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手是孩子铅摄入的途径之一

 晚风是如此温柔 2019-04-16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注意生活细节有助儿童远离铅中毒

  近期,媒体曝光了美国亨氏AD钙高蛋白营养米粉铅严重超标事件,让不少家长担心不已。儿童铅超标,甚至铅中毒,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家长们要怎样预防铅中毒?专家提醒,要想让孩子远离铅中毒,家长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儿童铅中毒后果严重

  市中心医院儿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志刚介绍,铅中毒是指儿童接触铅,导致体内铅负荷达到较高水平,对儿童造成健康及生长发育的危害。

  张志刚告诉记者,铅与铁、钙、镁、锌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完全不同,铅对人体没有任何生理功能,反而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体的铅水平,或者说铅的含量,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铅含量来检查,单位为微克每升。

  张志刚说,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及我国大城市的医疗儿童保健机构已将儿童铅中毒的诊断标准确定为50微克/升。但鉴于铅的危害巨大,不少学者都主张铅对儿童生长发育危害没有最低阈限值,任何水平铅暴露都是有害的。张志刚也赞同此类观点,他说:“即使是很少量的铅,也有可能会导致危害。”

  张志刚说,铅对儿童的伤害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最大最明显。“会影响儿童认知和行为发育。影响儿童智商。”有研究提示,儿童的血铅水平每上升100微克/升,其智商就下降6—8分。也有研究发现,儿童过高的血铅水平与儿童多动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攻击性行为以及成年后的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除了神经系统外,铅还会对儿童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骨科发育都会造成损害,还会引起各类营养素、微量元素丢失造成酶系统紊乱,继而引发相关生理功能低下。严重的铅中毒甚至会造成儿童死亡。

  不过张志刚表示,临床中发现的儿童铅中毒的程度大多为轻、中度水平,很少达到重度水平。轻、中度铅中毒患儿大多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学龄儿童常表现出上课注意力分散,学习困难,成绩差,轻度贫血,少数患儿会有腹痛和便秘等症状。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铅中毒

  张志刚告诉记者,与成人相比,儿童对铅的吸收更多,排泄更少,更容易出现铅中毒。“铅进去多,出来少,不小心就铅中毒了。”

  他介绍,儿童对于铅的吸收率约在42%—53%。儿童对铅的吸收通过肠道吸收和呼吸道吸收两种方式。其中肠道吸收是儿童铅吸收的主要途径。“儿童有比较多的手口动作,喜欢把手放到嘴里,手没洗干净就容易把铅尘吃进去。其次,儿童单位体重摄入食物比成人要多,通过食物途径摄入的铅也相对较多。还有,儿童胃排空比较快,这时候铅的吸收率也会高不少。”他说。

  除了消化道吸收,儿童通过呼吸道吸收的铅也不少。“空气中的铅经呼吸道吸入肺内,再通过肺泡毛细血管吸收入血。”张志刚表示,铅主要积聚在离地面1米左右的大气中,而距地面75—100厘米处刚好是儿童的呼吸带;儿童对氧的需求量大,吸入铅的量同样也更多。

  除了更容易吸收铅外,儿童排铅的能力也远不及成年人。成人每天的最大排铅量为500微克,而1岁左右的幼儿每天排铅量只有成人的1/17。“进入儿童体内的铅只有66%左右能被排出,其他的都留在体内。”张志刚说。

  预防铅中毒要从生活细节做起

  张志刚表示,铅在体内的量越少越好,最好是零。但在工业化的今天,要让人体铅摄入量为零非常困难。现在基本上所有人体内都存有或多或少的铅。要想让体内铅少一些,离铅中毒远一些,就要从一些生活上的细节做起。

  在日常饮食方面,要少吃含铅量高的食物,多吃能帮助排铅的食物。每天早上用自来水时,将水龙头打开放1—5分钟,把水管内静置了一晚的水放掉。平常多吃鱼、肉、蛋、禽及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来促进排铅,如油菜、卷心菜、苦瓜、猕猴桃、枣等。蔬菜水果食用前能削皮就削皮,不能削皮的必须要清洗干净。不吃或少吃高铅的食品,如传统方法制作的皮蛋和爆米花,少吃膨化食品,少喝易拉罐饮料。多吃奶制品等富含钙物质,多吃瘦肉、黑芝麻等富含铁食物,多吃肉类、海产品、坚果、粗粮等富含锌食物。

  除了饮食方面,家长还要注意引导儿童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是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注意儿童个人卫生,勤剪指甲。

  平常要让孩子远离各种铅环境。做好家庭卫生工作,尤其是儿童能够触及的区域,将铅尘赶出家门。定期清洗儿童的玩具和用品。选购儿童餐具和玩具等要避免彩色图案和伪劣产品。如果家中有人从事跟铅有关的工作,回家后尽快换掉工作服,以避免给孩子和家人的二次污染,另外不能将工作服和儿童衣服一起洗涤。平常还要尽量避免孩子被动吸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