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拒贿轶事多

 埂溪书楼 2019-04-08

在沈括《梦溪笔谈》中谈到一则王安石的轶事,说王安石患哮喘,须用紫团山的人参。时薛正东自河东还,赠给王安石数两,不受。有人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可辞。”公曰:“平生无紫团人参亦活至今日.”终不受。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两次拜相,可以说是权倾一时,但从这条史料中,我们能感受到他清廉耿直的高尚人格。

《后汉书杨震传》,杨震有一次因公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举荐的,王密觉得报恩的机会到了。于是半夜给杨送去10斤黄金。面对如此厚礼,杨对王密说:“我推荐你为官,是因为你有为老百姓、为朝廷做事的本领,你如今送这些东西,未免太不了解我杨震的为人了。”王密面有难色曰:“三更半夜,四下无人,只要你我不说出去,天下就没有人知道此事了。”杨震正色道:“刚才你一路走来,已经天知地知;现在又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自感惭愧,把黄金拿了回去。后来,“四知堂”成了杨家后人的家训和庭号,杨震因此流芳百世。

再说好吃鱼的鲁国相国公仪休。据《史记循吏外传》记载,因为公仪休喜欢吃鱼,全国给他送鱼的人不计其数,但他却一概拒之。弟子不明其故:“先生爱吃鱼,为什么送到手的鱼不要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收别人的鱼。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就犯了法,犯了法就会被免职,免了职,不但没有人送鱼,自己也没钱买鱼了。如果我不接受别人的鱼,就不犯法,也就不会被免职,就有工资,就永远有钱买鱼吃了。”话语质朴又富有哲理。

还有《左传》中的大夫子罕。宋襄公十五年(公元前638年)有一个人把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献给子罕,并献媚地说:“这么好的宝玉,只有清正的大人你才配拥有。”子罕回答说:“你有你的宝贝,我有我的宝贝;你的宝贝是美玉,我的宝贝是‘不贪’,如果我收了你的宝贝,那么我们俩就都没有了宝贝。所以,我们还是各自守住自己的宝贝为好。”那人听后,只好红着脸把宝玉拿走了。从此,子罕与“人贵不贪”四个字流传千古。

再看北宋文学家苏轼在京城做大官,一个乡下亲戚带厚礼求他帮忙谋个一官半职,还提醒说,如果苏轼自己不方便,可以由弟弟苏澈苏辙代劳。苏轼笑着给乡亲讲了一个“寓言”:说有个人穷疯了去盗人家的墓,掘数座一无所获,就去掘伯夷的墓,只听伯夷在墓里说:“我是昔阳山的饿死鬼,除下一把枯骨头,别无他物,何如尔愿:?”盗墓贼伤气地说:“那我就掘开你弟弟的叔齐的墓,碰碰运气吧!”伯夷告诉他:“连我也不过如此,我弟弟就更帮不上忙了!”听苏轼话里的弦外之音,这位老乡自觉无望,知趣地走了。

以上事实说明,拒贿不是没有办法,更不是没有言辞,关键是自己的心态和对法律的认识,。一个目空一切,不计后果的人,永远也不会找到拒贿的理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