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墓中的一幅壁画,专家说“重大发现”,但不承认是道教“宝物”

 昵称55301288 2019-04-05

中华五千年文明,数千年来涌现出了诸多盛世君王,其代表便是著名的“秦皇汉武”;说起这两位君王,世人多以为他们雄才大略,有匡扶天下之能,其实“秦皇汉武”还是崇尚道教的君王代表。当然,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道教”还没有真正成型,但其方、术、丹以及多支派已经构建起了道教的雏形;早在1986年,河南芒砀山又传出重大考古发现的消息,其文物便是一副精美的壁画,同时它也是一件道家“宝物”。

说还要回到1986年,河南永城县芒砀山一带正在开山炸石,随着一声巨响后,除了碎石之外还出现了一个黑漆漆的“无底洞”;随后考古专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就是如今的“梁共王墓”了。稍显遗憾的是,这座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古墓曾屡遭人“光顾”,发现的文物着实不多,但专家依然称之为“考古大发现”;原因就是墓顶上气势磅礴的大型壁画——四神云气图,它也是目前考古发现中年代最早、篇幅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艺术珍品,这里仅简单介绍。

约占壁画面积一半以上的是一条腾空飞舞的“青龙”,右侧是一只“白虎”,左侧则为“朱雀”;颇让人意外的是,整幅壁画中缺少了另一只“神兽”——玄武,图中则变成了“青龙”长舌中卷着的一只“怪兽”。既有青龙、白虎、朱雀,那就说明这幅壁画描绘的正是道教中的“四灵兽”,对道教历史熟悉的朋友或许知道,“四方神兽”是道家普遍出现的四位尊神;而且“玄武”代表幽冥,这里又是古墓,按常理推断应该是整幅壁画的主角才对,怎么可能被2000年前的“梁共王”忽略掉呢?

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会说,那只“青龙”舌卷的“怪兽”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玄武”呢?这点专家也想到了,但以其“鱼尾生鳍”的形象来看,倒像是现实存在的“海马”;为此专家也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人开始对这幅图中的内容产生了质疑。以今天的史料记载来看,“玄武”的出现甚至比商之前的“夏”还要早,据传,夏王朝的建立者就是治水有功的“禹”,他的父亲也是第一任治理水患的“鲧”,字玄冥,亦称“玄武”;后“鲧”化身灵龟,而夏族的一支“涂山”又自认为是“蛇”的后裔,因此“玄武”就变成了一只龟蛇缠绕的“神兽”。

当然,这些仅是支离破碎的文字,“玄武”成为道教尊神则是从宋真宗时期开始,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出现,其形象化身为仅次于玉帝的“保生大帝”赵玄朗;不过历史记载也有诸多不相符的地方,《楚辞》“玄武,北方神名”的记载,《史记》也有“北宫玄武、虚、危”的说法,总而言之,如果依据史料记载的话,很难证明其准确的出现时间。不过在道教典籍中,“玄武”的地位要远高于青龙、白虎和朱雀“玄冥为水神。居北海,长寿,冥间亦在北方,故为北方之神。又可通冥间问卜,因此有别于三灵”道家尊其为“玄天上帝”、“真武大帝”。

道家经典传承数千年,又涉及到宗教信仰,因此这里说的比较简单;总而言之,“玄武”的形象似乎就是现在的蛇龟缠绕;说到这儿或许有朋友着急了“既然如此,这就说明古墓中的壁画跟道教没关系,怎么又变成了道家‘宝物’呢?”当然,诸多考古专家也这么认为的,甚至有专家说那只“怪兽”就是现实存在的海马,整幅壁画不过是墓主人“水路畅游”的美好愿望而已;这种说法直到如今依然是较为主流的观点,直到一位崇尚道教,且对道教历史颇有建树的专家出现,正是他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由于观点过于专业,这里仅简单描诉。“玄武”的确是道教尊神,但不能对其进行刻意、牵强和固定的解释;“玄武”在道教中代表北方,在八卦中则为“坎”,五行主水,同时也是四象中的老阴,即“冬季”;如以历史记载为依据,道教在汉代以后才将“玄武”吸纳为护法神,奉为“执明神君”,后成为“真武大帝”。但早在汉代之前,道教尚未成型,而“玄武”则寓意北方“水神”,因此其形象并非如今的“龟蛇缠绕”;而是多以“抽象”鱼类出现,“四神云气图”中的鱼尾有鳍“怪兽”代表的正是汉代之前的“玄武”。

当然,考古专家站在“文物佐证历史”的角度是不承认这种观点的,因为依据现有的历史记载,“玄武”代表幽冥,多以迷茫、痛苦的形象来说明古人对死亡的恐惧;而“四神云气图”中的鱼尾“怪兽”则显得十分愉悦,由此可证其并非“玄武”。关于这一点,这位道家历史研究者也有相应的解释:早在汉代之前,诸如秦始皇和汉武帝面对死亡不能简单的称为“恐惧”,严格的说应该是一种对“升仙”的渴望;当时“玄武”尚没有升级为“幽冥之神”,更多的则是“升仙”途中的接引神兽,既然墓主人已经“升仙”了,作为接引使者自然会表现出愉悦表情,以示对墓主人的欢迎。

不管怎么说,“四神云气图”都是一件珍贵文物,考古专家称其为“重大发现”,道教中人也奉其为宗教“宝物”;虽说“玄武”形象仍有争议,但它依然被珍藏于河南博物院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