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个和节日重叠的节气,也叫清明节,它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目中,这四个节日的份量几乎不分轩轾。 顾名思义,清明,指万物生长至此时,皆清洁明净,物我一新。 山河换上绿装,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春雨轮流关照着田野,绿草、繁花、飞鸟、蝶群……春天里所有活力的代表都发展到了鼎盛状态。为迎接大好河山的大好春天,人们纷纷外出活动:踏青、折柳、放风筝…… … 谈到清明的习俗,我们能说出一大堆,而若提及清明的来由,可能很多人就只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地点到介子推这个名臣来。不过只“略知一二”的,也不要急,让我们花几分钟的时间,把清明故事的源起回溯一遍: 相传,春秋时期,王子重耳为躲避祸害,四处流亡。这期间,他受尽屈辱折磨,跟随他的臣子也陆陆续续地跑了,到后来,只剩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还在守护着这位落魄的王子。 流亡路上,这几个人弹尽粮绝,重耳饿到快晕倒了。介子推为了救主,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重耳才活了下来。 … 转眼19年后,重耳回国当上了君主,成了“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他对曾经誓死追随的臣子都大加封赏,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不久,就有人为介子推叫屈。 听人一说,晋文公“如梦初醒”,想起了介子推,内心愧疚不已,立马派人去请介子推。 可是,派去的人一波又一波,就是没请到介子推。于是,晋文公亲自前往。然而,得知晋文公要来,介子推便早已背上母亲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又派军队去山里搜,结果是遍寻不着。这时,有人献策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一面不点,料想大火烧起来时,介子推一定会下山的。 … 晋文公闻言,觉得可行,于是,下令点火。可令大家都没想到的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人影下来。 火熄掉后,众人上山一看,介子推和他母亲抱在一颗柳树上烧死了。晋文公痛心不已,哭拜一阵,准备安葬遗体的时候,在介子推胸前发现了一块布,上面写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 读毕,晋文公在介子推坟前默念,将血书藏入怀中。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山上建祠堂;并把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寒食节这天,举国上下严禁烟火,只许吃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一行人走到柳树前,惊讶不已,之前那颗烧焦的柳树,现在竟然复活了,只见柳条苍翠,随风飘动,有依依之态。 晋文公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折了一条,编成一个圈戴在头上。扫墓之后,晋文公又晓谕天下,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后来,晋文公为君勤政爱民,国家稳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人们为了纪念有功不居、品德高尚的介子推,每到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不起烟火,只吃冷食,还在屋前屋后插上柳条。 春秋之后,各朝各代的清明节的内容虽有增减,但“冷食、扫墓、折柳”这些基本的节气民俗活动传承不变,历久弥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