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爱因斯坦用他无与伦比的物理直觉,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重启了人类的宇宙观。广义相对论的最凝练的核心数学表达式被称为爱因斯坦方程,不过当时这个方程只有近似解。 爱因斯坦方程发表20天后,一个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炮兵中尉,在战争前线给爱因斯坦寄了一封信,信中除了一篇论文,这个中尉的名字叫卡尔·史瓦西。 这篇论文给出了爱因斯坦方程的第一个精确解! 随后,战场上的史瓦西又寄出了第二篇论文。 他指出,根据物体的质量可以计算出一个半径,如果把这个物体的所有质量压缩到这个半径以内,这个物质就将无止境的往中心掉落,形成一个时空极端弯曲的奇点。 随后不久,史瓦西患上了战壕中的流行病“天胞疮”,天妒英才,2个月后他病逝于家中,一颗天文学物理学巨星就此陨落。 他第二篇论文计算的这个半径,后来被称为“史瓦西半径”。任何物质,包括光,都无法从史瓦西半径内逃出。 太阳的史瓦西半径约为3千米,地球的史瓦西半径只有约9毫米。如果太阳被压缩到3千米半径大小,那么,光将无法从太阳内部逃出。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种极端天体叫做黑洞,这就是对于黑洞最早的预言。 很难想象,自然界会产生如此致密的天体,这个很难想象,包括当时的大部分天文学家。 广义相对论,从提出开始,就在遭受质疑,因为根据这个理论,给出了很多重要的预言,而这些预言又显得过分光怪陆离,让人不敢相信。 然后,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预言逐渐获得了实验和观测的证实,相对论,也成为了现代物理中与量子力学比肩的两根支柱。 1919年,广义相对论提出4年后,英国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和同事,分别率领一支远征队赶赴巴西和南非。利用日全食的宝贵时机,测量太阳附近恒星的位置一一对比,证实了爱因斯坦对于引力场使光线偏转的预言,而且偏移程度符合相对论预言的幅度。这是第一个被观测证实的爱因斯坦预言。 1939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等人指出,当中子星的质量超过某一极限,超重的中子星将必然继续坍塌下去,而且似乎没有什么力量阻止这种坍塌。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物理学界逐渐的建立了对这种极端天体的共识,并于1967年被惠勒正式命名为“黑洞”。 1972年,美国天文学家使用探空火箭搭载的X射线探测器,发现了位于天鹅座的一个强X射线源,黑洞成为解释这种强X射源形成机制的一把钥匙。 1974年,美国天文学家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一颗位于双星中的毫秒脉冲星。 广义相对论预言,两个天体相互绕转时,会由于搅动时空,发出引力波损失轨道能量,最终两两颗星之间的距离衰减,两位天文学家发现,这颗脉冲星的脉冲到达的时间系统性的在逐步偏移,正好符合这一理论。这是对广义相对论大的有一次验证,这两位天文学家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9年,法国天文学家让-皮埃尔·卢米涅利用一台运算能力只有苹果4万分之一的晶体管计算机计算得到光强等高线图之后,亲自动手,用一个个墨点绘制了第一张计算机模拟得到的黑洞模拟图像。 时间到了广义相对论发表整整一百年后,2015年,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双黑洞合并时间产生的引力波。促成这一发现的几位物理学家几乎立即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类第一次听到了黑洞发出的涟漪。 但是我们没有亲眼看见,观察黑洞之所以困难,主要原因是太远,比如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距离我们有25000光年,比在地球上拍一颗月球上的橙子还要难,需要的望远镜的口径非常大。 2017年,经过十几年的协调,8台全球顶尖的毫米波望远镜加入了解析黑洞轮廓的行列,利用分布地球各地的这些望远镜,组成了一个矩阵,其有效口径达到了地球直径大小。 2017年4月的4个观测夜,对银河系和M87中心黑洞进行了观测,经过两年的数据处理,距离爱因斯坦诞辰整整140年,距离广义相对论提出104年后,我们终于等到了第一张直接观测到的黑洞照片。 这次的直接成像,除了确认了黑洞的存在,同时也通过模拟观测数据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做了验证。在视界面望远镜的工作过程和后来的数据分析过程中,科学家发现,观测到的黑洞阴影和相对论所预言的几乎完全一致,爱因斯坦的伟大再一次让世人惊叹,斯人已逝,但他的成果将永远被人类记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