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中的第三个字——“九”字的笔画非常简单,但是,在看似简单的笔画中,这个小小的“九”字却凝聚、饱含着“书圣”王羲之很多的心血和功力。 接下来,我就从字形、用笔、章法等三个方面来详细讲解这个“九”字。 一、字形精讲1.笔顺 先写一撇 再写横折弯钩 2.几个关键点 (1)横折弯钩中横画起笔的位置,最左边不超过撇画的末端。 (2)横折弯钩中横画的部分,行笔方向不要平直,而是要向右上方约30度左右的方向倾斜。 (3)横折弯钩中横画与撇画的交叉点,大约位于横画的2/3处,撇画的1/4处。 (4)横折弯钩中折弯钩的部分,笔画要弯曲有力如弯弓,忌平直。 (5)横折弯钩中的钩,钩出的方向要对着横折弯钩中折的位置。 二、笔法精讲1.露锋起笔,尖锋入纸,向右下方略顿笔,调锋左转,向左下方行笔并撇出(撇画,实画)。 2.承接撇画笔势,空中运笔向右上方画圆弧,至撇画起笔处的左下方(过度笔画,虚画)。 3.露锋落纸,向左下方略顿笔,随后调整笔锋,向右上方行笔,至横画末端略提笔(横折弯钩的横画部分,实画)。 4.向右下方顿笔,并调整笔锋,有弧度地向左下方行笔,行笔至竖弯的一半时,调整笔锋方向,向右下方行笔,完成竖弯之后,调整笔锋向右方略微偏下的方向行笔,并逐渐加重,行笔至钩处,提笔调整笔锋,略顿笔并向左上方钩出。(横折弯钩的折弯钩部分,实画)。 三、章法精讲“九”字要与它上面的“和”字产生联系,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 1.起笔承接上字轴线,两字的轴线相交。 “九”字撇画起笔后向右下方顿笔,正好与“和”字的纵轴线相交;另外,“九”字整体向左方欹侧,它的纵轴线是略向左边倾斜的,与“和”字的轴线形成了交叉关系。 2.与“和”字的左半部分形成相向又相离的呼应关系,充满了张力。 (1)相向关系。 “九”字横折弯钩中横画的部分,行笔方向与“和”字禾字旁中横画的行笔方向大体一致,均是向右上方行笔,只不过“九”字的行笔弧度略小。这样,两个字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向的呼应关系。 “九”字钩出的方向,向左上方对应“九”字的横折处,接着继续往左上方行走,依次对应“和”字禾字旁竖画的末端、横画的起笔处,从而形成一种遥相呼应的关系。 (2)相向中的相离关系。 由于“九”字横折弯钩中横画的行笔角度要小于“和”字禾字旁中的横画,这样,“九”字就起着调整行笔方向的作用; 尤其是“九”字最后的钩,笔画浓重,犹如一个“千斤坠”,稳稳地压住了阵脚,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相离关系。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会持续发布关于《兰亭序》逐字精讲的文章,欢迎大家关注“长短故事”来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