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宫庆良: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宫庆良教书画 2019-04-11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北宋 文同 墨竹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被誉为“成竹于胸中”的文同,并不以精致纤细的笔画交代竹子的形质,而是以畅快的笔画,简要准确地掌握了竹干节叶的结构,将状似倒悬、实则坚韧有力的精神传达无遗,展现文人“写意”的本质。 作者文同(1018-1079),梓州梓桐人。字与可、笑笑先生、石室先生。皇佑时进士,元丰初知湖州。工画墨竹,称湖州派。 特征说明:竹干虽以简壮的笔画完成,但却细腻呈现渐次转细的S形动势,正如苏轼对文同画竹“瘦节蛟蛇走”的形容。搭配两旁冉冉伸展的枝叶,构成含蓄又不失变化的竹画经典之作。文同巧妙利用“转锋”使线条产生粗细与方向上的变化,就像被风吹动时竹叶的翻转。此外,他也透过浓淡不同墨色的交叠,制造深色叶面遮住浅色叶面的空间幻觉,正如苏轼所言:“以墨深为面,墨淡为背,自与可始”。苏轼曾以“若轻云之蔽月”、“若游丝之萦柳絮”、“若流水之舞荇带”等语形容文同的飞白用笔。本图竹干亦有多处牵丝般的飞白效果,但应为一道道在绢上加工而成,而非一挥而就,反映出当时对于飞白美感的好尚与营求。《墨竹图》的运笔不急不徐,叶片多锋利流畅,突出的小竹枝,则笔笔充满速度感和力道。苏轼以“兔起鹘落,稍纵则逝”形容振笔画竹之法,便是在说明画中的这种具有张力的速度感。《墨竹图》叶片的结组方式没有定型的格套,像是画家仔细观察竹叶生态后,自然领会出的各种变化,而非后世发展出的如“介”字形的撇叶方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五代 徐熙 雪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北宋 赵昌 竹虫图 (日)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元 李衎 四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元 王蒙 竹石图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元 赵孟頫 窠木竹石图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元 高克恭 墨竹坡石图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元 吴镇 墨竹譜 冊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明 文徵明 兰竹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明 王绂 淇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明 吕纪 竹禽图 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明 杜堇 题竹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明 钱毂 竹亭对棋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明 夏昶 墨竹图 北京故宫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明 金浞 双钩竹图 北京故宫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清 郑板桥(1693-1765)竹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清 冷枚 竹林七贤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清 石涛 墨竹图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清 石涛 王原祁 兰竹图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清 罗聘 墨竹图 弗利尔美术馆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清 金农 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清 李鱓 梅兰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清 汪士慎 兰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清 诸升(1618 - ?)竹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清 马元驭(1669—1722)竹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清 赵之琛 双钩竹石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徐悲鸿(1895-1953)竹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张大千(1899-1983)竹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李苦禅(1899-1983)竹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吴昌硕(1844-1927)竹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钱行健(1935-2010)竹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沈敦和(1866-1920) 竹溪六逸图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清 蒲华(1839—1911)竹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任伯年(1840-1896) 竹林七贤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张大千 修竹美人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赵国经王美芳 雁南飞

历代名家画竹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