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学习心得之二

 369蓝田书院 2019-04-08

你与世界只差一个

公众号


脉诊别阴阳

徐真子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的前几课,我们知道对与阴阳这个万物总纲,自然界的表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将世间万物分为两大类,那么非阴即阳。《阴阳应象大论》篇,通过脉诊和六经传变来讲述了如何辨别人体的阴阳。

我们以脉诊为例:

许多人对中医的最初的兴趣,来源于脉诊。在人们印象中,脉诊是神秘而晦涩的。“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当医者三指搭上病者脉搏,将自身频率调至与病者一致时,医者便可获得病者的身体信息。脉象在手下的感觉很难描述,虽然在许多脉学著作中,古人对各种脉象有非常形象的描述:比如滑脉的“如盘走珠”,浮脉的“如水上漂木等等,但总归是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老师言传身教,需要学生用心体悟,更需要成千上万的临床积累。

《阴阳别论》篇中云:“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这里判断阴脉阳脉的一种方法是:有胃气者为阳脉,没有胃气的真脏脉为阴脉。食物所包含的能量被人体吸收后能转化为阳气,因此有一分胃气便得一分生机(阳气)。所以“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但凡见到真脏脉的败脉,都是可以预测到死期的。

人的体质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个人的基础脉也是不易改变的。基础脉大体分三类:浮类脉、沉类脉和平类脉(不沉不浮)。浮类脉人阳(气)多阴(血)少,沉类脉的人阳(气)少阴(多),平类脉人阴(血)阳(气)平衡。体质虽然稳定,但也是动态变化着的,因此,基础脉也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另者,五脏都有其正常脉象,如心脉的正常脉象是浮大而散,肝脉的正常脉象是沉弦而长……且“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人体脉象又会随着四季十二月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诊脉时要灵活把握。

中医通过四诊收集各种信息,最终想得到的答案就是阴阳。《黄帝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张景岳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明此者,万病皆指掌矣!


知阳审阴

尹佳苹

所谓阳脉,是胃中阳和之气(《类经》记载:胃脘之阳,言胃中阳和之气,即胃气也,五脏赖之以为根本者也。故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即此之谓。)能够把握阳和之胃气,便能够分辨病之所在;能够分辨五脏之阴脉,便可以根据五行之生克而了知病患之死生。

诊人迎脉可察三阳经之虚实;诊寸口脉可知三阴经的情况,诊察的部位虽然不同,但是对于人体疾病的审察是完整而又统一的。诊察阳脉可以明了病变部位,并根据不同时间经脉气血的流注而了知疾病的发展;辨别阴脉,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和脏腑之间的相应关系了知病患的死生之期。能够谨慎细微的体察阴阳脉象的变化,就能够全观脉症,了知患者的病情而予以施治。

脉诊在阴阳方面的属性,还有另一个层面:脉去者为阴,来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在临床诊脉的时候,都要我们去细心的体会,方能明白其中道理。(有删减)


识阴阳,究病源

涂登辉

凡天地万物从无到有,即有阴阳,万物分阴阳,阴阳既可以是一个大概念,更可以是细之极细,推之无穷无尽。回归本源,阴阳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人生于此方天地,亦是遵从这方天地规律,人分阴阳,人之经络分阴阳,人之脉象分阴阳。

脉诊自古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而临床疗效是建立在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所以对于脉之阴阳必要了于心中——“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脉,心主之,脉之阴阳,四季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心主血脉,血为阴,气为阳,气为血之帅,不同季节的脉象亦是阴阳的相互作用变化,所以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反向推论,通过表象知内象。但是无论是任何脉象,必然需要有神,有根。曾经看过一句话:“胃气绝则人亡,胃气存则人可生。”也就是胃脘之阳。讲的是一位医者通过脉诊查出一个即将殡葬的患者胃气尚存,施药救治的故事。

脉诊久练久摸即会有所心得,但这一篇讲到了个我认为值得深思的问题,即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我个人理解不得隐曲是不方便透露的信息,二阳即阳明,胃之病,与脾相表里,脾与心又是子母的关系,而心为君主之官,心不安则五脏皆摇。医生在采集信息做辩证论治时,多方信息需要相互验证,这样得来的信息是全面的,详细的,辩证才会无误,用药才能信心十足。

但是自古皆有“讳疾忌医”一说,很多人都有不得隐曲的事情,例如现在的男科妇科,古代更是守口如瓶,一旦泄露就如丧考妣。所以上次曹老师讲到那个咳而遗尿的故事让我倍感深思。对此我想到了《老中医》里翁泉海对来了说的中医必会四个基础功——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切脉、四季衣裳。

其中的一手好字曹老师曾经点过,四季衣裳我认为也是中医体会病人之处,从细微之处改变气场,让医患的沟通更加顺畅,另外还有高小朴对腹痛病人病症的刨根问底,寻根求源也是此中意思,病人即使有不得隐曲,或不知病之何来,那么中医就应该想办法,去了解根源,多观察,多思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患者信你,则病已去三分,谨之!慎之! 


论阴阳,学五行,把脉势

曹锦林

《阴阳应象大论》告诉我们:阴阳对整个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消亡的重要意义。阴阳者,天地知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阴阳离合论》告诉我们:人体经络也要分明阴阳。三阳经,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三阴经,不得相失也,薄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冲冲(音同),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阴阳别论》又告诉我们: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师父去年讲的《阴阳五行》一课中有提到:一生二,一年四时,无极生太极。道生一,一就是阴阳。由阴阳五行之变化,寒暑之往来而在时间上形成了春夏秋冬四时之转移。

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阐释古人的天人一体观,即地球让自然界内有着一年四时之变化,对应人体理应也在一年之四时,一日之四时,一生之四时,中国人也就讲那么一点点气,气聚而成形,散后形就化成了气。

连贯起来看,理就全通了。类似于多股铜芯线最后还是拧成于正、负极。

而这个气一年四季都有表现,春天表现在温,夏天表现在热,秋天表现在凉,冬天表现在寒。

这个温和凉是一个形容词一个动词。温:是由寒到热的一个变化过程,它的温度慢慢上升;凉:是温度由热到寒的这么一个变化过程。所以,春天的气是往上走的,秋天的气是往下走的。这些非常重要,因为关系到我们中医的诊断。

那么,同样脉象也在随着气的变化而变化。春天的脉曰弦,春属木,木曰曲直,脉象往上冲而外界气候依然带寒,因而弦脉;夏天的脉曰洪,心属火,火曰炎上,而外界也是热象,因而洪脉;秋天的脉曰浮,金曰从革,肃杀,脉象往下走而外界气候依然带热,因而浮脉;冬天的脉曰沉,肾属水,水曰润下,藏精而外界气候也是寒的,因而沉脉。这是一年四时之脉势。别于阳者,知病忌时(知天时、气候与疾病的关系,作出预后医嘱。)

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胃气已经衰竭的症状,如果出现此症状,就可推断死期。只要谨慎而熟练的辨别阴阳脉,临诊时就不会犹豫不决。(有删减)     


常脉

张天幸子

此篇中所述的四经、十二从可以理解为:四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分别应春、夏、秋、冬四时。十二从可理解为十二部位、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顺行十二辰之分,应十二月。

十二月谓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十二从依次与十二月相应,而十二月又与人体的十二经脉相应,这就意味着我们中医的脉诊也是要顺应天时,有些脉是自然变化产生的脉象,不是病理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脉象,临床上要多注意鉴别。

脉有阴阳之分。有胃气的(这里的胃气用中气更为贴切)脉象为阳脉,五脏脉象各有不同,所以阳脉在五脏也有区别。而在一年四季中的五个时段春、夏、长夏、秋、冬中,五脏的脉象会因为时令的不同又各有五时的脉象,所以说五五二十五阳。

春时,五脏脉各见微弦象,夏季各见微洪象,秋时各见微浮象,冬时多见微沉象(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这都是自然变化产生的脉象。五脏属阴,五脏之脉如无胃气(中阳温运和合之气)称为真脏脉,真脏脉现则五脏败坏,真气将绝。此等脉诊不是从书看看就能学会,还是得从临床经验积累,正如曹老师说的:等你摸过一万个人的脉,你就差不多能体会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