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读罢此句,有多少人想起了李三瘦(李清照)? 说起“瘦”字的用法,没人比李清照用得出神入化。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一句比一句绝,李三瘦的外号不是白叫的。 但今天我们所介绍的这句,的确不是李清照的,否则,她很有可能被称作“李四瘦”(好像很不对味)了。 来看全词—— 如梦令·春景 莺嘴啄花红溜, 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 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 人与绿杨俱瘦。 ——宋·秦观 解析 词题为“春景”,所以一开始便描写动人的春光。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二句,写景极为传神,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莺,在诗词中一般以声音出现,或惊醒了闺中人的相思梦,或扰乱了愁人的忡忡心。燕,一般穿梭于杨柳间,或栖息于画梁上。 而秦观词中的莺儿、燕儿就调皮得多,一个卧在枝头啄花,一个飞在水面点波,结果“红——溜”,“绿——皱”。 “溜”即滑落之意,春花本纤弱,经莺儿一啄便落下。同时,“溜”字也可令人想见花之鲜红,好像要溢出似的;人们形容叶之青翠,不是常说“青翠欲滴”吗?看来,溜与滴所产生的效果是一致的。 “皱”字形容水波,十分形象鲜活。正如冯延巳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个“皱”字,不但再现了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更把人物心底泛起的波澜传神地表现出来。 此外,“莺嘴”对“燕尾”,“红溜”对“绿皱”,工巧精致,让人拍手叫绝。 但也有人认为,此二句过于雕琢、奇峭,少了自然天成之妙。 接下来,主人公就出场了——“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如此孤寒的形象,好像与上面明媚俏丽的春光显得格格不入。 但正是因为这样,主人公寂寞孤清的形象才更加引人注目:他伫立在大好春光中,吹奏《小梅》之曲,一直吹到最后一段。 “指冷”、“笙寒”、“彻”、“透”几个词都在强调吹笙之久,越久就越显孤独。 这两句很容易令人想起李璟的“小楼吹彻玉笙寒”,也许,秦观在有意无意间化用了此句的意境。 最后几句“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间接地交代了主人公孤寂的原因。 人消瘦,无非是因为愁。(当然,在没有减肥的情况下) 或相思之愁,或家国之愁,或身世之愁,或离别之愁…… 所以便有了苏轼的“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以及欧阳修的“新愁长向东风乱,瘦觉玉肌罗带缓”,还有晏殊的“闲愁闲闷日偏长,为谁消瘦减容光”等等。 而诗词中的“瘦”,除了瘦本身的含义外,还带有憔悴、病弱、年老等意味。显然,这些都不具备美的特质。若将人的瘦与自然界的草木状态联系在一起,美就立刻显现出来。因此,当我们读秦观的“人与绿杨俱瘦”,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只觉一个美! 也许,这就是古诗词最神奇的地方! 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它呢? 喜欢 古诗词赏析 请点亮“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