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旭岗 撰文 20180201 苏州河从上海市中心偏北部蜿蜒流过,到普陀区东部地界出现了罕见的近十个急湾,有两个急湾几近180°,似乎急着要向人们诉说这里复杂的水系变迁。这里往北1公里的延长路志丹路口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将这个复杂变迁的一个横断面推拉到人们的眼前。 水闸遗址是本世纪初意外发现的。2001年这里正在进行商品住宅楼前期地基钻探施工,有一个钻打到地下7米深的地方突然打不下去了,换了好几个钻头都不行。钻探承包商狠心花高价特制了一个强力钢钻,费了比以往多几倍的功夫,终于打下去了。工人们停下作业,查看带上来的东西。巧了,刚好是两块厚约0.25米直径约0.5米水平拼在一起的青石板,拼缝中有一个榫口,榫口里有一个铁锭铆,石板下面还连着衬石木板和粗大横梁局部。见图1 图1左1直径0.5米的空心钻头,左上三个是钻探上来的物体 他们赶紧向市文管委考古部报告了这里的发现。考古部的人听到消息,惊讶地冒出冷汗,马上派来了博士专家到现场勘查。第二天考古部的专家头头也冒着雨水来到现场。经过几天的现场查探、分析、研究,一个非常罕见的元代水工建筑遗址露出端倪。于是,一场考古挖掘工作提上了日程。 上海是长江下游冲积性平原的最前沿,这里河网密布,水系极为发达,从古到今,河道和陆海的变化非常复杂。遗址附近在上世纪70年代前,还有大片农田,到处是河浜,还有水塘。南面约半公里有一条最宽处超过30米的真如港,真如港离遗址近处还有两条支流,其中一条六十年代前还一直通到离遗址二百多米处,后来被淤塞填埋掉了。 整个普陀区的旧地名中,各种包含河、浦、港、湾、浜、泾、塘的地名非常多。先人对各种水系名称的用法,大致可以区分水系规模。在这一带,通常“江”的规模最大,“浦”经常指江河支流,泾、港、浜、塘含有“细”或“小”的意思。清代中期前,这里只有吴淞江称“江”,黄浦江仅叫“浦”。真如港早前是虬江的中段。“虬”是“旧”的衍化名称,即吴淞江在上海的故道。如今这里真如港往南几百米就是苏州河,真如港成了苏州河支流。 图2普陀区西部附近河流图,这里仍有较多河道 图3普陀区东部附近河流图,这里许多河道已被废弃 根据历史资料,唐代时,吴淞江宽度达到20华里,一片江天芒芒,眼不及边的景象。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戏题画山水图歌》中写出“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著名诗句。另一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写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脍炙人口词句,三句中出现了三个“江”字,虽然没有说出江的名称,现代解释中也没有人指明是哪条江,但我说前两个“江”指的就是吴淞江,最后一个“江”指的是长江。白居易担任过苏州刺史,那时候已近晚唐,另两条太湖出水口娄江和东江都已经淤塞,向东眺望能见到“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景色非松江(即吴淞江)莫属了。白居易还写了《松江观鱼》:“震泽平芜岸,松江落叶波。在官常梦想,为客始经过”;还有一位晚唐诗人皮日休则写了《沪渎》:“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海物竞骈罗,水怪争渗漉”。这些隽句都生动反映了吴淞江及其沿岸的独特风情。 到了宋代,吴淞江的宽度仍然“面阔九里”,直往下游方向奔去,“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 隋朝大业八年太湖水系图 宋元时期上海水系图 古吴淞江是太湖的主要出水口和重要舟船航道,这一带唐宋以来一直是鱼米之乡,朝廷粮仓。吴淞江又是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是感潮河流。长江夹带着大量泥沙,随着永不停歇地一日两次涨落江水,潮潮汐汐、月月年年、世世代代地内侵吴淞江,使吴淞江逐步淤积壅塞。严重影响太湖排水。到了明初,其淤塞程度已经到了不可维续的程度,明永乐元年(1403年)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掣淞入浏”),又疏浚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即今黄浦江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吴淞江的宽度、水量终于被南面的黄浦江超过,主支更替形成了如今的格局。后来外人来到上海滩,他们发现这条河可以通到苏州,于是吴淞江的上海段被他们改叫成了“苏州河”。 历代治理疏浚吴淞江的功劳簿上,还有一位让我们铭记的上海青龙镇人任仁发。任仁发是宋咸淳三年(1267)举人,水利专家、著名画家。曾任浙东道宣慰副使等职,后官至元官都水庸田副使。 他曾先后主持修治吴淞江、通惠河、黄河和海堤等各种工程,并有水利工程著作传世。晚年他主持进行了吴淞江的六项水利工程,现在全部湮失,至今没有找到一处。延长路志丹路路口发现的元代水工建筑遗址,会不会就是其中之一,难怪考古部的人听到消息,惊讶得冒出冷汗,他们实际上是分外激动。 通过数年细致的考古挖掘,终于将这处大型元代水利工程的下半部展现在现代人的眼前。这是一个设计周到、施工精良的水闸。当时国内发现的地下水工遗址总共不过3处,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广州西汉水闸遗址和该处上海元代水闸工程遗址,其它两处遗址,无论规模、做工、水准都在这个遗址之下。因此该处遗址弥为珍贵、轰动学界,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根据出土的各种文物和历史资料对比得出结论,这里确实是任仁发晚年主持修治的吴淞江支流水利工程之一。 如今这里已经盖起了遗址博物馆,博物馆的外形模仿了水闸遗址的概貌。博物馆的里面尽最大可能地保留挖掘出来的水闸结构的原貌原样。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处元代水闸遗址,主体由闸门、闸墙、底石组成。水闸平面大致呈对称“八”字型,东西长42米、西水口宽32米、东水口宽33米,两侧闸墙外和水口下部发现了3000多根原木筑建基础,每根原木的直径约30厘米,长度4-6米。底石全部用精细加工后的大型青石板铺就,厚度25厘米,石板间嵌铁锭榫,各板之间灌石灰糯米汁混合而成的粘合材料,防止渗水和石板移位,铁锭数量近四百枚。底石下铺满衬石枋,其下被木龙骨承载,龙骨下又有地钉(树立的木桩)支撑。见下图。 水闸的平整底板各块用铁锭榫铆连接 水闸底板的支撑结构 水闸最关键的部分由两根长方体青石门柱组成,门柱残存高度4.6米,门宽6.8米。每个门柱横断面约1米乘0.6米,内侧有供闸门滑行的凹槽,水闸下部是固定的木质闸底坎和大型青石衬板,见下图 水闸侧墙体由长约1.2米,宽约0.6米的大型青石砖砌成,侧墙外再用烧制的大黑砖二道砌墙,各青石砖和大黑砖之间同样用石灰和糯米汁混合的材料填缝粘合,再外侧用大型青石块护就,并且在拐角处加强。详细样式结构见下面各图所示。 水闸整体结构视图1(中心孔为2001年盖楼时地基钻探留下) 发现惊奇宝物的钻探位置 水闸整体结构视图2 水闸整体结构视图3 地钉用直径约30厘米长4-6米的原木组成 每根打入地基的地钉(木桩)都有编号 以上就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这座元代水闸工程的大体概貌。看完这个遗址现存的情况,我们一方面感叹这座元代水闸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精致和完美;另一方面略作思考会提出好几个问题出来: 1.两根水闸立柱的上半部分显然是曾经遭到过破坏,水闸立柱的原高度到底多高? 2.水闸侧墙有些部位稍高,大部分侧墙高度仅一米多,这些显然不是水闸侧墙的原高度,那水闸侧墙的原高度是多少?被拆的侧墙大型青石砖到哪里去了? 3.水闸板应该是木制板,其长度应有4.6米,高度多少?其升降靠什么办法?立柱上的横梁和升降机构是什么样的? 4.如果第2点侧墙高度比现存的高不少,那现存的地钉是不是第二层的,上部还有与其差不多长短的地钉? 5.水闸用的青石材料都很大,采自哪里?是否船运到此? 6.这个水闸工程究竟作用于哪一条河流? 以上问题由于各种原因,遗址博物馆大部分没有进一步文字或视频介绍,查资料得知专家们对其中一些问题作了回答,如第6个问题已经得知水闸作用于赵浦(亦称夏场浦),任仁发在《水利集》中明确记载1325年在嘉定赵浦置了两座石闸,如今赵浦仍有部分河段,离遗址最近处约1公里(见上面图3),明万历《三吴水考》:“东为大场浦,又东为赵浦,又东为彭越浦……俱北通走马塘,南入吴淞江。”明万历《嘉定县志》:“赵浦,南通虬江,北通走马塘”,(明万历年号共用了48年,1573-1620)。遗址处上世纪初属于嘉定县,因此从地理位置和闸的形式可以明确遗址是任仁发主持置的两座赵浦石闸之一。 另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水闸的运作方式和具体功效。这个问题博物馆里的视频进行了详细介绍,即主要是冲沙防淤。具体是涨潮到一定高位时关闸,防止吴淞江里含有大量泥沙的江水远侵赵浦,随着潮水上涨,赵浦离闸远处在其它河流等的作用下,仍会上涨到与吴淞江潮位相高,待到落潮后开闸,高位的清水冲击赵浦底的泥沙流入吴淞江内。船只在开闸时可以往返吴淞江和赵浦之间。也就是说水闸利用暗涨的赵浦水落潮时冲刷底部的泥沙至吴淞江中,达到清淤目的。另一个确切记载但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另一端石闸应该在走马塘,与这个石闸存在着配合和协调作用。
视频关于水闸运作的介绍一般理解反映了任仁发的治理吴淞江的思想,任仁发在总结前人治理太湖的经验时提出了三条方针:1.开江河以泄水;2.筑堤岸以障水;3.置锸窦以限水。前两条的字面无讹,但是第3条限水从字面理解应该是设闸门挡潮水以防止闸内低洼地区被淹;但视频介绍的是冲沙作用,似乎与字面理解有出入。后查阅多种资料都是按照冲沙作用理解的。 这种冲沙作用被元及明朝的水利家们认为不可行,一是质疑高低潮位的水压不够,慢流速不足以带动底沙,冲刷效果很差,二是闸外也会有淤积,你怎么办?因此资料披露明代后不再采用这一方法。 不过这座元代遗址水闸即使原设计意图是冲沙清淤作用,但在实际使用上也可以作挡潮防淹而用的,淤积问题可以通过开挖疏浚解决。有个现代版的切实例子是真如港流域有不少低洼地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每次大潮汛时,这些地区都被淹,附近居民遭灾,被污染的河水漫延上岸,流到路上甚至居民家中,那个灾害确实够人受的。后来在其入注苏州河处设了水闸,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夏季大潮汛关闸后如果偏偏遇到大暴雨仍有被淹的可能)。现在我们看到苏州河入注黄浦江的地方也设置了水闸,水闸由于在外滩景观处,为了避免影响周围景色瞻观,采用了现代化隐蔽式的河底液压驱动及活塞杆的推动开启形式,闸门长102米,这个水闸的最主要用途也是防止大潮汛,确保苏州河两岸的汛期安全。 因此,任仁发的治理吴淞江的第三种方法如果从防止大潮汛这种角度理解则也是可行的,而且这座水闸完全可以方便地实行这种角色转换。至于防淤,在地势极为平坦又有低洼地的吴淞江流域,主要靠疏浚方法,这里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各种河流的疏浚。 从上海元代遗址水闸相关的讯息中我们了解到,这里的先民为了美好生存一直摸索大自然的脾气,同大自然进行坚韧不拔地协调。他们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为这片田地换来了富庶天下的美誉。 不知您到过上海元代遗址水闸博物馆没有?如果您是个旅游者,建议您不要忘了那个景点,那是个领略上海厚度的好去处。如果您是上海人还没 有去过,那您这个上海人还不够份量,如果您仅仅去过一次,建议您再去看看,您可能会有更多感叹,也许会提出更多的为什么。 请欣赏下列小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