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继2018年发布《绍兴禹迹图》之后,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在浙江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发布《浙江禹迹图》。这是我国第一张以省为单元,完备、系统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分布图,在大禹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播、弘扬上是一次重要的创新和示范。近期,《中国水利报》刊文详细介绍《浙江禹迹图》和大禹治水的有关背景文化。 作者:冯建荣 原文:《治水英雄 立国始祖 中华圣王—— 写在二〇一九年公祭大禹陵之际》 会稽禹庙大禹像 大禹治水立国的故事,出现很早,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尚书》《诗经》《史记》《汉书》等多部古代典籍,以及历代的地方志里,均有大量的记载。 故事的起源,正是“在越(会稽),越人奉禹为祖先”(顾颉刚《禹的来源在何处》),并且正好与卷转虫海进与海退相关联。 禹的出现,完全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大禹治水立国的故事,完全是天、地、人综合作用的产物。 发生于距今1.5万年前的那次卷转虫海进,使得越族先民被迫从坦荡宽广、气候暖热、水土资源丰富的今宁绍平原四处流散。他们中的一部分漂洋过海;一部分向周边地势较高的陆地、山地迁徙;更多的则是辗转进入到南部的会稽、四明山区,成为了“内越”(《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过起了“人民山居”,“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的艰难生活。 这些“山居”的“内越”人,从祖祖辈辈的口口相传中,知道北边那片被海水吞噬的地方,是他们世居的故乡,因而渴望着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神明,有朝一日帮他们驱除洪魔,让他们离开度日如年、崎岖贫瘠的山地,回到魂牵梦萦、平坦肥沃的故土。这个伟大的神明,正是以越地为中心点而传播开来的禹。大禹治水成功的时间,与距今4000多年前的卷转虫海退时间不谋而合,就说明了这一点。 大禹在越地的系列活动 浙江禹迹图 从文献典籍的记载,以及今浙江省绍兴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128处大禹遗迹来看,大禹在越地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活动。 一是娶妻涂(亦作涂、嵞)山。 “禹曰:‘予娶涂山’。”(《史记·夏本纪》)“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吕氏春秋》记载得更是详细:“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涂山是指哪座山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定,“嵞,会稽山”。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得出了会稽山就是涂山,禹以前叫涂山,禹会诸侯后改名为会稽山的结论。 二是得书宛委。 大禹在“功未及成,愁然沉思”中,得悉会稽山一峰的宛委山上,“其岩之巅,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瑑其文”。于是,“庚子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可见理论指导是何等的重要。 三是功终了溪。 “了溪在(嵊)县东北一十五里,源出了山,合县南溪流以入于剡溪”(嘉泰《会稽志·水》)。王铚云:“剡溪古谓之了溪。图志谓禹治水至此毕矣。”(宝庆《会稽续志·山》)今剡溪东岸嵊州市区尚有禹溪村,村北有余粮石(禹余粮)、余粮山。相传大禹治水功毕,民工弃余粮山于此,化为石,因此得名。王十朋有“禹功终了溪”“余粮散幽谷”(王十朋《梅溪集·了溪》)句。 四是会计诸侯。 治水成功后,大禹在会稽大会各方诸侯。“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春秋左传》)禹“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竹书纪年》)。“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韩非子·饰邪》)。禹“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五是诛杀防风。 大禹在会稽大会诸侯之时,诛杀防风氏。“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国语·鲁语下》)这就是说,防风氏是因“后至”而被杀,大禹是为了严明纪律。“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这进一步说明,大禹杀防风氏是为了告示天下听从他的号令。诛杀同为诸侯的防风氏,表明大禹已经拥有了比诸侯更大的权力。今绍兴市柯桥区湖塘街道鉴湖村所存七尺庙,主要是用来供奉祭祀防风氏的。 六是封禅会稽。 自古以来,祭祀名山大川是天子才拥有的特权,所以“皆受命然后得封禅”,“禹封泰山,禅会稽”(《史记·封禅书》)。“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史记·夏本纪》)大禹大会诸侯于会稽,封禅于会稽,既是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的象征,又极大地提高了会稽山的地位,扩大了会稽山的影响。 七是归葬会稽。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史记·夏本纪》)“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墨子·节葬下》)“禹葬会稽之山,农不易其亩。”(《淮南子·齐俗训》)会稽“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水经注》)禹“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下无及泉,坟高三尺,土阶三等’。葬之后,曰:‘无改亩,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大禹在临死时,就丧事从简问题,对大臣们作了明确而具体的交代:我死后,把我葬在会稽山;使用芦苇做的外棺和桐木做的内棺;墓穴挖七尺深,下面不要挖到地下水;坟的高度为三尺,泥土的台阶建三级。安葬后,田地不要更改田埂,不要为了使居在这里的死者安乐,而使耕种此田的生者劳苦。这真是一种彻底的忘我无私精神。 丰功伟绩 康熙祭禹图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对大禹作过一个评价,称“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徳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这段话的意思是,禹为人聪明过人,又能吃苦耐劳;他不违背道德,仁慈可亲,言而有信;声音合于音律,举止符合法度,一举一动,严守规矩;注重严谨,是百官的楷模。这个评价,一点都不为过。 大禹的功德与精神,的确感天动地。“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上天也为大禹对百姓的感情而感动,让群鸟在大禹死后回来帮民众耕耘。 大禹不愧为一位德才兼备的圣明帝王。他的历史遗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治平了洪水,救万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治水英雄。 二是得出了“水可立国”的真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夏朝,促进了中华大地的一统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他也因此成为立国始祖、中华共祖。 三是在治水与立国中体现出来的以爱民、礼贤、律己、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大禹精神,成了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巨大无形资产、生生不息的强大文化基因。他也因此成为世代中华儿女无限敬仰的伟大圣王。 对于绍兴而言,大禹娶妻生子在此,治水毕功在此,大会诸侯在此,祭祀封禅在此,死后归葬在此,使会稽山位列中华古代九大名山与四大镇山之首,更为绍兴赢得了享之不尽的无上荣光。因此,将禹的事迹冠于绍兴人文与名人之首,完全是顺理成章的。 绵绵祭祀 乾隆祭禹图 “江淮河汉思明徳,精一危微见道心。”大禹以其光辉业绩和伟大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崇敬和传颂。祭祀成为崇敬和传颂最基本的表达形式。 历代祭禹,大体上分为五种情况:一是天子亲祭;二是天子遣官致祭;三是诸侯与地方有司祭祀;四是禹裔祭祀;五是民间庙会等形式祭祀。 最早祭禹的,可以追溯到夏王启派遣的使者及禹之后人。“启使使以岁时春秋而祭禹於越,立宗庙于南山之上。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於越,号曰无余。”(《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昔者,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这三条记载,告诉我们三个重大史实:禹庙之建与祭禹活动,始于夏代;祭祀的地点,在越之会稽山;无余是越之先君,句践是禹之苗裔,他们均封于越,以奉守陵祭祀之责。 最早亲祭大禹的帝王,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不远万里来到越地,是为了歌颂秦德、弘扬秦风,恩威越人、稳定越地,而祭拜大禹、以示大统,无疑也是主要目的。 自夏、秦以来,历代的祭禹、祭会稽山活动相沿成习,尤以明清两代最盛。“禹庙,在(绍兴)府城东南十二里,历代虔祭。国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南巡,二月十四日,圣驾诣庙亲祭。乾隆十六年(1751)南巡,三月初十日,圣驾诣庙亲祭……自康熙二十一年(1682)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遣官致祭者二十五次,祭品祭仪同南镇庙,每岁有司于春秋二仲月祭。”(《越中杂识·祠祀》) 1935年10月16日,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率领致祭大禹,确定9月19日为会稽山大禹庙年祭日期。 1995年4月20日,农历乙亥年谷雨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与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此次祭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次公祭,标志着官方恢复了承传4000年之久的祭禹礼制。 2006年5月,“大禹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4月20日,原文化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公祭大禹陵典礼,标志着祭禹上升为国家级的祭祀活动。 从此,每年谷雨的公祭大禹陵活动,成了中华儿女和八方来宾的共同节日。 大禹文化走向世界 大禹陵碑 大禹影响了中华文明,造福了中华儿女。不仅如此,大禹还是原始东亚知识共同体的认知象征,他同样影响了周边国家与地区的文明进步,给这些国家与地区的人民带去了福祉,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境外大禹文化圈。其中最典型的是日本。 日本至今有关大禹的遗迹有91处之多,形式有庙、宫、碑、桥等多种,遍布于日本。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建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之间的78年战争与敌对期间的18座纪念碑(王敏《对境外大禹文化圈的考察报告》)。这一事实展示了国与国、国与民、民与民之间关系走向的特点与规律,表明了在中日交流的民间长河中,和平的选项可以超越政治的障碍,人文交流可以突破战火重围。既往的历史,前人的智慧,令人深思反省,引以为鉴。 大禹不仅是万民敬仰的治水英雄、立国始祖、中华圣王,而且是中日友好的见证、中日交流的使者,更应当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力。 图片由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提供 作者:冯建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