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领域取得的进展改变了许多肿瘤类型的治疗。从广义上来讲,肿瘤免疫疗法分为免疫检查点药物、细胞疗法、细胞因子治疗、癌症疫苗、溶瘤病毒等主要类别。
自 2014年PD-1抗体被批准上市以来,它一直是抗肿瘤药物免疫疗法的最大热点,自上市以来迅速成长为“重磅炸弹”,并且均有多种适应症获批,成为抗肿瘤药物中的佼佼者。
肺癌
2018年7月,PD-1抑制剂药物首次在中国获批,用于经一线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今年3月,该药联合培美曲塞、顺铂一线治疗EGFR和ALK阴性的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引发业界关注。批准治疗NSCLC这个适应症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5%,也是因为NSCLC适应症。
近年来, PD-(L)1和CTLA-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重新点燃肿瘤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 of Oncology,I-O)这把火,带来了各类肿瘤新药研究、临床预后判断(生物标志物)等一系列炙手可热的新证据、新观点;尤其是ICIs在晚期黑色素瘤、肺癌、胃肠道肿瘤、肾癌等瘤种的治疗表现基本上都完胜化疗,疗效和安全性也在靶向治疗基础上更上层楼。然而这一喜人形势并未完全同步发生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个别瘤种。
胃癌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徐建明教授曾表示:“在过去十多年里,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获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从传统化疗到分子靶向治疗,再到如今的免疫治疗,使得患者预后逐渐改善,而在胃癌领域却鲜有突破。”
2019年1月,创新肿瘤药物单抗注射液联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性或转移性胃及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3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不久前,此药刚刚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意其HLX22单抗注射液用于胃癌和乳腺癌治疗的临床研究,并正式颁发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肝癌
尽管不少肝癌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得到了诊断和治疗,但它的复发率依然很高。对于已进入中晚期的患者而言,预后更不乐观:如果癌症扩散到了周边的淋巴结,患者的 5年生存率只有11%。当癌症扩散到其他器官后,5年生存率更是只有3%。
在我国获批上市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有 3种,分别是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和瑞戈非尼。它们都有助于阻止肿瘤形成生长所需的新生血管和癌细胞内或细胞表面一些帮助肿瘤生长的蛋白质。
2019年3月,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贺福初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樊嘉院士、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钱小红教授共同领衔的科学家团队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刊发重磅研究,利用定量蛋白组学获得肝癌早期阶段的图谱特征,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富有前景的新靶点。
乳腺癌、卵巢癌
当 I-O治疗在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领域中执着而艰难起步的同时,PARP抑制剂的问世无疑是点亮此类患者治疗希望的光明和温暖保障。首款PARP抑制剂近两年来分别获得卵巢癌、乳腺癌适应症,前列腺癌的主要支撑评审的临床试验也稳步推进。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林桐榆教授曾表示,“我们必须认识到,免疫、靶向治疗不等同于零毒性治疗。真正的精确治疗是结合放疗、化疗、手术及免疫、靶向治疗等多个学科的多种治疗手段,完成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药物毒性及治疗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