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埃及行之八-卡纳克神庙

 hsgzlgg 2019-04-09

      卡纳克神庙是埃及中王国及新王国时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古埃及最大的神庙所在地。在开罗以南700千米处的尼罗河东岸的。始建于中王国时期。至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大加扩建,第十九、二十王朝又续有增修。到新王国末期,它已拥有10座门楼(古埃及一般庙宇仅有1座门楼),各座门楼又有相应的柱厅或庭院。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有134根圆柱高耸入天,中央的12根最粗、最大,高23米, 6人才能将其合抱,通体遍布精美浮雕,上面承托着长9.21米,重达65吨的大梁。在柱顶的柱帽处,可以安稳地坐下近百人,其建筑尺度之大,实属罕见。

       建造卡纳克神庙时期,大约相当于我们的夏代,夏代被定为奴隶社会。可见,那时候埃及的文明远远要比夏代发达。

       全庙平面略呈梯形,主殿按东西轴向布置,先后重叠门楼6座,又从中心向南分支,另列门楼4座。除主殿供奉阿蒙神外,还另建供奉阿蒙之子柯恩神和阿蒙之妻穆特神的庙宇。


售票厅内展示了一辆1934年制造,用来维修神庙使用的老式火车。

我们通过安检进入景区展览厅,里面有神庙的沙盘和历史照片等。

历史照片。



神庙外的这些建筑是一些知名阿訇的坟墓。


神庙入口全景。


神庙入口前有一个不大的方尖碑。

 方尖碑背后是一条斯芬克斯神道,也称“公羊之路”,这是拉美西斯二世的杰作。

甬道两旁的狮身羊面像前爪伏地,形像各异,栩栩如生。这些历经沧桑的狮身羊面雕像尽管残缺不全,但依然不失美感,造型夸张,具像与抽象相得益彰,神韵盎然,引人注目。

阿蒙神作为全国最高神的地位确立后,被视为“万物的创造者”,任何法老都必须依靠他的庇护和佑助才能使江山永固,否则社稷难保,甚至有生命危险。为讨阿蒙神欢喜,法老不再将自己的形象雕刻在狮子身上了,而代之以阿蒙神青睐的羊。不过,法老们还是做了变通,把自己的形象挪了个地方,雕刻在了公羊头前的脖子下面、狮子的两个前爪之间。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得到阿蒙神的庇护了。但相比之下,法老们的个头儿小多了,表明他们对阿蒙神的敬畏。 



面前高大的第一塔门(比龙门)113米长14.5米高,由埃及三十王朝法老内克塔内布一世于公元前四世纪上半叶所建。比龙门这个名字取自古埃及人对神庙大门的专称,在卡尔纳克神庙里,一共有五道比龙门,将整个神庙分隔成五大部分。

这是神庙中最宏伟的大门,但却未完工,走到它的背面,建造过程中为运送石料搭建的土坡还没有完全拆除。

穿过第一塔门,便进入了宏伟的第一庭院。庭院长101米,宽82米,据介绍它的建造过程非常漫长,在公元1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长达1200年间,众多的埃及法老们在此留下了他们的印迹。

第一庭院左右两侧各有一排沙石柱。石柱下成排的狮身羊头像是后放在这儿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改编的电影中有一段精彩对话发生在这里。

西北边有一座破落的偏殿,它是第十九王朝塞提二世为阿蒙神和妻子努特、儿子孔斯修建的圣殿。这是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西蒂二世(Seti II,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约前1200年—前1194年在位))建造的。


里面的浮雕。







第一庭院东南侧是拉美西斯三世庙,门口两侧耸立着他的石像。

庙门上的拉美西斯三世征战图,图中刻有当时所有埃及城市的名字,是埃及考古的宝库。 

拉美西斯三世庙内左右两侧各有8尊拉美西斯二世站像。

两侧的柱廊。

庭院正中是塔哈尔卡亭(Taharqo Kiosk),只剩断裂的石墩和一根完整的石柱。塔哈尔卡是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努比亚王朝)法老(前689年-前663年在位)。塔哈尔卡亭前面是第二塔门。

埃及特有的雪花石膏石(Alabaster),简称雪花石。野兽牲畜宰杀后作为祭品被放置在雪花石上。雪花石不吸色,不会被血污浸染,用水一冲洗就干净了。

在第二塔门的入口处,一左一右两尊巨大的雕像,它们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奥西里斯神形象雕像:左边的是立姿,拉美西斯二世双脚并拢,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王后纳菲尔塔莉的小雕像立在他的膝盖处,这尊雕像以其端庄、和谐的雕刻风格闻名。

右边是法老的坐姿雕像,但是已遭破坏而面目全非了。

第二塔门的浮雕。





进了第二塔门,就是柱式大厅。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情节,就是在大柱厅拍摄的,神秘而恐怖!

       1.第二塔门;2.中央石柱;3.侧面石柱;4.阿蒙霍特普四世亭;5.塞蒂二世墙;6.第三塔门。


 柱式大厅由塞提一世所建,其子拉美西斯二世又加以改建,面积接近5000平方米。据介绍里面共竖有134根石柱,最大的是大厅正中12根开放式纸莎草巨型石柱分列两排,柱子高21米,直径5.4米,6个人才能抱的巨柱,柱头顶端则是1.4米高的大圆盘。柱顶是盛开的纸莎草花形状,每根石柱重达65吨左右,据说柱顶上可以同时站立100人。

  其余的122根石柱,高度为13米,周长8米多,柱顶是荷花的花蕾。当年,这134根石柱全力支撑着大厅的庞大屋顶,屋顶上还绘有彩色图案。

横梁上的王名圈。

       身处柱林中,根根石柱里透出的古朴雄浑都给人一种莫名的震撼。撒哈拉的阳光透过柱顶投射在柱身上,汇同柱身上的雕刻凸现出斑驳而神秘的光彩。


这些殿内石柱有如原始森林,仅以中部与两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侧窗采光,被横梁和柱头分去一半后,光线渐次阴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权神化”的神秘压抑的气氛。这些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这些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这也就是卡纳克阿蒙神庙艺术构思的基点。和柱下人物对比,可知柱子的巨大。

电影“尼罗河惨案”从高高的柱顶推下巨石的地方就是在这里。

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在柱头上增加了很多精美的浮雕。



每个巨柱都有精美的雕刻。









墙壁上的壁画。

  这巨大的石柱是如何立起来的,其上端的80吨重的横梁又是如何放置上去的呢?首先放置第一层石柱,然后在其周围堆积砂土,再放置第二层石柱,在其周围堆积砂土......如此循环操作,只到最高层石柱,在其周围堆积砂土,再放置横梁。

       石匠开始由上往下雕刻石柱,如果刻错,就用石膏补上。然后在浮雕上绘画。由上往下装饰时,周围的砂土也逐渐被移去。 


柱厅尽头是阿蒙霍特普四世亭和第三塔门遗址。





 1.第三塔门;2.图特摩斯一世方尖碑;3.图特摩斯一世方尖碑底座;4.图特摩斯四世门和?;5.第四塔门。

金字塔,神庙和方尖碑是古埃及石头建筑的三大标志。方尖碑有三种目的:宗教性(奉献太阳神阿蒙)纪念性(纪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装饰性。方尖碑是古埃及帝国权力的强有力象征,从中王国时代起,法老们在大赦之年或炫耀胜利时竖立,通常成对竖立在神庙前两旁。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方尖碑以整块的花岗岩雕成(廊柱是用石块堆砌而成),重达几百吨,表面磨光,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制成一个方尖碑将耗费一座山。从开山取石、雕琢、运输、竖立,古埃及人的智慧和能力真是匪夷所思一般

        金字塔和神庙搬不走,掠夺者便盯上了方尖碑,全世界现存的方尖碑有29座,埃及本土仅有9座(卡纳克神庙占了2座),意大利有12座,英国4座,法国1座,以色列1座,土耳其1座,美国1座。

      在第三和第四塔门中间的庭院,矗立着一根图特摩斯一世方尖碑。这根卡纳克最早的方尖碑由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所立,高19.5米,原先共有一对,如今只剩南面这根。后面是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方尖碑


在古代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后来古代埃及人对方尖碑的崇拜也有这样意义,因为方尖碑表示了太阳的光芒。

这巨大的方尖碑又是如何立起来的呢?

首先将方尖碑沿斜坡拉到预定的位置。


然后逐渐移除方尖碑下面的砂土,让方尖碑立在正确的位置!

在两个方尖碑之间留影。

 1.第四塔门;2.北纸莎草厅;3.哈特谢普苏特方尖碑;4.casing walls;5.南纸莎草厅;6.第五塔门。

第四塔门和纸莎草厅均为图特摩斯一世所建,大厅宽75米,深14米,用以祭奠掌管冥界的神灵奥西里斯。纸莎草厅已残破不堪。 

       这位法老的女儿哈釆普苏特女王在后来对大厅进行了重大改造,为了纪念自己执政16年,她从阿斯旺开采了两座方尖碑,然后去掉了父亲所建的大厅屋顶,在厅中竖起了这两座方尖碑,碑高近30米,重达323吨,是埃及现存的最高的方尖碑。碑是女王为她自己和“父亲”阿蒙神留下的纪念。碑顶是金字塔形状,用黄金和白银镶嵌。据史载,这两座女王引以自豪、镶金挂银、雕刻细腻、体积庞大的方尖碑从采石到完工一共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不能不说也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目前两座方尖碑中只有一个还立在原处,另一个倒塌后被放在了神庙后侧的圣湖附近。  


 感谢古埃及文字的破译者使得我们在3400多年以后,还能够读得到方尖碑上的铭文:“她为她的父亲阿蒙——两片土地王座之主,建造她的纪念物,为他用南方的坚硬花岗石建造了两个大方尖碑,它们的表面镀上了全世界最好的金子。当太阳在它们之间升起时,从尼罗河的两岸看去,它们的光芒照耀着大地。”

       “阿蒙,两片土地王座之主:他让我统治黑土地和红土地,作为一种奖赏,在整个土地上没有人反对我。所有异国他族都是我的臣民,他将天的边际作为我的疆界,太阳环绕的一切都为我劳作。他将这一切给予他亲生的人,他知道我将为他统治这一切。我确实是他的女儿,我服侍他,知道他所有的意旨。我从我父亲那里得到的赏赐就是生命、永恒和统治,在万物的荷鲁斯王座上,象拉神一样长久。”

       碑刻上的文字很特别,从顶部到底座,站在碑下我们会发现碑上的象形文字从上到下看起来一样大小,所有字体看起来都是一样大小。事实上它是运用了现代人才发现的数学公式产生的视觉效果,这说明,古埃及人在3000多年前就在建筑上运用了很复杂的数学公式。

        女王死后,对她一直怀恨在心的图特摩斯三世用高墙(casing walls)将方尖碑围了起来,只留顶部露在外面,因为它的上半部分是奉献给阿蒙神的祝祷词才使它得以保存。由于高墙长年遮光,今天的碑体上下颜色差异很大。


倒塌后被放在了神庙后侧圣湖附近的方尖碑。由于横放在地上,才得以目睹其真容。方尖碑的石材基本来自南部阿斯旺地区,古人类首先在山体上用木楔法开采石碑,即在山体上凿洞,打人木楔,在木楔上浇水,木头受水后膨胀,就可以把石块崩开。反复重复这一工序,然后,整块石头就会从山体上被采出。之后,人们再用两块碑体互相摩擦,使其边角变得清晰,再经过复杂的雕刻工艺后,一块巨大的方尖碑就造成了。









第五塔门为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14-前1425年)所建。此为第五塔门背面向方尖碑方向拍。

第五牌楼以外原本有座节日厅,由图特摩斯二世所建,如今早已完全损毁。

过第五塔门后的小庭院有16根砂岩柱,如今只剩断壁残垣。





经第五塔门进入中庭。

第六塔门及里面的圣船殿。

第六塔门后的花岗岩石柱分别饰有代表上下埃及的莲花和纸莎草的柱头,被称为“上下埃及之柱”



上下埃及之柱后面是圣船殿,由亚历山大大帝的弟弟腓力·阿里戴乌斯(生存于公元前4世纪)所建。目前,殿内还保存有安置阿蒙神圣船的基座,墙壁上雕有敬奉阿蒙神的浮雕。





上下埃及之柱旁边有一个院子,门口立着两座雕像。不知是哪位法老及他的妻子。

院内纸莎草石柱大都断裂。

森乌斯莱特一世神庙遗址。

1.花岗岩门槛;2.方解石祭台;3.侧供室;4.石灰石平台。


实际是一片废墟!一直走到尽头是新王国图特摩斯三世的庆典厅。




 1.Heret-Ib大门厅;2.太阳教堂;3.木神殿;4.植物园;5.亚历山大殿;6.Sokarian室;7.南储藏室。


这个大厅称为Heret-Ib, 是一个32根柱子支撑的多柱厅。在西北角的入口立有法老穿着庆典服饰的雕像。

法老穿着庆典服饰的雕像。

厅内的立柱仿帐篷支柱,展现出这位法老长年征战以军帐为家的经历。这样的建筑模式在埃及是唯一所见。


这座大厅在很长时间里被用做基督教堂,墙上和柱身上的基督教壁画色彩依然清晰,当年留下的基督雕像还依稀可见。在厅的西南角房间中本来刻有中、新王国61位历代法老的名单,据说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中。 



太阳教堂(Solar chapel)

木神殿(Wooden  Naos)










植物园,里面壁画虽然残缺不全,但内容非常引人人胜,图特摩斯三世法老征战归来后把沿途所见的鲜花、水果、飞禽、走兽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都雕刻在这里。




Heret-Ib以东的阿克美奴庙的大部分都尚未修复, 根据现场的示意图, 土堆后面的残柱处原来是祭拜亚历山大大帝的场所(Chapel of Alexander The Great. 亚历山大三世, 马其顿帝国国王, 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3年)。最前面的大门是阿巴·阿马哈塔门, 西-东轴线到那里结束。 

       这座神庙最早由埃及中王国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尔特一世(Senusret I)于公元前20世纪所建,在图特摩斯三世祭拜中心建成前一直是卡尔奈克祭奠太阳神灵阿蒙的中心,现在只剩下地基了。

       卡纳克神庙就是历代法老为了让自己出现在最前面,依次向西建,甚至不惜拆前任法老的建筑,做自己的工程。        


这就是举行宗教仪式前祭司们用来洗浴净身的圣湖。

圣池旁有一而可爱的圣甲壳虫塑像,圣甲壳虫每天迎着东方第一缕阳光从土里钻出来(勤劳地推着粪球),代表着复活和永生,它是太阳神的化身、灵魂的代表。像下的基座是圆柱形,一人多高,直径有1米多。

古埃及人认为,戴上它(饰物),就能得到神的保佑,拥有健康、好运。有埃及导游叫游客围此“ 圣物” 绕圈,想必此举可带来好运。



这个角度能同时拍下三座方尖碑。

第七至第十号塔门在柱式大厅的东南角。通往南侧的姆特神庙。

卡纳克神庙不愧为古埃及文化的精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