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长安城爱情故事

 轻风无意 2019-04-03

七到九世纪的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城市像长安一样拥有那么多的故事。

作为唐帝国的首都,长安除了本地居民之外,更聚集了来自帝国各地的商旅、士人、军人、官员与他们的家眷,多达百万的住民,他们的悲欢离合与长安的命运连结,使长安城不只是他们人生的舞台、更成为故事中的重要角色。

长安城中的故事不能尽述,但关于爱情,是人人都喜欢听的,所以我们试着从这些故事来一探长安!


唐代长安城爱情故事

大明宫正殿含元殿想象图

长安是一个从汉代就存在的地名,沿用了数百年。当隋统一南北朝后,有必要审慎选择新帝国的首都,而汉长安城屡遭兵祸、土地盐化,加上隋篡夺了北周,城中不时传出北周皇族鬼魂作祟的传说,迫使隋在汉长安城的南边重新规划了新的都城,命名为大兴城,唐代更名为长安。

唐长安城大致上沿用了隋代的设计,只更改了一些坊名,从空中鸟瞰,长安城的北面是政府机关所在的皇城,皇城的北方则是皇帝所在的太极宫。太极是宇宙万物生成之始,这样的结构,显示了时人的宇宙观——长安城不只是人间的国都,也是宇宙运转的中心。

唐代长安城爱情故事

唐长安城平面图

虽然长安有着崇高神圣的意义,但是在城中生活的人并非神仙,大多数人仍要为生活劳碌,不过长安人却以一种悠闲的姿态,等待着四季变化时带来的乐趣。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所以他们很习惯耐心等待,等待花开、等待夏夜、等待秋天烤熟的栗子、等待冬季不太常见的大雪。除此之外,还要等待每年正月解除夜晚宵禁举国同欢、等待三月曲江边上全城戏水玩耍的日子、等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送来的书信、等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回来的亲友,甚至等待仓皇逃离的皇帝再次归来……因此,长安的故事里,也有许多是关于等待与错过的。

长安之春──人面桃花

春天是长安最美的季节,这个时节,正是科举发榜的时候,城中穿梭来去的人有不少是来自外地的读书人,不论是失意或是得志,都要趁着花开的时候,折下一枝东风翩然而去。

唐代长安城爱情故事

春天的小雁塔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一名落第的才子崔护在春天踏青独行,来到一棵盛开的桃树下。那一日,桃花纷飞,树下有一户人家,才子便去求水,一个少女从门缝中与他问答,才知道他是博陵崔家的人,那是一个延续长达数百年的名门、一个百姓不可能高攀的家族。才子与她攀谈,而少女只是深深凝望不语,最后才子只得离去。

来年,才子又在桃花时节前去,只见门扉深锁,于是才子留下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几日后,才子又去,一个老翁出来,指责他害死了独生女,才子大惊,问起缘故,才知道原来少女几天前看见诗后,因为绝望、绝食而死。才子闻言,请求入内志哀,少女容色如生,仿佛刚睡着一般,才子抱起少女的尸身,放在腿上,抱着她的头大哭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在才子的呼唤下,少女复活,最后嫁给了梦中情人。这个美好的结局,从唐代社会的现实面来看,不大可能成真,但或许也是长安的春天不适合太多离别。

夏日错恋──《霍小玉传》

唐代的长安城四周有许多树林,曾经号称“绿海”,夏天不像现在那么热,不过对于养尊处优的贵族而言,还是很不舒服。加上南高北低的地势使得夏季的暴雨常常灌入皇城与太极宫,在气候与水患的压力下,初唐的皇帝们便在长安东北的龙首原上兴建了大明宫,在盛唐时代,大明宫取代原先的太极宫,成为唐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许多士人与官员梦想中的世界。

唐代长安城爱情故事

唐代立凤纹刺绣锦残片,现藏于日本正仓院

中唐时代的一个故事,就发生在夏日的长安,一个刚考上科举的青年李益在六月时来到长安,预备参加制科考试,考取之后可以得到很好的官职。拥有这样大好前程的男子,总不乏有人介绍妻室,此时,有人向他介绍了一位美女,名叫霍小玉,她原是一位亲王的女儿,因为母亲出身低贱而被兄弟赶出王宅,不得已沦落为妓女。

才子佳人,年貌相当,自然是山盟海誓、难分难舍,两年之后,李益果然考取制科、分发到关东为官。临行之际,霍小玉殷殷嘱咐,李益也再三保证安顿好了之后必来迎娶,两人就此分别。没想到李益刚到关东,其母就已经为他订了婚约,他不敢抗拒母命、也不想妥善地安置霍小玉,于是以逃避的方式想令霍小玉断了念想。

痴情的霍小玉仍在长安城中等待,耗去了青春、也耗尽了家财,贫病交加中,不得不质当了父亲给她的礼物紫玉钗来维持生活,玉钗被宫廷玉匠瞄见、认出是亲王从前命他所作,因而将此事禀报给一位公主,公主感叹之下资助了霍小玉的生活,却不过是延长了这场爱情悲剧的时间。

而后,霍小玉病重,亟欲见李益一面,而婚期将近的李益虽然又回到长安,却没有勇气面对被他抛弃的霍小玉。最后,一个侠士听闻此事后,半骗半掳地将李益带到霍小玉面前。

面对这个负心人,霍小玉的爱与恨一样深重,她不惜使自己化作厉鬼来诅咒李益永远无法得到幸福的婚姻。此后,李益成为一个嫉妒的男人,他无法忍受任何男人接近他的妻妾,故事的最后,以一种悬疑的手法铺陈了李益病态的占有欲,究竟是霍小玉的诅咒成真?或者这段爱情已成李益永远的心魔?

一叶知秋──红叶诗

长安城地势最高的地方,是城南的芙蓉园,由于这里拥有战略上的优势,不宜让百姓居住,所以隋代就建了芙蓉园,作为离宫。并将芙蓉园外的曲江池开放为百姓可以游玩的地方,在春夏之际,这里无疑是长安百姓的游憩之地,但是入秋之后,就显得萧瑟许多。曲江的水一路北流、进入城中,穿过行人往来的桥下,与其他沟渠会合,成为皇宫外的御沟水。御沟到底有多长、有多深?目前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围绕着御沟产生的故事,有着相同的脉络,就是“寂寞”。

唐代长安城爱情故事

唐代陪葬麻鞋,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现藏于新疆博物馆

唐代曾经是称霸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为了彰显帝国的实力,唐代的皇帝们除了兴建宫殿之外,也拥有大批宫女,盛唐时代的宫女甚至高达三万人,却只有极少数的人能飞上枝头当凤凰,其他的宫女一生埋没于宫中、至死方休,除了人们普遍传说的“幽怨”之外,恐怕更多是看似永远不会结束的绝望,说到底,就是如深秋一般的寂寞。

因为寂寞,许多宫女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成为佛教虔诚的信女,希望以今生的功德换取来生的幸福。这种心情体现在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法门寺中的佛指舍利在唐代曾经数次迎至长安,由于舍利被视为佛陀本人,所以供养舍利的行为也被认为是极大的功德。晚唐最后一次送回舍利后,地宫旋即封闭,千年后第一次开启时,人们发现除了官方列表的宝物之外,还有许多不列在清单上的小东西,大多属于女性,推测很可能就是这些宫女们的供养品。

除此之外,在晚唐也有许多关于宫女的故事,其中版本最多的,当属红叶诗。由于唐代的律令规定,宫女不得擅自与外人联系,若是被发现,双方都有可能被处死,在盛唐以前十分活跃的宫女集团,也因为皇帝的打压而不能再随意出入宫禁。中唐后,唐帝国的国势江河日下,抑郁而无出路的君臣百姓,只好将焦点转移到文学、技艺、服饰与玩乐上,当中也有不少力图振作的古文运动与改革者,试图挽回唐帝国的荣光,这是唐代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但是随着改革的一再失败,人心渐显空虚,晚唐之后,颓败之势已无法阻挡,只是苟延残喘而已。晚唐的皇帝们为了显示自己的仁德,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放出年纪较长的宫女、让她们出宫嫁人,以此降低后宫的怨愤之气、向上天昭示自己并非无道昏君。

唐代长安城爱情故事

唐代玉钗,《树下美人图》局部,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现藏于日本MOA美术馆

红叶诗的背景就出现在这个时代,诗中的主角有不同的名字,故事也有《题红怨》《流红记》等不同的名称,但故事的结构是一样的。男主角都是来长安参加考试的士人,他们散步到御沟附近,在落叶中发现了一张写有诗句的红叶,上面写着:“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或许诗中的寂寞触动了这些男主角,使他们将叶子收了起来,在往后的日子里暗暗地思想这些诗句出自怎么样的女子。其中一个版本的故事中,男主角又在红叶上题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将红叶放入御沟中。

数年后,男主角们或是登科为官、或是下第不仕,最终都在皇帝放出宫人的时候,偶然地与一位宫人结成良缘,最后,宫女在丈夫的衣箱找到了红叶,发现这段缘分早有前定。红叶诗的故事大多有着良缘得偕的美好结局,其中最完整的一个版本出现于晚唐到宋代之间,故事的男女主角甚至在皇帝逃往四川之后得以拜见皇帝并得到了皇帝的祝福与赏识,最后儿女成行、夫妻和美。

但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中,男女主角相遇是在皇帝逃往四川的时候,长安大乱,宫人也不得已逃出皇宫,男女主角于一户民家中相遇,女主角因为才思敏捷而与男主角相恋,在乱世中无法独行的女主角委身于男子,两人相偕逃往较为安全的四川。行经绵竹时,一个路过的宦官发现了女主角,并逼着她上马要带她回到皇帝身边,无奈只得分手。失去女主角的男子十分沮丧,不过,当日的晚上,女主角回到他身边,表示自己贿赂了宦官,只为了与他相守,于是两人回到男子的老家。数年之后,男子生了重病,一名道士说他面带邪气,此时,宫女才坦承自己被宦官带走时就已自杀身亡,只因感觉到男子的思念之情,才追随至今,但是人鬼殊途,为了男子的性命着想,最后,宫女与男子置酒诀别后,悄然离去。

秋天给人的感觉既有萧瑟、也有丰收,红叶诗的两种结局,如同御沟中的秋红,有的得以被拾起珍藏,有的则随水而逝。

雪中真情──李娃传

在诸多唐代的传奇中,以《莺莺传》和《李娃传》的结构最为完整、影响也最为深远,但是《莺莺传》的主要舞台在山西蒲州,因此不论。而《李娃传》的故事则完全发生在长安,故事中透露出的长安风俗和主角们于巷里之间来去的身影,增加了故事的魅力。

唐代长安城爱情故事

法门寺地宫衣物账局部,这是晚唐最后一次送回佛指舍利时与舍利一同送入地宫中的一块石碑,上面列着官方的供养品,现代也用来确认法门寺出土物名称

《李娃传》的男主角郑生也是入京赶考的名门子弟,他与李娃的相遇是标准的欢场情缘,他为李娃挥霍了所有的财物,而后,遭到李娃与其鸨母无情抛弃,身无分文的郑生方知柔情不过是骗局,他也无颜向亲友求助,最后,只好凭着名门子弟的风度与天生的歌声,到专营丧葬事务的凶肆中唱挽歌为业。他在凶肆中很快得到了同事们的欢迎,并成为长安城中有名的挽歌歌手,在长安两间最大的凶肆于天门街上比拼的时候,他特别被延请去唱歌,天门街是长安皇城的最前方,也是长安最醒目的广场,他歌声中的哀婉在比赛中成为焦点,却也因此被前来长安述职的父亲发现,发现独生子竟然从事这样的工作,郑父气愤难耐,将儿子带到人烟稀少的城南,打成重伤后丢弃在现场。

还好,郑生的同事们将他救回,可是他的伤势过于沉重,不久,连凶肆中人也不大愿意理会,郑生只得沦为乞丐。长安城的历史上,冬天其实不常有大雪,却偏让郑生遇上了,尝尽人情冷暖的他在大雪中沿街乞讨,最后冻倒在一户人家之前,他的声音引起屋主的注意,屋主开门一看,四目相对,原来这就是李娃的新宅。看见往昔的翩翩公子沦为乞丐,李娃感到十分自责,她以身上的绣襦盖住又臭又脏的郑生,将他带回家中照料,并资助他读书、重回到科举考场。

而后,郑生终于完成他当初入京的目的、成为一名官员,但是他不像李益那样绝情,执意地要求李娃与他成婚同行,李娃却拒绝了,在郑生以死相胁之下,李娃勉强地同意与他一起到剑门才分手。两人来到剑门,却没想到郑父也在此地,父子相认之后,郑父才知道李娃的事,并促成了李娃与郑生的婚事,而后,随着郑生平步青云,李娃也最终受封为汧国夫人,成为当世所称道的贤妇。

李娃的故事结束于九世纪左右,而长安城中的故事,在十世纪初画下句号。在唐帝国灭亡前三年,军阀挟持着皇帝离开长安,并拆毁了当年以倾国之力兴建的大明宫,将所有的构件丢入河中,让水流带往洛阳,同时,逼迫长安的百姓迁往东方。在震天的哭声中,长安城的荣光一去不返,进入漫长的冬天,直到现代,在文化与观光的刺激下,长安城才以崭新的面貌,显示出它的过去。

文|谢金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