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荑 随着北京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环境也在不断改变,老北京的街巷道路拓宽,大厦代替了原来低矮的房子,老平房越来越少,著名的菜市口大街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变化着。 菜市口大街是1998年开始道路扩建改造的。随着大街的扩建,菜市口以南的儒福里过街楼也在1998年8月被拆除。儒福里过街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也叫观音院过街楼,因为这座过街楼下面就是一所寺院,即观音院。观音院分东西两院,过街楼横跨于上,将观音东院与观音西院连接起来。过街楼下形成一个砖拱门洞,向南穿过门洞就是儒福里。值得一提的是,张国荣出演的《霸王别姬》中,就有观音院过街楼的场景。 儒福里过街楼属于徽派建筑风格,上层为悬山顶式建筑,高约3.5米,面阔三间,四檩进深约5米,灰筒瓦屋面,有过垄脊,柱间是方格窗。下层砖拱门洞,下肩为条石。门洞上方正中置有石额,北面镌刻“金绳”,南面镌刻“觉岸”,均为清道光十年所刻。 儒福里过街楼曾是北京唯一留存下来的过街楼。记得在1996年时,菜市口南大街正在改造,当时《北京晚报》还曾刊登过《这古老的过街楼能保留下来吗?》的图片新闻。可惜的是,儒福里过街楼仍在1998年被拆除,和过街楼一起湮没在大道通衢中的还有多条小胡同。 1999年8月,菜市口路口以南至南二环路正式通车,原丁字路口成为十字路口。路口以南是菜市口大街,以北是宣武门外大街,以西是广安门内大街,以东为骡马市大街。曾经居住在菜市口大街的人们对以往的菜市口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浓厚的感情,常常思念着、回忆着陪伴他们一起长大的故里——菜市口。旧的菜市口已经消失,但它在我的记忆中是不可磨灭的。 明代起成为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 在老北京的地名中,有很多是以“市口”命名的,如:蒜市口、珠市口、灯市口、闹市口、菜市口等。在众多的“市口”中,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当属北京南城的菜市口。 菜市口大街原是城南最宽的一条街道,它承载着众多的文化与历史印迹。古时的北京城处于三面环山的开敞小平原,平均海拔高度约44.2米,也曾称“幽州”。辽代在此建立陪都,因而称南京,又称燕京。辽金两代的北京城中心都在广安门一带,当时共8个城门:东面为安东门、迎春门,南面为开阳门、丹凤门,西面为显西门、清普门,北面为通天门、拱辰门。菜市口就是安东门东侧的街巷,旧时称檀州街。到了元代逐渐成为菜园,明代时,此地已经成为“菜市”,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沿街菜摊、菜店众多,四九城的人都来此买菜,特称为“菜市街”,当时的菜商被称为“菜牙”。清乾隆年间,这里被称之菜市口。光绪年末,在广安门内的菜市口一带开办了官办的广安市场,也称广安菜市。之后,南北菜行的商会成立,所有菜牙迁此集中管理。广安菜市面积很大,东起芝麻店,北到广安东里,西止狮子店,南接广内大街,形成了当时北京著名的蔬菜批发与销售交易场所。 解放后,政府取缔牙行的专卖制度,1954年广安市场更名为广安门菜站,但仍负责北京市的蔬菜批发业务。1956年,这个市场又改为菜市口菜市场,经营不变,成为北京南城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菜市场。1993年,广安门内大街道路改造,菜市口菜市场被彻底拆除。 菜市口在京城的名气可是不小,不过,提起菜市口,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清朝时期的刑场。其实,菜市口作为刑场只是从清代才开始的。元代的刑场曾设在柴市,即现在的交道口,文天祥就是在柴市就义的。到了明代,刑场改在了北京的西市,即现在的西四偏西的一代,明代的两位著名的军事家于谦和袁崇焕就是在西市被害。到了清代,清政府将刑场从明朝时的西四牌楼(西市)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当年菜市口刑场位置就在今天的铁门胡同南口稍偏向西南的马路上,也就是原宣武区菜市口百货商场旧址附近。清咸丰末年(1861年)“八大顾命大臣”之一的肃顺在此地被执行死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的“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害,康有为撰写挽联纪念谭嗣同:“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岂有为哉。”为此,“菜市口”逐渐成为“刑场”的代名词。1911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刑场也改到了天桥。从此,菜市口又成为名副其实的“菜市”。 菜市口有条丞相胡同 菜市口有两条著名的胡同,一条是北起骡马市大街、南至南横西街的菜市口胡同,另一条是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半截胡同的北半截胡同。 菜市口胡同在明代曾经是制绳子工匠们的居住地,因此曾称之绳匠胡同,并沿用至清代,清《乾隆图》称神仙胡同。清晚期逐渐讹称为丞相胡同。明清时期也确曾住过几位丞相,如明朝的许维祯、清朝大学士李鸿藻以及清末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孙毓汶等。民国以后,正式定名为丞相胡同,1949年后仍沿用此称。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改称菜市口胡同。 明清两代,菜市口曾住过多位名人。巷内16号为左宗棠故居。另据《曾文正年谱》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曾国藩移寓绳匠胡同北路东。此外,著名文人徐乾学、毕沅、洪亮吉、蔡元培、李大钊等也曾在此巷居住。李大钊曾开设“马克思研究”专栏的《晨报》编辑部就设在这里。北京最大的会馆之一的安徽休宁会馆也在这条胡同内,也有介绍说秋瑾在此住过。这里有北京最早的女学堂,秋瑾任教习。秋瑾主编的全国性第一份报纸——《中国女报》在女学讲习所代售,该所后为菜市口胡同小学(曾称为丞相胡同小学)。 说起记忆中的菜市口胡同,那就不得不提起那所原称为丞相胡同小学的“北京百年小学校”了。这座建于清代的小学历史悠久,曾是1906年由江绍铨所创办的私立女学校,1909年改为官立女子学堂。后曾多次更名,直到1973年才定名为菜市口小学。 北半截胡同是因胡同长度仅为全部街巷的一半而得名,这里在明代称为半截胡同,清代才分为南北两个半截。民国时并入库堆胡同,也被称为裤腿胡同,后统称北半截胡同。当时人们俗称半截胡同为“绊脚胡同”,源于菜市口曾与杀人刑场有关而称之。所谓绊脚胡同,是人们对死刑犯的忌讳,其实是一种迷信说法。 北半截胡同历史上是会馆聚集地。北半截胡同13号是江苏会馆,相传曾是严世藩的“别墅”。胡同的41号为浏阳会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在此居住过,巧合的是谭嗣同的住所和处死地近在咫尺。谭嗣同故居现在还有保留,但里面非常破烂。胡同的20号为四川潼川会馆,在民国时是四川青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陈毅住此并创作过文学作品。往南有著名的广和居饭庄,原名隆盛轩,道光二十一年(1831)改称广和居。清末官吏、文人墨客、艺术家多在此议事、就餐,1917年停业。 北半截胡同有座以这个胡同命名的学校,校舍为前清时期的江苏会馆,早先这所学校称作私立江苏小学,1956年改称北半截胡同小学,1973年升级为北京203中学,1980年203中学被撤销。之后在院南侧建起一座四层办公楼,成为宣武区民政局等单位的办公地,后来宣武区政协、宣武区各民主党派及侨联搬入。在2002年初的危房改造中,北半截胡同已被拆除。 这两条胡同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菜市口大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