J Thorac Dis上。行内人都能理解,这样的一篇论文不可能令人耳目一新,要是被退稿,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问题在于,该研究通过前瞻性的科研设计为国内同行在医疗实践中使用肿标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据我所知,这是中国在应用肿标诊断MPE这一领域最大规模的前瞻性诊断性研究工作。从这一点来说,这篇论文对年轻医生应该具有一点儿示范作用。我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陈述这一事实,希望这个说法不冒犯任何人。

在这项前瞻性研究之前,我们曾于2016年发表过一篇回顾性研究的论文(见下图)。正如预料的那样,上面的前瞻性研究和下面的回顾性研究的结果是非常相似的。相似的结果,绝对不等于说前瞻性研究是多余的。实际上,即使根本就不做这两项工作,我们都清楚任何一项肿标的敏感度约为50%,特异度约为85%。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亦即数据化的资料正是医学科学的核心所在。

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我们10年前就在Thorax发表了肿标对于MPE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论文(见下图)。截止2017年12月12日,这篇论文被SCI杂志他引了65次,成为该领域重要的一篇文献。众多报道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论著、综述和书籍都引用这份工作。我当然有理由为此感到喜悦和自豪。

还是因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2008年之后国际上又有很多研究肿标诊断MPE的论文陆续发表。尽管数量十分可观,然而几乎所有论文的结论都大同小异。有些论文重复以前的研究,有些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有些比较不同肿标的价值。基于新发表的数十篇论文,我们于2017年再次发表了更新版的肿标meta分析论文(见下图)。

同样的一个话题,同样的一篇meta分析,或许我们来写比较合适,不因为别的,就因为我们拥有这一摊子的工作基础。如果愿意,我们写一篇相关的专题综述,找一本杂志来发表可能不是太难的事。

最后再发一点老感叹。任何时候,医生都没有义务做研究,因为他们的天职是给人看病。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除了医生之外,其他任何一种职业的从业人员都不能沾手临床研究。否则,都是非法的,都有可能招来牢狱之灾。

本文写于2018年1月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