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常胃黏膜(Hp阴性)放大内镜学习笔记

 penazy 2019-04-02

1976年,Yoshii用体视显微镜对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组织学改变进行了相关研究。Sakaki等随后利用光学变焦内镜将立体图像转化为内镜放大图像。1999年出现了放大内镜之后,发表了一些关于正常胃黏膜、萎缩性胃炎和EGC的研究。放大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黏膜的表面微结构的观察变得容易。放大内镜联合NBI的结合有助于评价黏膜微血管结构和黏膜表面结构。这种技术实际上相当于“实时”组织学,并提高常规组织病理学诊断内镜活检的成功率。了解正常胃黏膜放大相关知识有助于1、评估胃癌的高危人群;2、准确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3、确定肿瘤边界并进行内镜下治疗。

胃黏膜有两种主要类型的腺体:胃底腺和幽门腺。白光内镜正常的胃底黏膜有平滑的皱襞近观,可以看到规则的集合小静脉(RAC)排列。通过胃体黏膜存在RAC诊断Hp阴性的胃黏膜的敏感性为48.0%,特异性为95.8% 。

图1 Hp阴性的胃体黏膜。A、粘膜呈均匀的红色,可见直的黏膜皱襞;B、抵近观察可见规则排列的集合小静脉(RAC)(箭头)。

正常胃底黏膜表面圆形的腺管开口。正常的胃底黏膜有规则地排列成圆形的隐窝开口(CO),放大染色内镜和NBI可见网状的上皮下毛细血管所包绕的隐窝开口。可见鸟爪样集合细静脉(CV)。正常的贲门和幽门黏膜具有沟状的隐窝开口。放大的染色内镜和NBI图像可见上皮下毛细血管包绕的沟状的腺管开口。因此,在放大的NBI圆形隐窝开口被浅褐色的边缘隐窝上皮和深褐色的毛细血管所包绕。相反,在胃窦部,深褐色的上皮下毛细血管被浅褐色的边缘隐窝上皮所包绕,形成脊状或乳头状表面结构。

图2 正常胃体及胃窦黏膜的放大内镜图像。A、放大白光图像、规则排列的集合细静脉(CV);B、放大色素内镜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腺管开口清晰可见。C、NBI+ME。D、NBI强放大可见规则排列的圆形隐窝开口(CO)和边缘隐窝上皮(MCE)被上皮下毛细血管网(SEC)所包绕;E、白光放大可见胃窦规则的脊状或绒毛状表面结构;F、放大色素内镜可见沟状的腺管开口;G、放大内镜可见管状田垄样黏膜微结构。H、NBI强放大SEC被包裹在脊状边缘隐窝上皮(MCE)中,边缘隐窝开口(CO)被分隔。

图3 放大NBI模式。正常胃体可见网格状的深褐色的上皮下毛细血管围绕浅褐色的边缘隐窝上皮的腺管开口(小凹型 foveolar type)。正常胃窦可见浅褐色的边缘隐窝上皮围绕着深褐色的毛细血管的沟状腺管开口(沟槽型 groove type)。

注解:上皮下毛细血管(SEC) 集合小静脉(CV)  边缘隐窝上皮(MCE) 隐窝开ロ(CO)  规则排列的集合小静脉(RAC)

                         2例Hp阴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有关。除了幽门螺杆菌外,在人胃中还观察到螺旋形紧密且相对较长的细菌,称为非幽门螺杆菌(NHPH)。NHPH物种自然地定居在包括猪,狗和猫在内的家畜的胃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MALT淋巴瘤被证实与NHPH相关。

然而,由于对NHPH感染性胃炎的内镜特征尚未明确,其与幽门螺杆菌的鉴别诊断比较困难,其感染的特点尚未明确。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的出现,使准确诊断NHPH感染成为可能,包括猪链球菌和海氏杆菌的感染。以下是文献报告的2例特殊的Hp阴性胃炎(NHPH感染)

例1 Hp阴性胃炎

A)上消化道内视镜显示为正常胃窦。(B)胃体下部显示RAC。(C)胃角可见白色大理石样外观,轻微小糜烂。小静脉有规律的排列。(D)治疗6个月后改善

(A)胃角活检(HEx100)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B)姬姆萨染色法(原始放大倍数1000×)观察到非幽门螺旋杆菌

例2 Hp阴性胃炎

(A)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显示在胃体下部有RAC。(B)胃窦呈红色,表面粗糙。(C)胃角小弯可见大理石样外观,轻微糜烂,小静脉的规则排列

(A)活检标本:显示各种炎症细胞浸润在胃窦;(B)HEx200胃窦小弯显示中性粒细胞浸润。(C)姬姆萨染色法(1000×),胃角小弯处观察非幽门螺旋杆菌。(Intern Med 55: 1865-1869, 20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