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 丁曰宏 总体设想: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课文(人教社第四册)所选两首词又堪称是苏词的代表作。因此,学习这两首词,能使学生了解苏词,了解苏轼,进而欣赏苏词,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 文学是人学。人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除获得知识、了解社会、受到熏陶、得到享受外,往往更重视作品对自己人生的观照价值。这种观照价值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但总该有一个普遍的尺度,总是离不开文本这个“形式”的。因此,这两首词的教学设计,重点放在文本的研讨上。从形式结构到思想内容,从艺术特色到感情基调,从而推想出作者的审美态度及背后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并从中获得借鉴价值。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及作者对待人生“风雨”的态度。 2、理解并学习词中写景、咏史、抒情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3、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这两首词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2、把握这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赤壁赋》首段导入:壬戌之秋……。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的苏轼的文如此的精彩,那作为豪放派奠基者的苏轼的词又是怎样的风貌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与《赤壁赋》写于同时期同一地点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他的《定风波》。 二、老师范读,全班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回顾《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并总体感知词的结构。 1、回顾写作背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不准佥书公事”,前此一年,苏轼已经营了东坡,盖好了雪堂,颇有终老于此的打算。在黄州的那段日子,苏东坡开始钻研佛道。以后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 2、让学生概括词的结构: 上片:赤壁 (描景) (铺垫) 江:淘尽人物 赤壁:三国周郎 江山:多少豪杰 ![]() 下片:怀古 (对照) (抒情) 遥想当年——公瑾——雄姿英发 多情应笑——我(苏轼)——早生华发 ![]() 四、研讨词中语句的含义及特点: 1、首句写景有何特点? 明确:①境界阔大:“大”“千古”包容着时间和空间的广泛内涵;②风格雄浑:“东去”二字势不可挡,“淘尽”二字势不可回;③显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④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脉相承——历史的长河带走了一切,就是风流人物也不能幸免。对历史的咏叹升华为哲理的咏叹。 2、作者为何说“人道是”? 明确:作者不去深究真正的赤壁在何处,而是将错就错,假托赤 壁以抒胸怀。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就是这样说的。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 明确:“穿”以动写静,“堆雪”以静写动,“惊”“拍”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卷”“千”境界广阔。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可补哪三个字? 明确:“竞折腰。” 5、“初嫁”“出嫁”有何不同? 明确:初嫁,刚刚出嫁。 6、“小乔初嫁了”时周瑜二十四岁。赤壁之战,周瑜三十四岁。苏轼有意为之,这是为何? 明确:以绝世美人为英雄作陪衬,使人物不仅有“雄姿英发”的一面,也有温柔缠绵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周瑜“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的形象。 7、“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明确:夸张、借代。 8、概括周瑜的形象。 明确:少年得志、春风得意、英俊潇洒、本领高超、扭转乾坤、从容镇定。 9、“多情应笑我”的主语是周瑜?是苏轼? 明确: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主语是苏轼更确切一些。 10、怎样理解“人生如梦”? 明确:①理解一: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的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这是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同时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②理解二:苏轼禀赋中,原来有一种积极用世之意。因此,在与周郎的对比中,表达了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带有一种消极苍凉的思绪。(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五、理解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1、作者写赤壁“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聚焦于周瑜? 明确:明写史,写周瑜,实写苏轼对自身命运的关注: 周瑜 苏轼 年龄:34岁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这里既有对周瑜的仰慕,更有对自身一生坎坷、命途多舛的观照。 为下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2、“多情”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苏轼对周瑜的仰慕,体现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施 展自己的政治才干。 3、“人生如梦”是消极悲凉之辞,是言不由衷的感慨,是对现实 不满的愤激之辞,还是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 明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4、“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①理解一:借酒浇愁。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②理解二:痛苦消解后的超脱、自适、旷达。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5、从词中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既执著于人生又超然物外,既深切地感受到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的痛苦,又力求自我超脱、消解痛苦的旷达。 六、词的感情基调: 关于这首词,有“热烈沸腾,豪迈奔放”说,有“消极悲观,内心矛盾”说,你认为怎样? 明确:①理解一,热烈中有理性的思考;痛苦中有力求自我超脱的旷达。 ②理解二,虽有壮志难酬的苦闷,在常人看来也有一些苍凉消极的思绪,但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七、了解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明确:①写景不离人,景是人物活动之景。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②咏史,写历史人物,表达了作者的向往和人生追求,更有作者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对自身经历坎坷、命途多舛的观照。 ③景中含情,史中含情。直接抒情则是在与周瑜形象的对比(咏史)中,感到壮志未酬、华发早生后进行的。其抒发的感情含有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豪放的人生境界。 ④三者完美结合,了无痕迹。 八、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片:赤壁 (描景) (铺垫) 江:淘尽人物 赤壁:三国周郎 江山:多少豪杰 ![]()
下片:怀古 (对照) (抒情) 遥想当年——公瑾——雄姿英发 多情应笑——我(苏轼)——早生华发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明确:这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的这种自得的境界。 二、老师范读,全班朗诵《定风波》。 三、整体感知词的结构: 明确:上阕:写野外出游,忽然遇雨的心理活动。 下阕:写雨过天晴的心理感受。 三、寻找缝隙:词文与词序相对照,找出异同。 明确:词序有差异,一处自相矛盾:一蓑烟雨任平生/雨具先去;(蓑衣从何而来?)二处序无词有,料峭春风吹酒醒。(苏轼为何喝酒?) 明确:①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 ②苏轼以前的作品中,苏轼为什么喝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孤独。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忧愁,痛苦消解后的旷达。 今天的苏轼:乌台诗案,命悬一线,险遭不测;沙湖买田,开荒种地,生活艰难。喝酒是力求超脱自适的心理,是疏狂浪漫的个性体现。 四、词中苏轼的形象分析: 1、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 静的口气劝导。苏轼靠什么来抵御人生的风雨? 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为环境所左右的陶渊明的自得境界。一种积极面对的态度——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的禅师、道士生活胜似“官服车骑”的官场生活。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我行我素,不畏坎坷。 2、“醉”东坡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雨中长啸,从容闲雅的超人,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3、雨停了,苏轼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了。那么大雨过后,苏轼对人生有了怎样一种新的认识呢? 明确:“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抓住“斜阳”“迎”分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抓住“萧瑟”“风雨”“晴”等字分析) 4、雨过酒醒的苏轼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醒”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圣人。 五、感受苏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 1、概括《定风波》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首《定风波》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 2、面对人生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其乐观旷达的核心是什么? 明确: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 3、是什么支撑他的这种信念和斗争精神? 明确:是儒家固穷(穷则独善其身,穷且益坚)的坚毅精神。 4、是什么支撑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爽乐观、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明确: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他能蔑视丑恶、消除痛苦、超然自适。 5、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看苏轼是怎样对待人生的?这两首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路历程? 明确:1、苏轼的人生态度是:既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坚定、沉着、乐观、旷达。著名学者叶嘉莹说:“盖苏轼天性中原具有儒家用世之志意与道家超旷之精神这两种不同之特质。前者可以说是他欲有所作为时用以立身之正途,后者则是当他不能有所作为时用以自慰之妙理。”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2、这两首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 六、思考评析: 问: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你怎样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 明确:答案具有开放性。(人生道路的选择是多元的;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 七、概括本词的艺术特色: 明确: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 2、以小喻大、隐喻寄托,言外之意无穷。 八、根据这两首词,把握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明确: 婉约派:女性化柔情 爱情 闺阁男女 境界狭小 豪放派:男性化豪情 性情 性情怀抱 境界阔大 豪放词风:①风格壮美;②意境阔大;③情感粗犷。 九、布置作业:小作文“《定风波》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提示:①阳光总在风雨后;②也许当我们感到绝望时,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③祸福相依;④失败与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⑤胜不骄,败不馁……) 板书设计 定风波 上片:遇雨心理活动 “醉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下片:雨过天晴的感受 “醒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教学反思: 这两首词的教学,我的重点放在思想内容上,放在作者的人生态度对今天的我们借鉴学习的价值上。关于这两篇课文,还有一个问题有待研究:《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定风波》写于同一年。《定风波》写于三月,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七月,课文和《唐宋词鉴赏辞典》都是把《念奴娇·赤壁怀古》放在前,《定风波》放在后,不知这是为什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醒:苏轼是豪放词的奠基者,而苏轼一生所写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 长文要短教,而短文要深挖掘、细研究。这样才能启发学生,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这两首词的教学心得。 (此文获2010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征文二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