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03月05日 今晚报《日知录》“先天”与“后天”的争论

 我执斋 2019-04-11
秦延宗刻
  “先天”与“后天”的说法,早在一个世纪以前由高尔顿提出,“先天”在现代汉语中,相当于遗传、基因的意思。“后天”也就是指那些不能在基因中确定的任何环境因素。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心理学上,各学派有着不同的观点。一代代的心理学家,也在不断地提出新观点、新见解。

  首先是20世纪心理学流派中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理论在这个问题上,有个基本主张:人的行为是被环境因素所左右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周边环境的影响,是环境在塑造一个人。

  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华生曾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加上足以培育他们的特定环境,那么我担保,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我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选定的任何一种职业——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领导,甚至乞丐和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秉性和他祖先的种族。”

  后来他自己也说了,自己说得有些夸张,不过他的大体思想确实是这样,关注环境对人的塑造。其实,人们一度受这个流派的影响很大。比如,一提到先天、后天的问题(也就是“为何我会成为这样的人”),大家都会想到,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良师益友的谆谆教诲,还有人会想到生命中的一些重大转折,如生病、失去亲人以及大学专业的选择等。可以发现,这些都是刨除自身之外的因素。这和行为主义在学界的长期统治有关。几乎没人说,我生来就这样。

  后来,行为遗传学越来越受重视,这和生物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人们开始认识到基因的重要性,这使这个问题愈加明晰。遗传心理学家的主流观点是: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后来,学者们对这一观点不断加以完善,渐渐认为人格是在环境和先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在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证据越来越多。

  为了将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差异造成的影响区分开,行为遗传学家发展出一系列的方法。比如,动物的选择性繁殖,通过基因的遗传性,培养出更温和的狗狗;家族研究;收养研究……还有一种双生子研究。研究者对25000多对双生子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发现人格特质的30%~50%受遗传影响,50%~70%受环境影响。这个发现不得了,打破了一些人对“后天”的迷信,至少能让他们从多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脾气秉性、各种心理特质的状态,是在基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单说先天或后天养成,都是不恰当的。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