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把人逗笑,同样也能够把人气哭。 语言是思维的衣裳,在粗俗和优美的措辞中能表现不同的品格,我们在说话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意无意地为别人描绘着自己的轮廓。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话语都是我们内心真实的表达,言不由衷也是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王小波在他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出:“很多人批评中国人总是沉默不语,而他自己的亲历经验却表明,说话比沉默更可怕。因为有时候我们被逼听很多的话,也被逼说很多的话。” 而这本《沉默的大多数》表达的便是他用那独有的声腔和文体,把“智慧”和“有趣”破天荒地纳入社会伦理领域。 他用卓越的文采,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对社会道德伦理、国学与新儒家、个体尊严以及小说、艺术等方方面面进行了酣畅淋漓的剖析,表达了有理有趣的观点。读来让人醍醐灌顶,深陷不可自拔。 ⒈ 沉默不是懦弱,只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 王小波在用小说和杂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前,还说了不少的情话。比如“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我也真希望我就是”等诸如此类的话,仿佛信手拈来,迷倒一众读者。 这些情话,是他对爱情最真挚的态度,然而面对生活,他却一开始就选择了“沉默”。 因为在他看来,沉默不但是他的家教。 三年困难时期,某天开饭时,家里每个人碗里都有一小片腊肉,为此弟弟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冲动阳台,朝着全世界放声高呼,“我们家吃大鱼大肉了!”为此,爸爸狠狠地揍了弟弟一顿。 而且对于王小波来说,沉默更是一种可以被选择的生活方式,就像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到的那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一样。 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都太过荒诞,于是暗下决心要永远做个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让他成了一个侏儒。 虽然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但却很有意思。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然是不可能的,但想要保持沉默却是能够办到的。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他们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但是到了私底下却总是妙语连珠、口若悬河。也就是说,在那些他们信得过的人面前,他们无话不说;而对信不过的人,则缄口不言。 而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龙应台就曾经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快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 她甚至把保持沉默看作是一种怯弱,但其实沉默并不代表怯弱,反而应该是一种可以被选择的生活。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 前苏联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默不作声地埋头写自己的音乐,后来突然有一天他口授了一本厚厚的回忆录,并且还在每一页上都签了名,然后就去世了。而那本回忆录的主要内容,就是陈述了肖斯塔科维奇在沉默中的感受。 书中有一段讲到了苏联三十年代,有好多人忽然就不见了,所以大家很害怕,彼此之间都不敢说话。即使是邻居之间有了矛盾,也不敢吵架。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就用行动来表示,比如朝别人烧水的壶里吐痰,拔掉别人放在楼道里的自行车气门儿,再或者在别人的车胎上按一个图钉…… 同样也有人选择用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这个世界有一个很大的误会,就是觉得人的种种想法都是通过话语教出来的。话语是思维的样板,把我们心中所想,都尽情地表达出来。 然而之所以说这是一个误会,是因为世界还有另外一个阴的面。同样的话语也可能教出一些不同的想法,就像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教师相同、课本内容相同,但最终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各不相同。 前面说到的和邻居之间有了矛盾,不敢吵架就朝别人烧水的壶里吐痰,拔掉别人放在楼道里的自行车的气门儿,或者在别人的车胎上按一个图钉。觉得这样的行为很不道德,那就可以换个方式,比如打电话给居委会或者直接找到车主,再或者在自行车上贴个小条,写着“请文明放置自行车”的字样。 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说实在,不敢保证!也许毫无作用,也许还被骂多管闲事,这就是“说”和“做”最大的区别——沉默不是怯弱,反而是一种强有力的反抗方式! 所以话语并不完全表达我们的思维,也并不是思维的样板。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默成了一种比语言更有利的情绪表达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沉默作为表达手段。 只是,保持沉默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有些人是自身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也有人是有自己的苦衷,不方便说话;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种种原因,讨厌喋喋不休的话语世界,不愿意说话。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说话不仅成了交际应酬、传递信息、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智慧,能否正确表达自己的重要手段。而沉默,则教会人摆低姿态,变得谦虚,也就是我们说的隐藏聪明。越聪明的人,越懂得沉默,就像成熟的刀子,垂下重重的稻穗。 不管是话语还是沉默,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生活。 ⒉ 有趣,是整个世界都稀罕的东西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律动,必须要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情有雨。而生活的趣味就在这变换的曲折里,微微暗淡,然后又明亮起来。那些暗淡的就变得有趣,明亮的则更加的明亮。 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某种程度上的单调、机械、重复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是绝对不应该包括在内的。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新奇。有道理,很容易被接受,毕竟大家都在争做讲道理的人;新奇,就比较难以让人人接受了。毕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想要弄懂为什么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就得先解释什么是新奇。所谓新奇,其实就是指新颖奇妙或者新鲜奇妙的事物。正是这些新鲜奇妙的东西不断地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好,更有趣,亦或者更坏。然而不管怎样,新奇,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而拒绝新奇,其实就是拒绝改变,拒绝改变现在拥有的一切,拒绝让生活变得丰富而有趣。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 然而还是有人固执地做着这件事情。这些完全拒绝新奇的人,他们最重要的理由就是道德,说得更确切些,就是出于功利方面的考虑。为此,他们把思想分门别类,分出好的和坏的,但标准由他们来决定。 132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就是因为违背圣经的教义,论证了地球呈球状,提出在另一个半球上也有人类存在而被活活烧死。 同样因为维护日心说,而被教会烧死的还有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这些人发现了生活的新奇之处,也发现了世界的多样性,但是被那些反对新奇的人举着道德的旗帜诋毁、打击,甚至毁灭掉了。 然而,不管怎么阻挡,新奇终究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势坚韧地屹立在世界面前,无人能挡! 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而新奇是其中最艳丽的风景。拒绝新奇,就是拒绝生活的趣味,拒绝生活的美好。 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样的想法乍听起来,很美好,细思却极恐。因为每个人都是高尚思想和低下思想的结合,如果去掉了一部分,那剩下的还能成其为人吗? 孔夫子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见,在他的心中,每个人都有低下的思想,就算是圣贤,思想也并非完全高尚。何况“高尚”和“低下”的评价标准完全是基于别人的立场来衡量的。 因此,作为一个人来说,成为思想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为重要。每个人都有不思考,把自己变得愚笨的理由,如果仅仅如此,那也未尝不可。最怕的就是有些人,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物不假思索地给予否定,甚至还加以打击,那就和那些完全拒绝新奇的人没有区别了。 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情。如果你无法接受世界的新奇,请让它成为与你无关的事情,千万不要强行做价值判断,让这些新奇被毁掉,甚至去毁掉那些发现新奇的人。 因为世界正是因为它的多样性,才显得丰富多彩,好看又有趣。 ⒊ 所谓生活,就是做喜欢的自己 有人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这话多少透着点失望、心酸和无奈,仿佛一个历经长途的长者,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踽踽独行。 人生确实艰难,有时候明明很开心,难过就突然涌上心头;那些爱我们的人明明还在身边,转眼就可能消失不见;虽然知道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没有人会永远存在,却总在孜孜以求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就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也舍不得放弃那不可知的未来…… 于是,苦恼、悲伤、抑郁、痛苦,似乎所有的坏情绪都无法隐藏,总在夜深人静时狰狞着、咆哮着,不得安宁! 既然无法改变,也舍不得放弃,那就学着接受这些无法更改的事实,学着放下这些无谓的烦恼,开始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 王小波在书中就提出,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 就像那只长得又黑又瘦,却两眼炯炯有神的、特立独行的肉猪一样,它原本应该肥硕笨拙的身体,却有着山羊一样敏捷的身手,一米高的猪栏,完全能够一跃而过;甚至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是其他猪望尘莫及的地方。最搞笑的是,这头猪只对知青好,只允许知青走到离自己三米的范围之内,如果是其他人,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这样的一只猪,成了知青们的宠儿,常常得到独特的优待。而它似乎也非常懂得这点,总是我行我素,就算整个猪场的猪嫉妒得一起嚷了起来,一片鬼哭狼嚎,它仍旧不在意。照旧在吃饱喝足后,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不管是汽车响,还是拖拉机响,它都模仿得有模有样。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干部,全都懒得来管他们。 就算某天被某个经过跳舞场的男同学误认为是同性恋,依旧不管不顾地接着跳。 人生就该是这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开心着自己的开心,快乐着自己的快乐。所谓的“特立独行”,想必就是这样的吧?不需要解释,自己喜欢就好!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以主角菲利浦的口吻说:“人生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什么目的。一个人生出来还是没有出生,活着还是死去,都无关宏旨。生命似轻尘,死去亦徒然。” 既然如此,何不潇洒地享受属于自己的短暂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悲伤着自己的悲伤,欣喜着自己的欣喜? 愿你我都能从容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快乐着,幸福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