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最早的外贸一条街

 石街膽baigui 2019-04-20


早在宋代时期,由于高第街濒临珠江,又靠近很多外国商船停泊的市舶亭,所以当时的高第街有很多外国商人光顾,而高第街的小商贩们,也乐得与外国商人以货易货。所谓以货易货是最原始一种贸易方式。所以说,高第街不但是一条商业古街,它还是广州最早涉足对外贸易的地方之一。那么,高第街有什么外贸故事呢?这事就要从市舶司讲起。

所谓市舶司,是古代朝廷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事务的机构,它负责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朝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以及管理入贡的贡品和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管。早在唐高宗显庆六年,即公元661年,唐王朝就在广州创设市舶使,这是市舶司的前身。其实,那时并没有什么关税的概念,市舶司实行的只是一种针对进出口货物的抽份制度。也即是对进出口货物依粗细两色按一定比例从中抽取若干份,细色即是珍贵货品十抽一,粗色即是一般货品十五抽一,所抽货物要解送上京,名为抽解。抽解,也被广州人形象地称为抽水,抽水后,市舶司向船舶发给公凭放行,准许商人将剩下的货物运往其它地方销售。

当时的广东市舶司在珠江边上筑有市舶亭,市舶亭实质就是泊口码头。商船初来泊岸,市舶司派兵监视并分栏,接着进行验货和抽分抽解,手续办妥后,市舶司就在市舶亭前的海山楼设宴招待商船代表,这种宴会,叫做“阅货之宴”。而每年十月东北季候风起,在外国商船准备乘风回国前,市舶司又在海山楼大排筵席欢送外商回国,这种宴会又叫“饯行之宴”。据史料记载,不管是“阅货之宴”,还是“饯行之宴”,参加饮宴的宾主个个“卉服鲜衣”赴宴,然后,“睢盱而就列,夷歌胡伎,宾主飞觞,尽兴而散”。

北宋嘉定三年,即公元1210年,广州扩城修建雁翅城,即是通常讲的南城,这个时候高第街的规划建设基本定型。当时的高第街就在珠江边上,而且离海山楼、市舶亭很近,市舶亭不断有商船出出入入和停泊,外商们登岸后见到的第一条街市就是高第街。所以,当时,高第街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且,高第街的小商贩也很懂得利用这一优势和外商做生意。大凡见有外国商船准备泊岸,小商贩即会纠合珠江边上的渔民偷偷驶船靠上去,直接与洋商交易,反正是一家便宜,两家着数的买卖,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很多外国商船往往一船货物未进港验货抽税就已经被售卖五六成,这些走私漏税的洋货,就是广州人俗称的“水货”,而当时这些水货很大部分流入高第街再进行交易。

到了明朝,朱元璋一反唐宋元代的对外开放政策,实行“海禁”,严令禁止民间对外贸易。《大明律》规定:“禁滨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如果有人接置番货,买苏木、胡椒至一千斤以上,要发配边疆充军,番货充公。如果再严重者还要斩首示众。同时,明王朝还推行武断的“朝贡贸易”。

怎样一个“朝贡贸易”呢?即是,凡海外国家向大明进口的货品均视为贡品,统统由市舶司衙门接单,再按朝廷的“怀柔远人”原则,以高于“贡品”若干倍价值的货品进行交换,这种以官方名义的以货易货形式,美其名为“赏赉”,明王朝以此来显示天朝气度。赏赍品主要是丝绸、瓷器、铜钱、麝香、书籍等,其中以生丝、丝绸、棉布为最大量。史料记述:“东洋贸易,多用丝,……回易鹤顶等物;西洋交易,多用广货,回易胡椒”。

在朝贡贸易中,市舶司始终充当着主角,与此同时,市舶司还充当另一个角色,就是将朝贡物品通过官设的牙行与民贸易,但这种与民贸易是有条件的,规定:有贡船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实际上,不是官方或是民间,外贸生意全部由市舶司把控。这样一来,原来在高第街很行时的水货,变成了行货。

明朝前期朝贡贸易是没有实行抽分制度的。而且,市舶司对外国的朝贡使团非常客套,贡使的一切膳宿、交通、医药全部由朝廷负责开支。使团到的地方,有市舶司专人接待,敬为贵宾入住馆驿,让其好吃好住逍遥快活。广州专门接待洋人的馆驿叫做怀远驿,现在在西关的十八甫路还有一条老街叫怀远驿街,那里就是当年怀远驿的旧址所在。

然而,明朝皇帝没想到,原本“怀柔远人”所谓的朝贡贸易招致海外越来越多的番国来朝进贡,而且是岁岁朝贡。原来,外国商人来朝进贡每一次都可稳赚几倍利润。据说当时一把日本刀在日本仅值一千文,而运到广州,市舶司给的价高达五千文,由此可见,当年,日本从朝贡贸易中攫取了多么巨大利润!

就在明王朝背负着因朝贡贸易造成的财政危机的同时,明嘉靖二年,即1523年,又发生了一件惊动朝野的“争贡之役”事件,所谓“争贡之役”,其实就是两个不同派系的日本朝贡使团为各自利益争朝贡而发生了火拼,肇事者还杀死明朝的一些官兵夺海逃出。这件事无疑对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是雪上加霜。

到了1573年明朝第十四个皇帝神宗登基,即明万历年开始,这个时候,朝贡贸易备受质疑,外贸政策不得不开始宽松,广东地方政府允许各国商人前来广州直接与中国商人贸易,为此特地每年举办一次为期数周的贸易市。这个贸易市,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交易会,当时贸易市的地点是在广州海珠岛,这个海珠岛又名海珠石。海珠石,其实是珠江边上一块巨石,它长100多米,宽50多米,现在这块海珠石已经埋沉在沿江西路与长堤一横路交汇附近一带地下。当时人们搭设木浮桥,通过海珠石将南北岸连接起来。贸易市的场地虽然不怎么大,但是生意却非常火爆,十分兴旺,海外商人在这里可以直接向中国各地商人购买生丝、丝织品、瓷器等商品。事实上,开放海珠岛贸易市,最大受益者自然是高第街的商人。因为,当时的海珠岛近着高第街西街口,高第街商人理所当然占尽了地缘优势,再加上高第街商人历来善于经营,做这类外贸生意自然得心应手。当期时,高第街内各商号以及大小商铺经营的苏杭丝品及其纺织品最被外商受落,以致大量从苏杭地区的货品在高第街货如轮转,这就有了后来高第街被俗称为“苏杭街”的缘故。当时高第街外贸商业繁华到怎样程度呢?有资料的文字这样形容:“香珠犀角如山,花鸟如海,番夷辏辐,日费数千万金,饮食之盛,歌舞之声,过于秦淮数倍。”即是说,它的繁华程度比当时的秦淮商业区还要强几倍!

由于海珠岛贸易市生意火爆,每年一次已远不能满足外贸生意的需求,因此从1580年起每年又增加一次定期贸易市,这样海珠岛便有了一年两次贸易市。这一年两季的开市期又根据一年两次不同的季候风而定,所以又叫春季市和夏季市。

然而,恰似珠江潮起潮落,高第街的外贸生意也是有起有落,到了晚清时期广州出现了十三行,十三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几乎垄断了全国外贸,高第街的外贸生意从此江河日下。事实上,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高第街的外贸生意基本中断。只是到了改革开放后,高第街这条商业古街又获新生,商业繁荣又再蜚声海内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高第街的客商中又出现了许多洋人面孔,黑人白人都有,中东、南亚人最多。他们惊讶于高第街繁荣的商业景象。在高第街开始成批采购,丝袜、内衣、梳子等等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然后运回本国倒卖。靠着巨大的差价和海量订单,没几年,很多外国小商贩就赚到盆满钵满。高第街,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成就了国内第一批倒爷,后十年又成就一批批国际倒爷,而这些美其名的国内倒爷和国际倒爷,又使高第街的名声再度远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