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汤治疗脾虚湿热证

 369蓝田书院 2019-04-11

文献来源(内容选摘):林传权. 小柴胡汤治疗脾虚湿热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4):597-600.

      小柴胡汤是主治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的经方,体现“扶正祛邪”的治法。笔者在继承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临证思想的基础上,把握小柴胡汤方义与内涵,加以拓展,将小柴胡汤运用于脾虚湿热证的治疗,现将临证辨治经验分享如下。

小柴胡汤的组方特点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邪入少阳半表半里证。伤寒大家陈瑞春教授认为,小柴胡汤主治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的功用可引申至杂病的治疗,只要患者出现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的病机皆可化裁运用小柴胡汤来治疗。脾虚湿热证病机属虚实夹杂,以“脾虚”为本,多兼有脾胃、肝胆气机升降失常,正合小柴胡汤的病机[5]。

      小柴胡汤方药仅7味,是由3组药配合而成[6]。其一,柴胡、黄芩为疏肝清胆药,柴胡疏肝达外,黄芩清热利胆燥湿,共奏疏肝泄胆、清解湿热,为治疗少阳湿热的经典药对。其二,半夏、生姜能和胃降逆化饮,为治呕吐之圣药;又因其味辛辣可散结气,对治疗因肝胆气郁而致胃不和者,颇为适宜。其三,人参(一般为党参)、甘草、大枣为调和脾胃之药,益气调中,可培土固本、鼓舞胃气,先实脾亦可先安未受邪之地。此外,半夏能和胃又可顺气,甘草有调和诸药、甘守津回之意,生姜、红枣是调和营卫的要药,共奏调和脾胃之效。从配伍分析可知,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发挥清热利湿、调和脾胃的功效,可作为治疗脾虚与湿热夹杂之脾虚湿热证的良方。

小柴胡汤治疗脾虚湿热证的临证运用

01

脾虚湿热证的证治特点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虚湿热证,必见“脾土本虚”,其病机为脾虚兼有湿热,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循环。其病因有二:一者,多为素体先天“本虚”,又兼后天久病、缺乏锻炼、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等因素,导致脾气亏虚、湿热蕴结;二者,湿热内蕴,日久伤脾,“脾虚”与“湿热”内外相合,发为脾虚湿热证。脾虚湿热证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妇科、皮肤科等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证型之一,岭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等)的患者尤其多见脾虚湿热证。

      脾虚湿热证患者的脾之运化水湿功能多已受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除了祛除湿热之邪外,还应着重益气健脾以加强脾之运化水湿功能。采用小柴胡汤合异功散治疗脾虚湿热证可加强健脾祛湿功效,避免湿热之邪进一步损伤脾胃。此外,湿热之邪,最难去除的是湿邪,湿邪一旦去除,则热邪易解。对湿邪较重者,可加用茯苓、大腹皮。茯苓可通利小便以祛湿邪,此乃遵《儒门事亲》“凡治湿皆可利小溲为主”之义也;而大腹皮行气宽中、行水消肿,可利水从大便而出。

02

脾虚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
脾虚寒湿证之鉴别

      脾虚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均有口干、口苦、口臭、便溏不爽、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或黄白腻等湿热内蕴表现。辨别脾虚湿热与脾胃湿热的关键是看有无“脾虚”的症状与舌象和脉象。脾虚患者平素多有疲累、乏力感,常自汗、多汗,动则加重,平素较怕冷,手脚冰凉,尤其秋冬天明显,大便稀溏,舌象必见舌色偏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濡数。而若见喜冷饮、心烦,舌色偏红或绛红、舌质苍老、苔黄燥,脉滑数者,则为脾胃湿热证,临证选用清浊安中汤加味。

      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均具有脾虚湿邪侵犯的特点,如见纳差,腹胀且饭后加重,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且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濡缓等。但脾虚寒湿者,病机为中阳受阻,寒湿困脾,故可见口淡不渴,便溏,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临证治疗可予理中丸合香砂养胃丸加味。而脾虚湿热证则兼湿热蕴脾,症见口干口苦甚至口臭,便溏不爽伴肛门灼热,尿黄,身热起伏但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治疗可用小柴胡汤合异功散。

03

运用小柴胡汤的临证加减

      针对脾虚湿热证,谨守病机、守其方义,可选用小柴胡汤,并结合具体病症加减用药。例如,伴贫血者加当归、白芍、鸡血藤;胸闷气短者加桔梗、枳壳; 心悸者可加入甘松;反酸水者,可加浙贝母、海螵蛸、瓦楞子、山栀子;呃逆者加用丁香、柿蒂;呕吐者选用竹茹、生姜;口干明显者加天花粉、芦根;睡眠不好者,加入龙骨、牡蛎、茯神、珍珠母、夜交藤;伴有头脑困顿、情绪不佳者,加用石菖蒲、郁金、远志、合欢皮、丹参;伴有便秘者,加用枳术丸、桔梗、地榆;便血者加槐花,大便见黏液多者加漏芦、苦参;有排便不尽感者加用布渣叶;腹胀明显者加用厚朴、莱菔子、大腹皮;疼痛明显者加用延胡索、郁金、救必应;溃疡或出血者加用白及、三七粉、炮姜炭、紫珠草。

验案举隅
病案1

      陈某,男,40岁,广东潮州人。因反酸近1个多月,于2017年4月18日首诊。症见胸闷、腹胀、口苦口干、口臭,便溏有排便不尽感,伴有少许黏液,小便黄臭,舌红边齿痕苔黄厚腻,脉滑;平素易疲累,秋冬天手脚冰凉感。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湿热证),治以清热祛湿、理气和中之法。处方:柴胡10 g,黄芩15 g,党参15 g,半夏15 g,厚朴15 g,莱菔子30 g,枳壳10 g,桔梗10 g,浙贝母10 g,海螵蛸30 g,茯苓30 g,白术15 g,槐花30 g,甘草10 g。处方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并嘱注意饮食起居。二诊(2017年4月26日):服上药后,诸症有所缓解,大便已成形,大便排不尽感及黏液均消失,但反酸水症状改善不明显,伴有嗳气,舌淡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治法同前,在前方基础上,去槐花,加丁香10 g、柿蒂30 g,予7剂。三诊(2017年8月10日):随访反馈服药后诸症皆除,在6月初因饮食不慎,复发一次,自行照原方服药7剂,诸症皆改善,至今未再发。

      按:反流性食管炎属常见病,在潮汕地区发病较高,与当地男性喜烟酒、进食热粥、常喝功夫茶等生活习惯有关。潮汕地处气候湿热的岭南地区,同气相求,湿热之邪最易伤脾胃。劳绍贤教授认为,有一分腻苔便有一分湿,从舌苔黄腻厚薄可判断湿热之轻重。由舌红苔黄厚腻、口干口苦可知该患者感受湿热较重,但患者兼有典型的脾土本虚表现,如平素易疲累、手足怕冷、舌边齿痕等,可判断本病应属脾虚湿热证。

      小柴胡汤可攻补兼施,既清热利湿又健脾和胃,直指核心病机,可作为本病证的主方。胃酸反流,多由胃失和降所致,系脾胃升降功能紊乱,除了用制酸止痛的乌贝散(海螵蛸、浙贝母),可合用丁香柿蒂散,加强益气温中、降逆止呃,则反酸、呃逆、嗳气自除;亦可加用桔梗半夏汤(出自《类证活人书》,由桔梗、半夏、枳实、陈皮组成)以助脾胃升降功能的恢复,从而除痰下气、消痞散满,以解患者胸闷、腹胀之苦。

病案2

      陈某,男,46岁。2017年6月15日首诊。自述平素易疲累、嗜睡、困倦乏力,多汗、动则加重,胃纳佳,无口干口苦、口臭,无腹胀腹痛,大便偏烂,每日1~2次,便质黏,小便色偏黄;舌淡红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滑。平素嗜食油腻、常饮酒,体胖[身高173 cm,体质量90 kg,体质量指数(BMI)30 ]。半年前体检,肝脏B超结果:中度脂肪肝;血脂检查显示:总胆固醇(TC)6.78 mmol/L,甘油三酯(TG)3.02 mmol/L ,肝功能正常。患者自主要求减肥,治疗脂肪肝。诊断:肥胖性脂肪肝(脾虚湿热证),治法:健脾祛湿消浊、清热活血祛瘀。处方:党参20 g,黄芩10 g,柴胡10 g,法半夏10 g,白术20 g,茯神30g,陈皮5 g,甘草10 g,广木瓜15 g,路路通30 g,姜黄15 g,泽泻20 g,莪术15 g,炒山楂30 g,赤芍15 g,布渣叶30 g,生姜20 g,红枣15 g。处方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并嘱患者保持运动(游泳1 000 m/d),饮食调整(少吃肥肉、晚餐减量、用蔬菜填充肚子、不吃宵夜)。

      二诊(2017年6月26日):服药感觉良好,体质量88.5 kg,疲乏感减轻,出汗明显减少,大便成形,每日2 ~ 3次,口有黏腻感;舌淡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效不更方,续用原方7剂,服法改为每2 d服1剂药。

      三诊(2017年7月14日):体质量87 kg,自述前天因饮酒过度出现胃痛,随即自行服用奥美拉唑、莫沙必利,症状稍有缓解,但吃东西或喝水时,胃部仍有灼热痛,无反酸水,无嗝逆,无口干口苦,纳可,饱餐后有腹胀感,大便偏烂,每日1 ~ 2次,排便无明显不适感,大便黏滞。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急性胃炎,肥胖性脂肪肝,证型:脾虚湿热证(湿热偏重);治法予清热祛湿、健脾和胃。处方调整为:黄芩10 g,党参20 g,柴胡10 g,法半夏10 g,茯苓30 g,白术20 g,甘草10 g,陈皮5 g,厚朴15 g,莱菔子30 g,蒲公英15 g,石菖蒲15 g,郁金10 g,生姜20 g,红枣15 g。暂予5剂,煎服方法同二诊所述,并嘱清淡流质饮食,禁酒,适当运动,规律作息。

      四诊(2017年7月24日):体质量降至85 kg,已无胃痛、腹胀等症状,进食饮水如常,舌淡红苔黄腻,脉滑。继续脂肪肝的治疗,治法同首诊,原方加白芥子15 g,加强发汗散结、去皮里膜外之痰。处方14剂,煎服方法同前,并嘱继续运动、饮食调整、规律作息。

      五诊(2017年8月19日):体质量81 kg(比服药前减了9 kg),疲乏感消失,服药后出汗伴有身轻感,大便每日1 ~ 2次,成形,排便顺畅。舌淡红苔黄薄腻,脉滑。复查B超结果:轻度脂肪肝;血检:TC 5.72 mmol/L,TG 1.97 mmol/L;肝功能正常。效不更方,继续服用20剂。

      按:肥胖性脂肪肝的病理基础为脂肪蓄积过多,病机多为痰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合而为病。该患者属脾虚湿热证,其脂肪肝及急性胃炎的治疗均以小柴胡汤为底方,结合病症加减药味,因方证相应,终获良效,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理论。处方时合用异功散,以增强健脾祛湿之力,此即“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义也。此外,治疗脂肪肝应注重因势利导,给痰湿更多的去路:(1)利小便:选用木瓜、布渣叶、路路通、泽泻利湿化痰,使湿邪从下焦小便而出。(2)通大便:莱菔子、厚朴相伍,通腑除满、燥湿消痰,可促进痰湿浊气从大便而解,适用于患者大便次数及矢气增多,大便偏稀者。(3)发汗:白芥子性温、味辛,温通发汗而利气,能散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对伴有皮下脂肪瘤者效果更佳,服药后半小时左右,患者常微微汗出并伴有身轻感,若患者加强运动锻炼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再与莱菔子、天花粉配伍,能增强利气消食、祛湿化痰之力。诸药相合,因势利导,畅利三焦气机、分消导泻,加快痰湿排泄,促进脂质降解。

      脂肪肝多因气、血、痰、瘀互相搏结,故除了疏肝健脾、祛湿化痰,治疗还予炒山楂、姜黄、莪术、赤芍、莱菔子以活血化瘀、祛瘀消积。此外,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可促进肝脾功能的恢复,并使药液口感更佳,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小柴胡汤为治疗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之经方,可攻补兼施,既清热利湿又健脾和胃。受劳绍贤教授“谨守其方义,但不固守其方”的启发,笔者拓展小柴胡汤之应用,将其运用于脾虚湿热证,随证加减,因病择药,融经方与时方于一体,发挥两者之长,而并非墨守成规,以期为当下如何更好传承与发扬中医经典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