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里的南京城墙旧影

 茂林之家 2019-04-17

始建于1366年的南京明城墙,在650余年的沧桑岁月中,成长为一部砖石砌成的史书,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生活的改变,寄托着南京人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根据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搜集整理的城墙历史图像资料编纂而成的《岁月传城——南京城墙旧影》今年初正式出版。这本“城墙影集”汇集了近500张老照片、绘画、地图、明信片等图像资料,时间跨度近400年,展现了南京城墙在不同时代的历史面貌,其中70%的老照片为首次对外公开出版。

时光荏苒,一些城门已经不复存在,城内外的风光也悄然改变,但这些弥足珍贵的城墙旧影,已在老照片中定格为永恒。

1.“兴中门”出镜照存世仅此一张

老照片里的南京城墙旧影

兴中门

位于南京城西北角的仪凤门,是13座明代内城门之一,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队就是在这里挖地道炸塌城墙,最终攻克南京。但在90年前,它还有另一个听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兴中门”。

《南京城墙旧影》中收录的一张图片,是目前所见唯一一张在城门门额上有“兴中门”名称的照片。

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政府对南京部分城门进行了重新命名,如“聚宝门”更名为“中华门”,“神策门”更名为“和平门”,“正阳门”更名为“光华门”,“朝阳门”更名为“中山门”等。这些城门名后来大多沿用至今。

也有例外的。在这波“更名潮”中,仪凤门被改称“兴中门”,取“振兴中华”之意。1929年4月,由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题写“兴中门”三字,并刻石镶嵌在城门之额。然而,上世纪70年代,兴中门在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中被拆除,仅有两侧城墙尚存。2005年,此处城门得到重建,又恢复了“仪凤门”旧名。

2. 快来看,雨花门里“跑火车”

老照片里的南京城墙旧影

雨花门

在古代,城墙的核心功能是军事防御设施,近代以来,这道规模宏大的城防工事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一座座城门与市民最大的交集,就是“交通”。

南京城墙见证了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与城市的变迁。从上世纪开始,城市的发展逐渐突破城墙的限制,为了便利城内外的交通往来,民国政府在南京城墙上增开了一系列城门,如新民门、中华东门、中华西门等。

在现代人看来,“城门里跑火车”几乎是个无法想象的场景,就连如今四通八达的地铁,也必须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从地下穿越城墙。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搜集到的这张老照片,记录下了民国时期雨花门“跑火车”的珍贵瞬间。雨花门是1936年新开辟的城门,与城北的金川门一样,城门内铺设有铁道,将南京市内的小铁路(京市铁路)与江南铁路连接,并与京粤线贯通。

从1936年开辟到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短命”的雨花门只存在了20年左右,留存下来的老照片也很稀少,而且大都只有空荡荡的铁轨。这张定格下火车从城门内飞驰而过的老照片,也因此更显珍贵。

3. 汉西门汉中门罕见“同框”

老照片里的南京城墙旧影

汉西门汉中门同框

明代以后,南京城门修筑一直在进行,不同时代的城门,在形态、材质、功能上各有特色。

在这张民国时期的上色照片中,画面右侧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石城门(汉西门),远远看去,清代重修的城楼依旧保存完好;画面左侧是1934年新建成的汉中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座截然不同的城门一古一新,相映成趣。如今,汉中门已不存在,这两座相邻城门的罕见“同框照”,更加珍贵。

4. 清末仪凤门逃难照成了明信片

老照片里的南京城墙旧影

明信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1年11月,正值辛亥革命,大批市民逃往城外避难,被阻挡在狮子山炮台下。照片中,仪凤门内侧人头攒动,他们身着晚清服饰,留着长辫子,周围还有马车和黄包车,与城墙共同构成了那个激变年代的一个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照片右下角,有一枚盖着“NANKING CITY”的邮戳、由大清国邮政发行的蟠龙半分邮票,下方还有行英文:“The people in keeping away from the trouble under the Shih-isu-mt.battery at Nanking Nov.1911 (1911年11月,南京狮子山炮台下的逃难人群)”。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由此看来,这张照片在邮寄时没有使用信封,有可能是外国摄影师以明信片的形式直接寄出。由于征集时得到的只是份电子扫描件,目前尚不清楚照片背面是否有文字内容。

5. 62年前中央门还是“真城门”

老照片里的南京城墙旧影

上世纪五十年的中央门段城墙全景

说到中央门,都知道那里曾有一个服役46年的“华东地区第一大汽车站”,但很少有人记得,在更早之前,那里曾经还有过一座规整的城门。

1933年,为了便利城北交通,国民政府开始修建中央门。建成后的中央门,门内可以容纳两到三辆汽车并排通过。

在一张拍摄于1957年8月的照片中,当时的人们正在中央门外的车站候车,城门下汽车、自行车、驴车等车辆往来不息,眼尖的人还能看出候车亭的顶棚上的四个大字:“中央门站”。

虽然这座城门已被拆除,但随着中央门汽车站的建成和中央门立交桥的投入使用,“中央门”作为一个地名保留下来。

南京的许多城门如后宰门、通济门等,也像中央门一样,尽管城门已不存在,但仍作为地名在城市中继续流传。

6. 登台城看风景,朱自清推荐“爬土坡”

老照片里的南京城墙旧影

“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象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

民国时期,朱自清曾多次游历南京,在著名散文《南京》中,描绘了他所看到的台城风光。

《南京城墙旧影》收录的这张老照片,拍摄的场景正是朱自清推荐的登台城最佳路线。这是民国时期从鸡鸣寺后通往台城的一个大坡,沿着这条坡度较缓的土路,可以一直登上台城顶部。当时,朱自清、钟敬文等民国文化名人和老百姓一样,都是从这里登上城墙,凭吊六朝兴废,一览湖光山色。

来源:紫金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