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职称! 1 2018年9月13日,凌晨4点,河南某中学52岁的王宏召老师,从该校学生宿舍楼顶层纵身跃下,以最惨烈的方式,提前结束了自己三十多年的教书生涯。 在他那部老旧的键盘手机中,发现了这样一条短信: “我是自杀,以此表达失望,各种各样检查,乱七八糟档案,名目繁杂培训,职称不公。” 这是一条没有编辑收件人、也没有发送出去的短信。 也许,他想要控诉,想要表达。却发现,根本找不到控诉的对象和表达的渠道。正如他至死也弄不明白,究竟是谁,将自己逼上了今天的绝路! 夜台渺渺魂归处,差胜人间叹路穷。 1988年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长期任教于毕业班。专业功底、教学能力皆为上上之选,却是全区(县级)同等资历教师中,唯一未评上高级职称的一个。 职称,是压在王老师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心头最长久、最深沉的痛! 2 我岳父是农村小学教师,五十多岁时,仍是初级职称。他最大的心愿,是在退休之前评上中级。为此,他几乎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 记得那晚,岳父要我骑摩托车载他,去找当年的师范同学,如今的教育局副局长帮忙。 到一户别墅门口,正逢他同学出来倒垃圾。岳父急趋步上前打招呼,同学乜斜着眼看了好一会儿,终于认出,脸上挤出几丝勉强的笑意。岳父匆匆诉说自己的困境,同学神情有些不耐,脚步不停往回走,间或以倨傲的口吻教训我岳父。岳父一路小跑跟在后面,殷勤地说着恭维讨好的话…… 最终副局长同学还是没有帮忙。不过,在高人指点下,岳父给关键人物送了些人情,才在临近退休前两年,终于评上了中级职称。 3 今年48岁的县实验中学杨老师,刚刚从一场职称评审的角逐中败下阵来,激烈的拉锯战令她身心俱疲。 十年磨一剑。为了参评副高,她准备了不止十年。买论文版面、请人代考计算机、竞争优秀教师称号,都需要消耗人脉和金钱。可连续三轮,她都没有挤入指标限额的名次。 这一回,她的校内初评分数终于排位第二。不料造化弄人,今年县里的政策是,职称指标向农村学校倾斜,实验中学的副高职称指标被减少至一个。杨老师以0.2分之差,惜败于一名80后晚辈。而且听闻,在可以预见的几年内,实验中学将完全没有副高职称指标。 杨老师的心,已冷到冰点。 4 朱老师是民办老师出身,说实话,功底一般,业务能力也不是很出色。正常情况下,他评副高是很困难的。但他这人特别执着,每年都会全力以赴参评,哪怕排在末位也从不气馁。这样,经过多年的资料积累,他的排位也渐渐靠前。 那一年,他排到了第三名。可不凑巧的是,那年学校被分配的指标却只有两个,朱老师很是沮丧。后来不知从哪个渠道得到消息,学校的王老师并没有参评,却也得到了一个职称指标,只因王老师的女婿是人事局干部,走了后门。 朱老师疑心王老师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指标给“截胡”了,遂向有关部门举报。上面派人查实后,取消了王老师的参评资格,但也没有将这个职称指标给朱老师。 王老师了解情况后大怒,提一把菜刀,在操场上追着朱老师砍,引起万人围观,一时传为笑谈。 自此,朱老师在学校被目为异类。直至退休,他再也没提过评职称的事。 看罢参评职称的教师众生相,感叹之余,不免心有戚戚。已入坑者固然感同身受,未入坑者又何尝可以超然物外?他们的今天,即是我们的明天。他们今天的各种猥琐阴暗可笑之举,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也会在我们身上重演。 有人说,若要如此费尽心机蝇营苟且委曲求全,宁可这辈子不评职称,只要能多活几年,啥都挣回来了! 可是,酸葡萄理论注定只能自我欺骗。 评了高级职称的人,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心情更舒畅;评了高级职称的人,可以退居二线,工作轻松无压力,能够活得更长久。 没有评上高级职称的人,一无所有,穷困郁闷而且劳累,甚至没等到退休,就可能挂掉了。 谁敢说自己不想评职称? 职称是教师和教师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育行业,尤其是中小学,不同于实操性的技工可以根据其标准化的能力水平以能取酬。 教师职称本应该是一种对教员的荣誉嘉定,但眼下已经畸化为将教师分成三流九等的名利标签。教育领域真正的学术氛围不复浓郁,教育情怀被实利主义稀释殆尽。本应潜心静气、久久为功的教育界裹挟了太浓的“铜臭气”。 初、中、高职称的层级鸿沟,让教师站上讲台的理由不再纯粹,让坚毅的园丁眼神不再清澈,让教者心神游离书本课堂,漂泊在疯狂追逐的“钱”途上。 教育者每天在“指挥棒”的挥舞下,开各种会、表演各种课、展示各种课、填各种表格、挖苦心思拼凑争抢各种称号与荣誉,寻找各种关系,没有一件与静心教学、潜心育人有关……上课成了表面看不出毛病的“一点而过”,润物无声成了“偷巧表演”,师心浮躁,教风飘摇,举国之大,竟容不下一方静心树人的讲台! 教员心神全在由职称差别带来的种种不平等的待遇上:职称工资差距巨大,各项补助也是按职称拉开了差距,“马太效应”,多者更多。对于薪酬本就微薄的教师来说,出现了收入的层级分化。而大家干着一样的工作,甚至比“功成名就”者担负着更重更沉的负荷。大家的学历水平,业务水准都是一样的。迄今没有任何人去验证高级职称到底“高”在哪里?“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活版在教育界轰然上演。 国家对这一不合理现象的纠正与改革,到了下面,享高职称的“政策制定者”,却钻空子、变形式、打擦边、“换汤不换药”,让这种差距实际上拉得更大。 职称最终竟成了教育的“拦路虎” 职称评定使教育畸形,整个教育弥漫在功利主义的气味里,应有的纯正学术风气被蚕食几尽。人人不再唯学术是崇,人人为职称而冲。 为职称虞欺暗斗、团结不见;为职称请托造假、腐败催生;为职称育人旁弃、投机钻营……真正紧握教鞭、站定讲台、育人子弟,以上好每一节课为己任的“老实人”是评不上职称的。 因为,不能昧心地“照本宣科”刷课时,凑工作量;因为不能“逢场作戏”、矫揉造作地给评委们表演各种“优质课”;因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批改作业,没时间也不屑于买论文;因为无心也无力于各种“交际”、“公关”。 最终,在某些“说你行你就行”的程序里注定不会占得便宜…… 现在教师职称实行三十多年。本应该充满书香气的教育净土有沦为逐利沽名的沦俗之地之危险。职称可以让一些人有了“帽子”、有了“票子”;在职称制度方面握有话语权的往往是“既得利益”者,享受于“贫富分化”带来的优越感、差别感,很难就职称制度改革问题为了国家,为了未来说上一句不违心的客观公正的话。 应该使职称回归其本来色彩------为师者的荣誉之嘉定,而非教师行业“区分贫富尊贵的品级”。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领域职称带来的待遇差距近乎对教育者人格的一种屠戮。 如何发挥职称评聘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促进教师积极工作的助力?在小编看来,需要回答好以下三个问题。 存与废的问题 在中小学,许多年轻教师勇挑重担,孜孜钻研,工作表现优异。而一些高级教师,因“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作祟,导致精神懈怠,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下降。从优质课评比到各种教研、竞赛活动,高级教师皆是不见踪影,但其工资待遇却远在年轻教师之上。这一现实大大影响了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质疑职称制度,甚至有激进者提出取消中小学职称。 推行多年的职称制度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让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其积极作用毋庸置疑。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存在一些问题就全盘否定职称制度,而应正视这些问题,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改进。完善职称制度应有利于三个作用的发挥:一是导向作用。能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避免有教师不认真教学,整天围着评审指标转;二是激励作用。能激励教师勇担重担、勤于钻研,且不应止于高级职称获得,而应贯穿整个职业生涯;三是评价作用。可以通过职称评价一名教师的优秀程度,即职称高低,既能体现过去的能力与水平,也与现在的业绩和贡献成正比。 评与聘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职称从最初的评聘合一,到后来的评聘分离,再到现在的评聘结合,从分与合的动因看,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太多教师排队进岗,受岗位数限制,迟迟评不到职称。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把一步走分为两步走,即将评与聘分离,教师可以先取得高一级任职资格,待有了空岗再进行聘任,这在短期内缓解了职称矛盾。但随着时间推移,原有的问题回来了,一大批教师持有高级任职资格却不能上岗,成为教师队伍一大不稳定因素。为化解这一矛盾,评聘再次合一,并打开“绿色通道”,逐步消化已取得资格人员。殊不知,在严控岗位数及延迟退休的大背景下,年青教师评职称似乎更加遥遥无期,他们的积极性又该如何调动? 评与聘到底该分还是该合,关键看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否有利于激励教师努力工作,是否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教师管理体制。评聘合一,必然一聘定终身,不管师德修养如何,不管是否认真工作,不管教学成绩优劣,只要不退休,所占岗位谁也拿不走。这样,出现如上所说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因此,个人认为,评聘理应分开,并且一定聘任有期、考核有法,方能打破诟病已久的终身制,形成“能者上,惰者退”的良性竞争机制。 解决评与聘的问题,还应畅通职称晋升之路,变挤“独木桥”为走“康庄大道”。松开口子,取消职数限制,只要工作业绩突出,具备相应资格条件,均可直接晋升。这样能避免教师为职称疲于奔命,耗去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教育教学和科研质量,甚至出现弄虚作假、弄权腐败等行为,损害教师队伍良好形象。 管与用的问题 职称评聘,评的是任职资格,这是人事劳动部门的职责,但聘的是工作岗位,教师工作在学校,这项工作理应权赋学校。然而,不管是评聘合一还是评聘分离,聘任权从来不在学校,加上聘任终身制,工资发放在财政,导致学校在教师管理上极其被动。高级职称不能仅作为确定工资级别的依据,还应是一项事业和专业的追求,对不同职级人员,必须有相应的任务要求,有履职情况考核,甚至有退出机制。只有通过“定岗不定人”,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才能激励教师努力工作。 如果职称不与工资待遇挂钩,职称还重要吗?一句话道出人们高度关注职称的深层原因。“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我国主要的分配原则,在同一所学校,大家工作量相当,教学成绩相差无几,工资待遇差距应该不会很大。但事实上,职称是确定工资的唯一标准,经过历次工资调整,初级与高级工资已相差近一倍。有人说,不是还有绩效工资吗?可绩效工资标准也是依据职称,且只有30%放到期末考核,根本体现不了“按绩取酬,多劳多得”。所以,教师工资制度必须改革,可适当与职称挂钩,但差距不能过大,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社会公平。 职称制度的存废无须再讨论,但需要回答好“评与聘”“管与用”的问题,让职称评审更加科学合理、公平,真正反映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贡献,发挥其激励作用。 职称到底是“干”出来的,还是“评”出来的?试想,身为教师,自己的努力和热情不被认可,还有多少心思和真情能放到学生身上? 真诚希望有关部门能让老师们好过一些,别让职称成为老师们的心酸和心痛! 但愿所有老师在以后职称晋升的过程中,各种幺蛾子不要再滋生! 邯郸市教育局 |
|