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处除蛟 改过自新【连环画】+《三字经》读书笔谈(一)

 瓶本透明盛星河 2019-04-01
周处除蛟 改过自新【连环画】+《三字经》读书笔谈(一)

-----------------------------------------------------------------------------------------------------------------------------

【说明:古代有一则“周处除蛟 改过自新”的故事,本文为其配上一组连环画,并引出《三字经》里的做人修身之道。】



-----------------------------------------------------------------------------------------------------------------------------


先看一下这则历史故事:


由地方恶少变忠臣良将的周处


“周处自新”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周处是晋代人,少时失去父教,因此不拘小节,性情粗鲁,成了乡中一害,乡亲大都不愿和他交往。

一日,他见乡亲愁眉不展,便好奇地问:“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事事如意,为什么面有愁容呢?”父老们回答:“地方上有三害,哪能快乐起来呢?”周处便问:“是哪三害?”父老答道:“南山的猛虎随意伤人,为一害;长桥下的蛟龙常伤人畜,又是一害;至于第三害……”父老们犹豫且害怕地说:“恐怕要算是你了。”

周处听罢此言,有了悔改之意。便斩钉截铁说道:“这三害我都能除去!”

于是,周处孤身进山与猛虎一番拚搏,杀死了这只伤人的猛兽。接着,他又奋身投入河中,与蛟龙搏斗,三日三夜后,终将蛟龙斩杀。当时,乡亲们以为三日不归的他已经死了,想到三害俱去,大家欢庆不已。此时,周处正好归来,这一幕深深触动周处的内心。

当时,周处耳闻陆机、陆云很有才学,便想拜他们为师。周处问陆云:“我想改过自新,但是年纪已大,不知来得及吗?”陆云鼓励道:“古人以朝闻夕改为贵,人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正所谓“有志竟成”,从此,周处刻苦上进,勤学又有文思,加上注重自身修养,仅一年,他的名声就和以往迥然不同,最后被举荐出来做官。

周处为官三十余年。在任时,他克尽职守,很有政绩。此外,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自然得罪恶势力。有一回,有心人故意推举他去边疆征讨,有人规劝周处推辞,但是周处坚决献身沙场,最后,因恶人陷害,以身殉国,死在战场上。



--------------------------------------------------------------------------------------


【提醒:】

【1】以下所有图都是较大高清图,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可查看原大图;

【2】文末配有这组连环画的文字解说。


 
 
 
 
 
 
 
 
 
 
 
 
 
 
 
 
 
 
 
 
 
 
 
 
 
 
 
 
 
 
 
 
 
 
 
 
 
 
 
 
 
 
 
 
 
 
 
 
 
 
 
 


-------------------------------------------------------------------------------------------


【下文转载自:简书作者“浩宇yyl”的连载文章;即以上连环画的文字内容】









《三字经》读书笔谈(一)


《三字经》高居“经”书的地位


《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最早是宋朝私塾教本,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教科书,由宋朝大儒王应麟先生所写。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将儒学的根本内涵和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浓缩在此,如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被古人推崇为“经”书。经,是不变的道理。是古人认为值得所有人遵从和学习的典范。

有位大陆文学系的大学生因好奇翻看,不曾想欲罢不能,惊呼博大精深,相识恨晚,连连叹道:如果我国古代的小学生,思想深度和学识的广度能达到这种程度,起点实在是太高了。他深受震撼,后悔知道太晚,空度青春岁月,决心研读国学。

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众多,《三字经》可说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有学者把它比喻为通俗的《论语》(四书五经中的第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首要儒家经典)文词精简,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十分有趣,能迅速启迪心智,将人导向正途,让人胸怀大志。背诵三字经,等于开启传统国学大门,懂得几千年的历史,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所以《三字经》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一直以来都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首选教本。

为让今天的孩子重新受教于正统的文化,也为纠正被长期歪曲和误导的关于儒学的说法,让我们这些遗忘了传统国学的大人,也能快速、简便地领悟儒学的最根本的要点,受益于祖先的智慧,从这一期开始,让我们一起时光倒流,回到传统的私塾,以轻松自在的心情,边读边领悟当初的大儒,是以何种心情来教育我们的孩子,目的何在,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影响,为何儒家的教育,如此看重做人,如此看重做学问,这个学问到底指的是什么?读书为的是个人的功名和做官吗?看完这本三字经,一切都会明白了。也就知道现代教育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都是源自德育与智育的本末倒置。

下面就让我们边读边谈吧。估计读着读着,大家都会感叹,原来儒家讲的都是我们的生活啊,都是我们最需要的呢,一点也不难,如果早就了解,也不至于碰到各种纠纷不懂如何解决,也不至于拥有一身才智却郁闷受挫,人生找不到方向了。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字词解释】

(1) 之:的。

(2) 初:初生,刚开始的时候。

(3) 性:本性,天性。

(4) 本:本来。

(5) 善:善良、好的。

(6) 相:相当。

(7) 近:接近。

(8) 习:学习、指后天受到的影响。

(9) 远:差别大。

(10) 苟:如果。

(11) 教:教导。

(12) 乃:就会。

(13) 迁:改变。

(14) 道:方法。

(15) 贵:注重。

(16) 专:专心。

【译文参考】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时候善良的本性,大致都很相近,没有多大的差别。等到长大以后,因各人的环境不同,所学习的也不同;在好的环境人就会变好,在不好的环境人就容易学坏,于是性情开始有了差别。假如在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教导,学了种种不良的习惯,他原本善良的本性,就会渐渐变坏;而教导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必须专心一致,不可边做边停,才能使他有完整的学习。

【读书笔谈】

《三字经》开篇仅仅用了短短的18个字,就将儒家几千年的各种经典著作的最终目的,道破了天机。

“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道明了儒家对人性本善的认识,接着以“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12个字开宗明义,把儒家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得明明白白:教育之本,就是要守住和维护人善良的本性始终不变。

因为人性虽然在刚生下来时,是善良的,人人相近(性相近),但是,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遇到的人和事不同,接触的东西和受到的影响就千差万别了,甚至差的很远(习相远)。所以如果不接受教育(苟不教),就会在后天的影响下,渐渐使人迷失本性,甚至走向邪恶而不自知(性乃迁)。

当然最后六个字,讲的是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下一课自然转到实际的例子——孟母三迁的育儿典故。

【故事天地】 周处除三害

晋朝时,义兴有个年轻人叫周处,从小爹娘都死了,因此无人管教,他虽然天生有豪侠气度,但常仗着一身蛮力在乡里间打架闹事,无恶不作,村里人见了他就像碰到毒蛇猛兽般,总是躲得远远的。

这一天,他正在街上闲逛,看到一群人正在谈论着什么,他连忙走过去看热闹,大伙们都不做声的走开了。周处觉得很奇怪,便抓住一个老人问道:“你们在说什么?”老人很害怕,只好如实地说:“我们这里出了三害,其一是南山的山里有一只吃人的老虎;其二是长桥下的河里有一条蛟龙;它们害死了很多人……”老人的话还没有说完,周处便大声说道:“老虎、蛟龙有什么可怕的,让我来消灭它们。”说完,就转身跑了…

话说周处跑到南山上,寻找那只吃人的老虎。这一天,他终于找到了那只老虎,当那只老虎向他扑来时,他就势一闪,骑到老虎的背上,挥起拳头,狠狠的击打老虎的头,把老虎打死了。接着他又跑到长桥下,跳进河里去杀蛟龙。周处在水里与蛟龙打杀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杀死了蛟龙。

村里的人们见周处还没有回来,以为他被老虎或蛟龙吃掉了,高兴地敲锣打鼓,庆祝了起来。没想到周处兴高彩烈地回来了,听到百姓们说除掉了三害,正高兴地庆祝,才明白自己也是三害之一。

周处感到很惭愧,很内疚。由于自己平时胡作非为,使得百姓们把自己也当成了一害。因此,他下定决心改过,重新做人。后来,他拜了陆云为师,努力读书,终于做了大官,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

看来人从小本性都是善良的,周处不过是因父母早亡,无人启发引导,所以被后天不好的事物污染蒙蔽才变坏的,一旦醒悟,还是会做好人的,可见早期做人教育的重要,一个人光有本事才华还不行,就如一把刀,不同的人用就会得出不同的善恶结果。一个大夫如果心术不正,甚至用手术刀来杀人,非常可怕。

还想到一点,也有人不懂尊重别人,因为有才华,或者受过高等教育而自视高人一等,待人傲慢,自命不凡,低等工作不肯做,领导也受不了,结果人人避之不及,都是不懂尊重别人的结果,闹得一身才华得不到认可!这一点也要注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