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慕课:加速实现 “课堂革命”

 我的书摘0898 2019-04-15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目前在全国高校开展教学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慕课正在从社会传统意识中的“视频公开课”转向一种可以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料,引领了“书本升级”,实现了“课堂革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统书本在传承智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结绳为书到刻甲成书再到活字印刷,书本的历史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形态上变得丰富多样,承载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发展到今天,慕课已经成为全新的“书”的形态,可以展示丰富的视频学习资源,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慕课强调知识点碎片化和通过教学设计提升学习者黏性,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补充来进一步丰富内容。基于这一切,慕课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混合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活的”教学资料。

清华大学最近上线了一门慕课《e时代的新课堂——在线教育概论》,授课教师包括清华、北大、华东师范大学等诸多对在线教育有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专家。课程内容既有前瞻宏观,又有实践分享,为大家普及知识、答疑解惑。除了精心设计线上课程外,授课教师们还组织线上直播互动、线下翻转课堂来对慕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和完善。可见,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料,是可以持续动态更新的。在最近一次直播互动过程中,一位学员提出,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走出校园后面对的竞争异常激烈,我们如何用几十年前的课本来教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学生?显然,用慕课这种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料进行有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就是破解之道。

在《e时代的新课堂——在线教育概论》这门慕课中,清华大学一位主讲思政课的老师在分享授课心得时提到,他使用慕课进行混合式教学,学生反馈非常好。一名学生告诉他,很多思政课比较枯燥,但学习了这位老师的思政课之后,让他改变了对思政课的偏见。思政课上,老师让学生线上学习、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完成课后任务。科学且用心的教学设计,让课堂变得有聊、有料。

在慕课的运行中,有很多老师提问,要做混合式教学,就必须拍一门慕课吗?其实不然。只要找到合适的慕课资源进行教学,就不需要重新拍摄。还有老师表示忧虑,使用别的老师的慕课进行教学,我是不是就成为助教了?通过上面这位清华思政课老师的例子,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用什么资源进行教学,不是混合式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决定因素。教师自己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将设计的效果发挥到最好,才是师生携手、共同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慕课的应用、混合式教学的推广,给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带来了很多疑问和挑战,这需要大家不断学习。

传统书本从选题撰写到付梓,是专著作者心血的凝结。然而,传统书本受形式的制约,每位读者无论知识背景是否有差异,学习能力是否有高低,拿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出版物,并不会因为读者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内容。相比传统书本的“千人一面”,慕课则将大数据技术用到了实处,通过对学习者画像的深刻描摹,精准地为每一个不同的学习者个性化地规划出不同的学习路径,实现了学习的“千人千面”。

“千人千面”的背后是信息时代数字化教育的全新成果,慕课正是这个时代最为显著的代表。借助数以百万计的学习单元和数以十亿计的学习行为数据,计算机系统能够根据数据挖掘结果,发现最适合特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个性化推荐不同的学习内容,将应用传统课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向为更为科学的“个性化滴灌”,这是千百年来对于书本最为重要的创新变革。个性化的新书本是以人为本的实际体现,是将传统“以教为主”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深刻转变。慕课正衍变成为推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共享和流动的重要手段,为全国更多学习者提供“亿人亿面”的精神食粮。

眼下,各高校全力推进慕课发展,正是全面提升我国高校人才质量的重大举措。未来,基于慕课开展混合式教学,将加速实现“书本升级”和“课堂革命”,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增添新的力量。

(作者系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15日第2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