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周时期王公贵族们进行祭祀、典礼、丧葬、征伐、宴饮等礼仪时所用的青铜器叫青铜礼器,也称“彝器”。而礼器中最重要的就是鼎。相传最早是夏禹铸九鼎,以象征九州,有一统天下的意思,后来传至商周,从而鼎就成了传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占有它意味着占有王权,失去了它就意味着失去了王权。历史上有一个“楚王问鼎”的故事,说的是在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路过周朝的王都,见到了周朝的大臣王孙满,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公然向周王朝挑战。王孙满为了维护周王室,义正言辞的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意思是说周朝的政权还可以维持下去,并警告楚庄王,鼎的大小与轻重是不能随意问的。楚王只好放弃了他的想法,于是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问鼎”,建立政权成为“定鼎”。 郑国,是西周末年分封的侯国。春秋初年,郑国首先灭掉了郐国和虢国,定都新政,雄踞中原,从此拉开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历史序幕。近年来,郑国古城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礼器、乐器等王室重器,显示了郑国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水平和经济的繁荣,也为研究郑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件青铜鼎,它器身浑圆,双立耳附在器口两边,略向外弯曲,底部为圆形,三只蹄形足短粗有力,腹部装饰有蟠虺纹,足上端是兽耳纹,身外侧为龙首纹,纹饰繁密有致。这九个鼎形制相同,大小错递排列,称为列鼎。按礼制,不但在宴饮与祭祀时必须具备鼎,而且有一定的用鼎制度。用鼎大致分为九、七、五、三、一这几个等级,用鼎多少是反映贵族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 这种圆形带盖,盖上有喇叭形把手的器具,叫簋,它溜肩、鼓腹、三足扁小,腹两侧各有一耳,龙首半环。青铜簋是用来盛放煮熟的稷、黍、稻、梁等食物的,相当于今天的大海碗,而且也是主要礼器之一。贵族用簋必须和鼎搭配。组成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等规格。 据《周礼》记载,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大夫使用五鼎四簋。作为侯国的郑国为什么拥有九鼎八簋呢?这是一种王室衰微、诸侯称霸的反映,而这种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它也充分体现出了郑国称霸中原的雄心。 政治、宗教与艺术在当时是分不开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那个以“礼制”为轴心的古典世界已不复存在。王室之器减少,诸侯国器增加,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也一改过去的设计,大胆的突破商周以来的神秘色彩,体现出强烈的地方性和清新感。我们从九鼎八簋的造型上可以看出,它一改过去的那种雄浑凝重的艺术风格,而趋向秀丽轻灵。纹饰也从过去奔放的粗纹改为工整的细纹,像这些青铜鼎上的蟠虺纹,两条或多条虺龙纹相互缠绕在一起,连续反复穿透盘旋,颇具华美繁缛的艺术效果,生动而纤细的附在器物的表面,代表了一种时代的潮流。 九鼎八簋是国家政权、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华夏民族悠久历史的佐证。正是这古朴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展现出了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具有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创造才能。正是他们铸造出了一件件华美的青铜器,铸就了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